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雄读《论语》之:君子之艺

    中学苦读,能记住的课文却只有寥寥几篇,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吧,读书的时候全没有体会什么批判精神、悲剧色彩,只看写得有趣,便喜欢了。而孔乙己给小孩分茴香豆的场景,还常在吃花生下酒时被想起: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一句“多乎哉?不多也”,当时的几个星期,成了同学间的口头禅,吃饭、穿衣、写作业,久不久就听到有人说一句:“多乎哉?不多也”,便又引来大家一阵哄笑。

    这话,直到近几年看《论语》,才知道孔乙己在掉文,原意并非如此。

    一日,子贡去拜访太宰,闲谈之间,太宰对孔子很是好奇,就向子贡打听:“孔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有这么多本事呢?”

    子贡恭恭敬敬地说:“因为上天要让我的老师成为圣人,所以就有了很多的本事。”

    在子贡回来后,向孔子说了这件事。孔子说:“太宰并不了解我啊!我是因为小的时候家里贫贱,所以才学会了很多低贱的本事。君子需要这么多本事吗?不需要啊!”

    在孔子看来,个人的本事、技艺并不是人生大事,并不需要太多,有一技之长就够了。不能不学,又不能学得太多,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子夏曾说:

    “即使是很小的技艺,也会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如果继续钻研下去,恐怕会迷恋其中,所以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因而,对于技艺,孔子的态度是“游于艺”,也就是把技艺的学习当做玩耍来看待,有闲暇的时间就学一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则放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上,也就是有明道之志,修仁德之心,做个好人、善人、君子、贤人、圣人,至于有什么本事、本事多不多,则在其次,正如程子所说的“大德不论才。”

    但当今,技艺、本事、才能,往往凌驾于个人的德性之上,社会价值观提供的,比的是是个人赚钱当官的本事,学校教育给予的,看的是个人知识才干的积累,个人炫耀的,是见闻的多少、才能的高低,品德如何,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个人如何追随?正如本文标题所示:君子之艺。

    先做个内在质朴正直、外在谦逊有礼,文质彬彬的君子,然后再谈个人的技艺和本事。个人有了好的品德,再加上人自身固有的学习能力,掌握一门技艺赖以谋生想是不难,总不成像孔乙己那样,有德不修,有艺不用,食古不化,终落个偷窃断腿,买醉度日,无所用于社会之人吧。

(向雄读《论语》之八十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雄读《论语》之:君子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