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总说自己有病,医生却查不出来——再说原生家庭

1

昨晚与之前提到的那个做保健品的港商老大哥吃饭,听他说了一件事。

说有一个女人,三十多岁了,总觉得自己有病,到医院检查,结果各项指标正常,身体健康;

她不信,又找了多家医院复查,结论一样:无病无痛。

然而,她对自己生病这事坚信不疑,只是医生查不出来而已。

于是,便一直走在寻医问药的路上。

怎么回事呢?

补充一下事情的背景,或许诸位能想到一点什么。

女人三十多岁了,一直待字闺中,这不是多大的事,且结婚还是不婚纯属个人选择。

但是她家里人不这么看。他们不但用各种办法逼婚,还直接谩骂,诅咒,给她扣各种各样的帽子,如丢人现眼,如有辱家门,如赔钱货……等等,只差把她逐出门去。

事实上,女人也搬出去住了。

然而,从那以后,她就认定自己身体出了问题。

这里不说是否是女人庸人自扰,或者说是佛学上讲的业障病,只说说诸位都能接受、理解、相信的看法。

当然,纯属个人揣测,未必作准。

我觉得女人确实有病,但是是心理疾病,而疾病的本质来源,是家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家人认为她嫁不出去不对,丢人,给了她巨大的压力。虽然她有所反抗,但家人的指责已经内化到她的潜意识,她在潜意识里已经站在了与家人同样的阵营里:

我嫁不出去是我的错。我有病。

所以,她应该看的是心理医生。

老大哥也认同我这种说法,他说也有旁人劝女人去看心理医生,然而,被她骂了回去——

因为知识匮乏,她宁愿相信自己的身体真的出了问题,也不愿意再戴上一顶“精神病”的帽子。在她的认知里,心理疾病等于精神出了问题,是精神病,更丢人。

一声叹息。

我曾经在《幸福》杂志发表过一篇情感短篇小说《小说#悬疑|埋藏在手套里的诡谲草香(1/2)》,里面的女二童月的遭遇,其实跟这个女人的故事异曲同工。

2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吴秀波说过一句调侃心理医生的话,大概意思是,心理医生看每个人都有病。

这话或许言过其实。

但如果按照心理学定义的健康来看,我们绝大多数人确实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常被负面情绪困扰,经常焦虑、沮丧、茫然无措,都可以被归在心理不够健康的范畴。

不过是严重或轻微,以及是否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的区别。

故事里的女人不是第一个,更不是唯一一个。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与熟知,我想不少人已经从里面得到了益处。

这两年,原生家庭的概念常常被很多作者提起,让很多人开始自我省察,而自我省察,已经是疗愈的开端。

这是好事。

我推送的《你为什么总是讨好别人?你爸妈逼的!》里,就有读者留言说有所收获。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之巨,我想大概了解这个概念的人都会有很深的感悟,否则心理学专家武志红也不会写了一本书叫《巨婴国》。

我们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原生家庭在人身上的反映:

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认知,行动;情绪反应,穷人思维……

处处都是父辈甚至整个大家族的影子。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演讲中说过:

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

潜移默化,令行禁止:从身体发肤的“表”,到血液肌理的“里”;从个性的雕琢,到自我的消磨……

对人的影响就如同滂沱大雨之于遮挡的那一把可怜的小雨伞。内化到潜意识,植入到内心深处,甚至吞噬了“自我”;

所幸,终于看见了。

看见了就可以改变:哪怕是一点一点,踟蹰而行,也是解脱,也能成长。

4

当然,我们会看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有巨大的,也有微小的——

有的人天生我行我素,心无旁骛,对父母与旁人的侵入视若无睹;

有的人则自小谨小慎微,言听计从,对父母与旁人的意见全盘复制;

对于“天生”这点,只能从佛学解析,这里不展开了。

总之,有很多人宥于困境,也有一些人扭转局面,实现逆袭。

实现逆袭的都是些怎么样的人呢?是拥有对于自我的正确认知,有着足够强大的人格的人。

如寒门再难出贵子,但也有贵子产生,其原因起码是:这个出自寒门的贵子的内心足够强大,足以支撑专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的。

唯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能无视旁人的看法乃至否定,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来。

所以,当明白了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之后,再遇到相同的事情时,你就应该开始转念、反省:这样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是否是受了它的影响,我是否应该转变?——特别是在自我分裂,茫然无措的时候。

如,你本来是一个不会拒绝的“老好人”,每一次都被人欺负,哑巴吃黄连,那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你就应该对自己说,我不要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那是不对的,不是我要的,那不是我自己的声音,只是以前被影响了而已。

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会发现自己在进步,你在逐渐地找回自己。(这个自己,就是我总在文章中说的“找自己”“做自己”,也是我为什么在为诸位推荐书目《读书读成强迫症?教你迅速成长读书法,绝对干货!》时,首先推荐心理书籍的原因,因为如果你没有真正的自我,那读方法论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5

举个例子,来自网友A发的一个帖子。

A说TA从小到大,父母总是在争吵,所以TA对家庭非常抵触。

以至到了长大成人,进了大学,出来工作,A还不知道如何跟家人相处,连放假都不想回家,只想逃避,因此还被父母说其冷血。

但自从知道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后,A终于看清了自己,之后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念头变了,从我是受害者,变成我是改变者。于是开始积极主动地与父母沟通,分享自己,解析彼此,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随之而来的,是父母的观念也跟随着A一起发生改变,父母的争吵销声匿迹,家人关系也变得和谐、融洽了许多。

是的,即使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滂沱大雨,你也可以藉由学习,成长,让“自己”这一小把伞变得愈加坚实,让彼此的影响与伤害到此为止。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今日元宵,祝诸位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总说自己有病,医生却查不出来——再说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