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读高中,自由成长的日子

Lily,在加拿大兰里胡桃林高中(Walnut Grove Secondary School),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三年学业;目前在多伦多大学就读大二,专业是生命科学。

初中毕业就前往加拿大的她,独自在他乡求学,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今天,Lily想要和我们分享关于“低龄留学”的经历和她的成长感悟。

                                                           1

时间倒退到四五年前,即将要入学的我在家里俯身收拾行李。对于加拿大的高中生活,我的心中怀揣的更多是好奇和憧憬。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去有着父母的陪同吧,所以并没有什么不安和害怕的感觉。

可终究,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独自求学的时光。父母回国后的几周,我感到非常难熬,在学校每每想到他们,就忍不住掉眼泪。独自想念国内,想念家里的一切。

除了思念家乡和亲人,对我来说,更难的是需要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与我同一批入学的学生中,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所以在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什么中国朋友。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刚入学那会儿还发生了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我在背书包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边上的一个同学,她没拿稳的手机掉在地上,屏幕碎了。于是她特别强势地大声斥责我,要求赔手机,而边上其他同学也都还不是很熟,没人替我说话解围。最后我还是赔了那个女生500加元。

那时对一个高中生来说,这笔钱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除了心疼,在心理上更是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只有在和父母视频哭诉时,才能得到些许来自远方的安慰。

这些小事,或许就逐渐搭建起了成长这条必经之路吧。但无论对谁来说,成长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慢慢的,一切好像没有当初那么艰难了。我也逐渐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虽然国外高中生和我们国内差别还是很大。尤其是女生,穿着打扮上非常有个性,有些会穿着很性感,有些会烫头发、染头发、做指甲等。学校对此也持有开放的态度,不会干涉太多。

刚去那会儿,我也曾觉得,哇,她们怎么会穿成这样子!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也觉得一切都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尊重每个个体就好了。当什么事情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的时候,我反而也就不想去做了,因为我觉得保持自己的个性就是最个性的事情

小时候,羡慕大人可以随意把自己打扮成任何一种形象;长大了,可以随意打扮了,我却只想做最真的自己。

                                                              2

留学真的不光是学业上的事情,因为生活中还有太多关系需要去维护,我们不得不逼迫自己快速成长。除了学校的同学,我初来乍到的三年半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和住家家庭(homestay)在一起度过的。

这户住家离学校不远,大概10分钟的车程。他们是本地人,家里有五口人,爸爸、妈妈,两个8、9岁的儿子,还有奶奶。

刚开始的半年,虽然和住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但是的确还是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饮食方面,学校中午吃饭是需要自己带便当的,我的住家每天给我准备的都是冷的三明治,就两片面包中间夹点什么,特别简单。

可能以前在国内吃的都是热乎乎的饭菜吧,这样吃了半年我就有点受不了了。但是我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他们给自己的小孩们也是这么准备的,只能说饮食习惯太不一样了。

另外,他们家住的是一栋别墅,我住在一楼,而他们的起居室、客厅、活动室等都在二楼。到晚上或者周末我开始看书做作业或是休息的时候,家里的两个孩子就开始在楼上踢球玩耍、蹦跳吵闹,加上房子隔音效果很差,就感觉整个楼板都在震动。那时就会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所以忍了半年,我就和父母提出特别想换个中国的住家,这样生活习惯上的矛盾会少很多。妈妈特别心疼我,想让我更换住家,但由于爸爸的坚定否决,最后还是没有换成。他认为在国外读书却住在中国人家里,那和在国内也没有区别;而且这个住家是本地教育局指派的监护人,如果自己随意更换而不是教育局指派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最后还是选择坚持住下去啦!其实我的住家人都还是不错的,在后来的生活中,我也学会了多去和他们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渐渐的,他们也会开始照顾起我这个中国学生,偶尔煮米饭做菜吃;孩子在楼上玩耍时,女主人也会去提醒他们不要发出太大声音,虽然有时还是会被吵到,但总不可能事事完美,还是需要互相体谅。

