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七节 批判性思维与讨论3

方法一:只要可能,提前准备

虽然并非每件事都能提前准备,但至少大多数是可以做到提前准备。通常情况下,一个日程表进入商业或委员会会议,都会在几天前发布。大学课程中,作业安排都会提供某一天需在课程上讨论的可靠信息。

通常使用以下这些信息来准备:

首先,对你已经知道的相关主题做仔细的思考。然后,决定如何扩展你的知识,并花一些时间去践行。其实,拿出15到20分钟时间,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集中搜索,就可以产生大量任何主题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尝试预设需在讨论中表达的不同观点,并考虑不同观点的优缺点。这时候,让你的结论处在一种不确定、暂时性的状态,你就可以接受他人提供的事实与解释。


“只要可能,提前准备”,可以翻译成中国人的一句俗语“凡事预则立”。但“凡事预则立”是方法论,不是方法。Beyond Feelings本章本节,其实是一组很实的方法,完全可以直接照搬来完成许多任务。

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博士招生改革方案和“双一流”建设方案,第一步就在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比如“博士招生的实质是招来优秀生源,那么在职与脱产的比例究竟如何设置?”、“应届毕业与工作经验在考生的知识结构中,如何平衡?”、 “博士生培养与本校学科建设、行业发展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一步,就是自己思考,反复拷问,反复问自己What, Why, How。

第二步,如何扩大自己在“博士招生”与“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的知识、观念,遂想到第一步就是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相关文献,目前找到大约一百多篇文献,在阅读中顺藤摸瓜,追索知识的源头。同时,向相关上级部门和有经验的一流大学咨询,向国外相关大学索取资料,借鉴方法。

第三步,整理自己的观点,并写出所有观点的优缺点,完成自己与自己的讨论。

第四步,召开相关会议,汇报自己的初步想法,吸收更多人的意见,最后请领导定夺。

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所出台的制度,将会大大提高可行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章第七节 批判性思维与讨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