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章读后感(长沙 王萍)

         刚读到关于特质流派的这一章时,感觉是不知所云。一直以来就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很感兴趣,大学时就读过《梦的解析》等著作,有了以往的积累再加上个人的兴趣,读起来很是起劲。遇到特质流派就有些静不下来了。在考心理咨询师二三级时,接触奥尔波特的核心特质、卡特的16PF,仅是冰山一角,窥不到全部,更不晓得这就是特质流派。

        追根溯源,什么是特质?是指我们用来描述个人人格特点的描述词,如友好的、谨慎的、爽快的、争强好胜的、慷慨大方的、吝啬等。一种特质就是一种人格维度。特质流派就是用来特质来描述人格。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特质来描述不同的人格呢?因为心理学家假设人格特征在时间上相对稳定,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怎样知道自己属于何种特质呢?可以通过自陈式调查表来获取,最具代表的是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特质流派没有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他们预测的是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特质流派也不关注查明行为机制,也就是说特质流派并不关注产生这个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格特质。他们做的仅仅只是描述人格和预测行。

        著名的特质理论家奥尔波特认为个体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核心特质,有时候首要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格。亨利默里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心因性需要,每个人都可以用个人的需要层次来描述,主题统觉测验是亨利默里为性格研究而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卡特尔通过研究确定了16中基本特质。不同的研究者从许多人格研究资料中反复地发现了五个基本人各维度: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亲和性和尽责性。以上是几位著名特质理论家的相关理论梳理。特质理论的出现也被人们指责其在揭示问题行为方面缺乏应用性以及缺少一个公认的框架。个人认为人类的语言文字是拙的,有时候并不能表述出这世界上的所有,尤其是人心,这也就无法全面描述人格,也就不可能将其归类,统一为不同层次。

       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和理论梳理,对特质流派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想这就是自己写读后感最大的收获,这可能也就是把厚书读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八章读后感(长沙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