宋清辉:人才热战背后的冷思考

各地的人才争夺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尽管“硝烟弥漫”,但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觉得这是一种良性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以往人才主要聚集在老牌一线城市,其他城市很难享受这样的红利,人才大战则打破了户籍壁垒,促进了人才流动,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城市间的均衡发展。

 中国城事:招贤令风暴

落户政策几乎是各地标配,不过二线城市显然要比一线城市更有空间。二线城市“广撒网”,一线城市定位精准

不少二线城市的人才住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房价有拉动作用

城市吸引人才要找准自身定位,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政策,“一窝蜂”式的同质化竞争从长远来看依然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城市发展

法治周末记者赵晨熙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十多年前的电影《天下无贼》中这句诙谐幽默的经典台词,准确预言了当下正在全国蔓延、鏖战正酣的“人才大战”。

落户、住房、就业……由二线城市率先打响的人才争夺战硝烟未散,近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纷纷加入战团,争夺大战日趋白热化。

加入战团祭出户籍大招

“北京和上海,你选哪一个?”近期类似话题不断引起网络热议,两大一线城市“前后脚”发布的人才政策也备受关注。

3月21日,《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提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体育、金融等10类优秀人才可以走上落户“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可在聘用单位的集体户或聘用单位所在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集体户办理落户,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

3月26日,上海便紧随其后表态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公布了《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提出要对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13个领域的全球人才给予“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优惠条件,高峰人才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以直接办理上海户籍,系统解决在沪工作期间的长期稳定居住需求。

在北京与上海这两大一线城市相继出台的人才政策中,“落户”格外抓人眼球,过去这两大城市一直以近乎苛刻的户籍政策而广受诟病,户籍红利也被认为是两大城市人才争夺的最大“筹码”。

事实上,广州和深圳这两大一线城市也在稍早时通过放宽落户政策对人才进行招揽。

今年1月,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放眼国际人才,强调符合条件的来深创业的外籍华人可直接申请5年有效的居留许可。获得世界知名大学学士学位及以上的应届外籍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

早在2016年出台的《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中就提出,35岁以下,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以上学历人员,50岁以下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45岁以下的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级一、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人员,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者等,都可以迁入深圳户籍。

今年1月,广州则公布了《广州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提出适当放宽放开重点群体落户限制,适当放宽入户年龄要求,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产业急需人才。

“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接连发力,以落户红利为“主打”开始“抢人”大战,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因为自去年5月8日西安发布23条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开始,二线城市就展开了人才争之战:武汉的“留住百万大学生”计划;长沙的“人才新政22条”;成都的“蓉漂计划”以及郑州的“户籍改革”,各地“你方唱罢我登场”,短短几个月内,就有包括济南、南京、杭州、郑州、青岛、天津、重庆、西安等在内的20多个城市纷纷加入这场人才竞争中。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在不断倡导经济转型,科技创新发展的当下,各地也深刻意识到引进人才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强调,城市对人才的争夺,直接关系到城市升级转型和区域竞争力提升,人才的引进也会促使二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发展。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去年较早出台人才计划的西安、武汉、成都、郑州等地均是新晋的“准一线城市”。“人才的引进正是促使二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这些地方会率先打响人才战的主要原因。”宋清辉分析指出。

一线门槛高二线广撒网

纵观目前一二线城市推出的“招贤令”不难发现,落户政策几乎是标配。

“户籍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之一,也无疑是吸引人才涌入的最主要手段。”长期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在人才战中都主打户籍牌,其实不仅是为了招揽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解决落户问题,真正留住人才,防止人才再次外流。

不过胡星斗指出,在人才战的落户红利中,二线城市显然要比一线城市更有空间,因为一线城市受制于现有人口规模,很难大规模放开,二线城市的可操作空间和力度更大。

西安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北京人才新政出台的第二天,西安市便宣布,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西安,政策公布的前3天,西安迁入落户人口超过了1.5万人。同时在系列新政的叠加之下,今年前3个月西安落户超过23.1万人,已直逼去年全年迁入的人口总量。

武汉、成都等地也都推出了大学毕业生落户零门槛,只要凭毕业证就可以落户的政策。

不仅如此,一些城市还给出了真金白银的“补贴”。比如南京今年1月提出,非南京籍应届生只要去面试就可以获得1000元补助。

郑州也规定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3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临近深圳的东莞松山湖,也在近日出台了《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管理规定》,对新引进的本科学历人才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1.5万元,硕士、博士学历人才补贴3万元,博士人才落户再补5万元。

