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1张图片

《冈仁波齐》,一个关于藏族人朝圣的电影,没有浮夸的配乐,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只去解读一个动作,平静的表现出一群藏族人在朝圣之路上遇到的种种荆棘波折,他们的生活观、生死观以及他们的信仰,也在这条路上生动地展现出来。

《冈仁波齐》的故事很简单:

藏族汉子尼玛扎堆,为了帮叔叔完成朝圣的愿望,选择在新年过后带他上路。这一年刚好是藏历马年,是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诸神会聚集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

村里很多人都想加入尼玛的朝圣队伍,最终成行的11人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终日喝得醉醺醺的屠夫,有身患残疾的少年,有盖房子遭遇家人死伤的中年夫妇,还有他们懵懂的9岁女儿。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信仰对于我们平凡的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东西,但是对于藏族人,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鱼离不开水,从出生那一刻,信仰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身体里。所以他们不惧千辛万苦,踏上充满未知和风险的朝圣之路。尽管荆棘载途,也没有人会去偷懒,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疑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西藏的景致给予太多的镜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到拉萨看布拉达宫只是一种旅游休闲方式,可影片中一行人在初见到布拉达宫时虔诚的祈祷,让我们见到了信仰的力量。或许布拉达宫不是他们的终点,神山圣湖也不是他们的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才是他们一直在路上的初衷。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2张图片

正是因为信仰的力量,即使朝圣路上会面临生死大事,也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他们相信,朝圣路上的艰难,是佛祖对他们的考验!就像影片中新出生的婴儿和在山脚下杨培爷爷的过世,都被视为一种福气。生与死都只是一个很自然、很原始的过程,他们看淡、迎接、祝福、告别、前行,这一条朝圣之路,有人生、有人死,更多的人在成长。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3张图片

在拖拉机被撞坏之后,大家没有过多的商量,就决定把拖拉机车头扔掉开始拖着车走,推着拖车的几位男子把车推到远处,又重新回到此前他们推车的起点,一步一拜地补完了因为推车而“错过”的这段路。在藏传佛教的信仰里,没有磕头走过的路便不够虔诚,虽然没有人会因为他们需要推车而指责他们“漏掉”了这一段路,但他们并不想在关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点小聪明。朝圣,那完全是自己的事,绝不带半分虚假,也无需给任何他人交待。这便是信仰赋予一个人最充盈和坚实的内心,最终达到平和与安宁。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4张图片

——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源于信仰——

“这一辈子杀了太多牛,还是有点怕的,一路拜到布达拉宫,消除此生罪孽”;“家里盖房子的时候死了两个人,不想因此让更多的人受苦受难”,这是屠夫江措旺堆和仁青晋美去朝圣的原因。有时候,我们赋予了生命太多意义,但却忘记了思考生命的本质:生与死。解决生与死的困惑,也许正是宗教的意义。因为藏族人的信仰,他们并不认为人类是世间的主宰,每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有他要去的归途。正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屠夫江措旺堆在朝圣途中,路遇一只小虫,直至小虫从他面前离开,他才继续他的叩拜。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5张图片

路上出了车祸,尼玛扎堆开的车被撞到了路旁的山石上面,而肇事司机说自己车上的人需要急救时,他被允许离开了。这一幕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就这样离开了,他们尊重生命的存在,也绝不想成为别人生命延续的障碍,为了心中慈悲的心,也为了天下不再有更多人受苦难,他们选择原谅别人。也许,正信的宗教是教会我们去爱,不惧怕。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6张图片

——人生的路需要慢慢走——

影片中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就是:朝圣的队伍帮助农夫干活,农夫和杨培爷爷说了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着急“可不是吗?有什么好着急的呢?路上生孩子不着急,等她生完再继续;被石头砸伤腿不着急,等腿好了再继续;拖拉机被撞了不着急,不要车头,拉着车斗继续走;没钱了不着急,打工赚钱再继续……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7张图片

现在的人,太过着急,着急做各种计划:月计划,年计划,人生计划,急着赶在别人前头结婚,买房买车,生小孩,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都给筹备好了后,按部就班,然后功成名就。可是我们却忘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本就荆棘,没有风平浪静、一切顺利的人生,也无需担心错过什么,因为该来的总会来,只要自己一直在路上。停下脚步,慢些走,人生的路上有很多你意想不到和美好的事物,需要你去发现和欣赏。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的教育片——

我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生活中的事情都充满了悲观的色彩,但每次都会积极的去完成,因为对每个结果都抱有变好的希望。看了这部电影,深深的感叹藏族人的生活观是如此的正向、阳光。我羡慕他们可以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朝圣的举动,这种信马由缰的状态,比很多人都要潇洒。我敬佩他们冒着狂风暴雪依旧坚定前行的信念,这种对信仰的坚持,比很多人都要伟大。我敬重即使女儿扎扎头疼,却依然让她继续磕头,只觉得磕头涨见识的母亲,这种对女儿未来希望的寄托,比很多人都要温暖。我钦佩他们在自己艰难推车的时候,还能自娱自乐的唱起歌来,这种对生活磨难的不屑,比很多人都要勇敢。我欣赏他们在苦难的朝圣路上,依然可以快乐的在河边唱歌跳舞,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比很多人都要正能量。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8张图片

整部电影就是记录了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是他们真实的朝圣经历,真诚的信仰。本身没有那么多的起承转合,就是重复再重复。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对于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自然而然。这条朝圣路上,有些人为了救赎,有些人为了逃离,而有些人是为了众生。所以不管是磕头、洗罪孽、还是涨见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互为一体的,我们认为的艰难,他们却很淡定。

还记得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吗?

“如果你许了个愿

请按照你许愿的步伐走

最关键的是你磕头的时候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姿势贴】

——冈仁波齐(西藏山脉)——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9张图片

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冈仁波齐峰梵语称为吉罗娑山,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历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讲经,所以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也是是中、印、尼三国各族数以万计的信徒心驰神往的地方。

虽然冈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也许是“世界中心”的神威无人敢于冒犯,冈仁波齐时至今日还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关于朝圣——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10张图片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还有一种更为艰难的叩拜方法。有些信徒面向寺院,每磕一次,移动距离等于身体的宽度。这样绕周长一公里的寺院一周,约需磕头两千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盖往往会磨出鲜血。

后来我查资料得知,自古以来,西藏便有马年转山的说法。转山,源于雍仲本教,是一种宗教活动,是藏族人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转一圈,或多圈。而据说,藏历马年是冈仁波齐本命年,故而转山可以转一圈顶别的年份转十三圈。

——糌粑[zān bā]——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11张图片

这是电影里出现频率最多的西藏食物,主角们每到吃饭的时候都会拿着一个碗,手不停地在碗里团着什么,那就是糌粑,西藏人每顿都会吃的主食。“糌粑”其实就是用青稞磨成粉后做成的炒面,食用时加入少量酥油茶、糖和奶渣等搅拌,用手捏成团后就可以吃了。糌粑营养丰富、热量高,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所以西藏人民去朝圣的路上的主要食物也是糌粑。

——经幡——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_第12张图片

在藏语中称为“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是藏族人用来祈福的经幡。颜色是五颜六色的,上面有经文和一些图腾。

你可能感兴趣的:(《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