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戏剧之家》杂志社微博话题互动#剧本具体化#

我认为现在制约编剧剧本创作,导致新时期新编剧呈现新奇化、怪异化、滑稽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外部原因是社会原因,但不是其主导原因。主导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天赋和后天的感悟。

 

外部原因是当代社会所需要弘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主旋律,还有其主导的评奖机制的要求。这就像是电影电视的审查机关一样,它就像是个紧箍咒,它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编剧的神经,使得编剧的创作范围和思路受阻。现实如此,这也成了大部分编剧意见最大,抱怨最多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使是这样,价值观、主旋律、评奖机制这些因素,也不应该成为编剧创作不出好剧本的借口。因为这些原因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不可更改的。传统儒家“忠孝节义”的思想主导中国上千年,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当时我们的戏剧家不是也创造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戏吗?“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些精妙绝伦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脍炙人口的唱段,都深深刻画在观众的脑海里,流传至今;建国以后,又提出了“新社会”的新思想、新价值观,但这些并没有阻碍住“新时代”的编剧创作热情,《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甚至是八个样板戏的创排,都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外部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导致现代编剧创作不出好剧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其自身。首先是当代的编剧,缺乏相当的古文底子。这个古文底子,不在于就非得是高等学府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或是加入诗社写多少诗,或是喜欢古风小清新,喜欢汉服Cosplay这些表面上的看似是“复古”的知识和爱好。而是编剧对传统历史、人文、诗韵等的灵感和触觉,是真正深入进去的感悟。戏曲唱词的编写,不是写诗,不是炫文采,它不能太文绉绉、太咬文嚼字。现在有很多新编戏(比如张火丁《梁祝》的唱词)让人听起来佶屈聱牙、枯涩难懂;而有些新编戏的曲调则刻意的要与现代音乐接轨,让人听了像歌不像戏……创作出来的剧本完全不去考是否虑合戏曲本身独有的程式。就像是一个长得颇有现代气息的女演员去演古装戏,她可以通过服化道等外在的条件来包装,可是自己本身的气质却不是古典的气质,演出来的戏,就不是那个韵味儿。以为是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实则却是偏离轨道了。

 

再就是一味的去迎合主旋律。不是说迎合不好,也不是说不能迎合,只是要掌握一个度。戏曲自古就是角儿的艺术,唱腔的艺术。故事情节好是一方面,得以流传的主要因素还是得有好的唱段(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八个样板戏的情节并不突出,它是样板化的模式化的,这样的戏为什么还能流传下来?除了政治因素的原因,还得归功于它其中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唱段,如果没有这些唱段托着,样板戏也会在茫茫的历史洪流里消失殆尽。)现在很多的编剧创作的新编戏,不在好唱段、好唱腔上下功夫,不从现实生活中的小细节上去找素材,而是一味的借古喻今,一味的“称颂”,一味的追求场面上的宏大与华丽或是情节上的光怪离奇,将戏曲追求真善美的最本质的精神内涵掩盖在虚华浮躁的表面之下,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编剧创作出这样的“新编戏”,又怎能指望它传唱?

你可能感兴趣的:(答《戏剧之家》杂志社微博话题互动#剧本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