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书评——情人

![Uploading 3414_152897.jpg . . .]
前几天,在看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其中有好几篇文章都提到了杜拉斯和《情人》这本小说。甚至,在《用一生来学习艺术》这篇文章中写道:“我总觉得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读过道乾先生的译笔,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语言了。”这让我对《情人》这本小说萌生了很大的好奇与敬意,我揣度着这到底是怎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能让王小波如此推崇。

于是,前些天我就走遍几家书店,终于买回了这本小说。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把它看完了。这期间我越看越慢,看到中间部分甚至又读不下去的感觉,但就这么硬着头皮看完了。

我承认,我没有走进情人的世界。对于杜拉斯的那丰富细腻的感情,我也只体味到其中几分而已。看到小说开篇的几段,我还颇为欣喜。我的确喜欢那种用词简单而情感丰富的句子,但是随着情感慢慢铺展开来,杜拉斯式叙述让我开始有些抓狂了。她将简单的情节分割成回忆的碎片,用散文式的段落相互穿插交替,让那种悲怆的气氛一丝丝蔓延开来,而那些碎片就在这些或哀伤、或痛苦、或惆怅的情绪中渐渐编织出了故事的经纬。但那些回忆的碎片及其零碎,其叙述的角度也在不停的变换,有时光是要读懂某个段落的描述对象就要花点功夫。此外,整个小说的主线爱情故事的发展极其缓慢,也让我十分痛苦。我这第一遍看得颇为艰难。

我本是不喜欢这种格调的小说。读完整篇小说,除了心底有莫名的压力和剧烈的伤痛,我没有得到任何其他的享受。小说所讲述的故事也不是多么跌宕起伏——一个法国少女和一个中国男人发生了性关系,因为一些原因,两人分手了——如此简单。虽然我的确被杜拉斯的绵密感情所打动,但是,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基调的文章,让我看得很揪心。悲凉的结局也只会让我晚上睡不好觉。

文章中,杜拉斯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母亲、大哥和小哥哥,我实在没有看懂这隐含着什么。我还有很多地方不明白。为什么文章前半部分一直强调她对于母亲的恨?这种恨又是从何而来?她对于大哥和小哥哥的感情是不同的,这两个哥哥是否分别代表着什么?结尾处写自己对小哥哥的爱,爱到愿意为之去死,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份爱?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我都不明白。我觉得,我受天朝教育的毒害太严重了,总觉得作者花费这些笔墨来叙述这些配角,必定是要透漏什么讯息的。但是,我就是看不懂作者的意图,这也让我非常的懊恼。我想我应该是不会读第二遍了,我实在不想为这样晦涩难懂的感情来费神。

写到这里,大概会有很多人说我不懂欣赏了。我也承认,我的文学修养确实企及不到这样高度。我觉得,既然是看小说,至少得看得顺畅有趣,不然何苦费时间和心力去纠结那些幽怨的爱情。我承认,自己有时候会过于多愁善感,而且很容易陷入感性的沼泽自我纠缠。作为一个男生,我特别不欣赏这样的气质,一直想要摆脱。所以,我尽量不读这样的作品,害怕自己陷入这种黑暗幽深的悲痛中难以自拔。

虽然,我不喜欢这部小说凄凉沧桑的情感,但是,《情人》这本小说的优点还是很显而易见的。
正如我刚所说,整部小说的结构设计十分精巧,虽然穿插叙述着零碎的回忆,但是段落间的衔接和感情的铺展都是非常流畅的。的确像是一个老人在娓娓道来,似乎她在努力打捞着这些尘封在湄公河下的记忆,一片一片的拼凑着。小说的语气也颇有特色,虽然字面上看起来简简单单,但语气却不是平淡的,反而是狂热的、激情的、躁动的。细节的描写极其到位,让每一个画面都有了生气,像渡船上烟雾蒙蒙、炎热无比的光线,房子四周不断持续的嘈杂声响,黄昏时拂过面庞的温热潮湿的夏日气息,甚至是火辣赤裸的肉欲和性爱。杜拉斯的这种追忆式的口吻,能够在字里行间予之浓厚的情绪,让这种情绪贯穿于整个小说,只用喃喃自语般的词句便营造了一个丰富绵密的情感,让人深陷其中。王小波说,仅仅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我已经老了。”,就已经“无限沧桑尽在其中。”这不仅表现了杜拉斯深厚的写作功底,也说明王道乾先生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夫。

在《我的师承》中,王小波说,“有位意大利的朋友告诉他说,卡尔维诺的小说读起来极为悦耳,像一串清脆的珠子洒落于地。”米兰昆德拉也说过,小说应该像音乐。本着这样的指导,我开口读了其中的几个段落。

虽然我没有体会到珠子落地的感觉,但是体会确实与只看不同了,多少可以感觉到词句的优美,特别是在小说的开头的几段,还有文章结尾前的若干段。我发现,甚至不同的版本,还有些词句翻译得有细微的差别,很明显王道乾先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有很多青春小说都喜欢写这种抑郁的情调,故作忧愁地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悲情中品来品去。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样的忧伤是廉价的,与《情人》是不能比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尝试书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