与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广撒网”相比,一线城市在人才争夺战中瞄准的级别更高。

比如北京落户“绿色通道”的人群要求是“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的中国籍入选专家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主要获奖人等各领域高端人才。

上海人才落户方案中则明确“高峰人才”标准是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一般处于本领域全国前5名或国际前20名,或具有成长为世界级高峰人才的潜力。

宋清辉指出,相比很多二线城市还在争夺毕业大学生落户,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更显著的特点是根据各自发展定位以及特点,向高端人才“定向”抛出橄榄枝。比如北京既招揽科技创新人才,也瞄准了文化创意领域人才,与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相吻合;上海重点引进的13大领域人才也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紧密相关。

“一线城市优质的科研资源、丰富的就业机会本身就极具竞争力,必然会在人才引进上设置更高的门槛。”从近期京沪出台的人才新政来看,胡星斗发现一线城市已经瞄向更加高端的国际前沿领域,注重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战恐拉动二线城市房价

除了更宽松的落户制度,为了人才安居而推出的一系列住房优惠政策成为了各地“抢人”的另一大有力武器。

武汉大学生可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安居房、租到租赁房;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对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提供不超过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南京对高层次人才提供可申领不少于3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成都明确高端人才购房可不受户籍、社保、限购政策限制……

面对二线城市率先带来的冲击,一线城市也及时进行了“反击”,比如,广州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或10年免租的人才公寓,其中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顶尖人才可获1000万元住房补贴或入住2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

“各地的人才新政是否意味着政府对房产限购的松绑?”对于坊间的疑问,胡星斗认为,当前各地人才新政所提出的住房政策主要针对的是高科技人才,不应当被视为政府对楼市调控政策的松绑。

不过胡星斗指出,不少二线城市的人才住房政策涉及到了广大应届毕业生群体,特别是补贴政策缓解了毕业生购房的经济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房价有拉动作用。

以西安为例,据统计,2月份西安房地产销量同比增长32%,房价涨幅已达全国第一,西安楼市的火热已充分体现了人口流入短期内为房地产市场注入的活力。

所以在胡星斗看来,住房福利除了能助力人才吸引外,拉动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可能也是除一线城市外的其他城市所看重的。

热战背后的冷思考

各地的人才争夺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尽管“硝烟弥漫”,但宋清辉觉得这是一种良性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以往人才主要聚集在老牌一线城市,其他城市很难享受这样的红利,人才大战则打破了户籍壁垒,促进了人才流动,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城市间的均衡发展。

但宋清辉也直言,三四线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有限,人才招收政策吸引力不够,因此很难加入到当前的人才争夺中,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的情况,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关注和扶持。

在胡星斗看来,户籍改革的背后不只有住房问题,还涉及到教育、医疗、社保等各类公共服务,为了吸引人才而大量放开落户,势必会大幅增加当地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相关的配套能否跟上是各地政府必须考虑并做好准备的。

对于目前各地热火朝天的争抢,胡星斗坦言,很多二线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更像是抢“人”,而不是抢“人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些城市目前的迁入户籍主要以毕业大学生为主,高端人才引进数量还不足新增落户总数的1/10。

虽然因为与一线城市在发展水平等方面有差异,会衍生出不同的竞争策略,但胡星斗还是建议二线城市吸引人才要找准自身定位,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政策上“一窝蜂”式的同质化竞争短期内可能会有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依然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城市发展。

其实目前一些城市在政策中已经体现了倾向性,比如济南“人才新政30条”特别强调了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中国科技大学所在地合肥则在新政中凸显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支持等。

“最近很多城市都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招揽人才,但是这些政策在某些方面是具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对‘人才’的圈定范围有些狭隘,很多从农村来的城市建设者其实也是城市发展所需人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日,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英洪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胡星斗也有这样的担忧,过分对人才界定并给予差异化对待,有可能扩大人与人在享受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也可能会造成未来人口结构中技能劳动力的缺失。

“从短期来看,各地人才争夺战瞄向高科技等人才无可厚非,但也要注意技工、建设等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否则将会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宋清辉说。

一些城市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就在3月26日举行的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上强调“城市的发展既需要金领、白领,同样也需要蓝领”。

原标题:中国城事:招贤令风暴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清辉:人才热战背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