也许很多事情,都止于蜻蜓点水,仿佛只是为了体验,而没有更深了解。尝试过但失败了,我们就想要逃避,并否定自己与舒适圈外的世界。而当我下定决心走出舒适圈时,才得到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美好经历。

时间久了,我们也变成了彼此生活中的一部分。圣诞节,他们会送我很多礼物,我就和家里的孩子一起拆礼物;感恩节,他们会带我吃火鸡大餐;周末,我们会全家人一起去公园、沙滩散步玩耍,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所以在这高中的3年半时间里,我自始至终都是在同一户住家生活着,和他们的感情也渐渐培养起来,这点感觉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我的很多同学中途都换了好几次住家,有些甚至换了三四个也还是不满意。

我也从朋友那里听闻了不少奇葩的住家,比如有同学发着高烧,住家还一定要让她去刷马桶,如果不刷就不给她准备中饭;还有同学的住家离学校距离挺远,每天走路来回需要一个半小时,可是住家也从不会接送她,让她走路上下学。他们在自己家也曾是娇生惯养,而到了这里,却感觉每天都很憋屈,心理落差特别大。

当然,住在别人家,肯定没有住自己家那么随性,还是得去尽量适应与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在互相磨合的过程中,他们有什么让你特别不适的地方也要提出来,这样才会有改进的可能。

我们可以很享受和他们待在一起的时光,体验到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但另一方面,自己的权利还是要维护,不能一味地忍着,千万不要一个人生闷气,而他们却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样隔阂就会越来越深。

转眼间,我们就从那个任性的孩子变成了大人,也渐渐深谙了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落差,欣然地接受成长带来的变化,然后无所畏惧地长大。 

                                                             3

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两个国家许多巨大的文化差异。但是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加拿大那边的人们有着很重的节日仪式感和很强的家庭观念。

比如母亲节的时候,住家爸爸就会带着两个孩子给母亲准备惊喜和礼物。而到了父亲节,妈妈也会这么做;

比如在复活节,住家爸妈会把家布置得特别有节日气氛,屋子各处放了很多巧克力蛋,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提篮子找彩蛋,然后录下欢乐的家庭视频;

比如不少孩子们即使已经长到了10岁,还是会相信圣诞老人是真的存在的。圣诞夜,爸妈会把姜饼和椰奶放在房门口,第二天孩子们开门发现椰奶少了姜饼也被咬了几口,就会坚信是圣诞老人来过了。而其实是住家爸爸晚上会偷偷地在门外窸窣地吃喝,并在圣诞树下放置礼物。

比如万圣节的时候,我们会在家里一起雕刻南瓜,摆在屋里做节日装饰,真的和许多电影里一模一样。孩子们都会打扮得稀奇古怪去学校,老师也会每年装扮成不同的角色。

比如在大大小小的节日里,他们都会给家人写好看的卡片,互相赠予;也会在家人生日时,送上惊喜。

比如每天下班的时候,住家爸爸刚进门就会亲吻一下妈妈,即使我和俩孩子都在场,他们也不会避讳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有这些生活的点滴,在我看来都承载着满满的爱意。或许很多人会说,老夫老妻了或是朋友间相识已久了,何必弄得这么形式化。

可我认为,仪式感,就是暗示你必须要认真负责地去对待一件事或是一个日子。只有用庄重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看似无趣的生活,才能发现很多真正的乐趣。

而住家爸爸妈妈会用这样的态度去告诉对方和孩子们,岁月流逝,我依然爱你。

                                                       4

这3年多的时光里,我学到了很多,并顺利申请上了多伦多大学我热爱的专业,更是收获了许多真挚的友情。

成长,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只要出发了,就没有人能回到原来的样子,但我相信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

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加拿大读高中,自由成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