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潜意识偏见和认知错误是如何产生的

《盲点》潜意识偏见和认知错误是如何产生的_第1张图片

导读:

“我了解自己的内心。我能公正而准确地评价他人。”我们终其一生与种种文化态度共存,它们所针对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国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会阶级乃至是否有残疾。在这些文化心态的影响之下,其实每个人心底都对他人有些偏见,这正是顶尖心理学家马扎林?贝纳基和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在《盲点》一书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对上面引述的自我认知提出了质疑。作者用“盲点”来比喻人们思维中暗藏偏见的区域。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我们对不同社会人群的“刻板印象”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好恶,以及对他人性格、能力、潜力的评价?贝纳基和格林沃尔德抛出了这一系列问题,引导我们抽丝剥茧去找到自己身上的“潜意识偏见”或“隐性偏见”。“内隐联想测试”大大改变了科学家了解人类思维的方式,也使得我们有机会对思维“盲点”一窥究竟。

当下,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评价他人和采取行动,于是,这个社会上充斥着很多不公正或不客观的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企业决策、群体冲突等。《盲点》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相信将在未来数年内持续影响一批读者的认知和行为,让他们重新认知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客观和公正

目录:

第一章:每个人都有认知错误

第二章:你意识到自己在说谎了吗

第三章:一个测试帮你重新认识自己

第四章:脑子里那两个截然不同的大小

第五章:你在给不同的人贴标签吗

第六章:刻板印象伤害了谁

第七章:只帮助自己人,也是一种隐性歧视

第八章:偏见无法消除,但可以削弱和避免

第九章:总结


《盲点》潜意识偏见和认知错误是如何产生的_第2张图片

第一章:每个人都有认知错误

两张不同形状、相同面积的桌面,你一眼看过去会错误地判断一张大一张小,这叫视觉认知错误。

给你16个有一定关联的词汇,你看了以后,能准确复述出来吗,或者再给你一组新的词语中找出刚才看过的16过词语,会完全正确地选择出来吗?恐怕很难,这叫记忆认知错误。

我们不但会忘记发生的事情,还会记错甚至从未发生的事情,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第二章:你意识到自己在说谎了吗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说谎,虽然大部分是善意的或者无意识的。谎言有几种类似:

第一:白色谎言:善意的,用来规避他人的感受的。

比如问你现在好吗?你说很好,但其实明明不太好。

第二:灰色谎言:用来规避自己感受的。

比如问你昨天梦到了谁?你说不记得了,其实是梦到了前任。

第三:无色谎言:用来规避那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典型的自欺行为。

比如医生问你一天抽几包烟,你说半包,其实是一包。

第四:红色谎言:为了谋求潜在生成,繁衍后代方面的利益所说的谎,这可能是人性的一部分。

比如恋人问你爱他(她吗)?你说当然爱。

第五:蓝色谎言:这是显而易见的谎言,但说谎者觉得很正当,因为能留给别人自己希望建立的形象,即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印象修饰”。

比如同学问你作业做完了吗?你可能说做完了,但你其实没有。

以上这些,是不是经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你是不是一个经常说谎而且善于说谎的人。

第三章:一个测试帮你重新认识自己

也许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没有偏见的,是一个好人,我们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也不能避免调查者准确地填写自己的答案,而且不加任何修饰。

1994年开始,作者陆续对1400万人做了网上的在线测试,结果证明,它能有效地揭示人们的潜在偏见。

第一个实验:

任务一:将扑克牌分成两组,一组是红桃和方片,一组是黑桃和梅花。

任务二:将扑克牌分成两组,一组是红桃和梅花,一组是方片和黑桃。

猜猜那组时间更短?实验证明,大部分是第一个任务最快完成。

第二个实验:

以下四组词:

花卉名:兰花、水仙花、丁香花、玫瑰、雏菊

昆虫名:跳蚤、蜈蚣、蟑螂、飞蛾、象鼻虫

令人感动愉悦的词:绅士、天堂、爱、快乐、朋友

令人感动不快乐的词:呕吐、毒药、邪恶、丑陋、阴暗

任务一:把四组词分成两类,花卉名和令人感动愉悦的一类;昆虫和令人感动不快乐的一类。

任务二:把四组词分成两类,花卉名和令人感动不快乐的一类;昆虫和令人感到愉悦的一类。

看看那个任务快?实验表明是第一个任务又快又好地完成了。

为什么不同类别的事物更容易紧密联系并归为一类?其中的心理黏合剂,是:“联想”。红桃和方便更容易归为一类,都是红色。然而昆虫和不愉快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他们具有共同的优缺点,这种心理现象是:“情感价值”

这种内隐联想测试之所以效果不错,是因为人们会自然地运用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直觉来发掘潜意识,也说明内隐联想测试能够有效衡量一个心理学概念“态度”,这种人性潜意识的行为。

很快,新的实验开始了,这是美国人最上心的种族内隐联想测试。

把实验二中的花卉名和昆虫换成非洲裔美国人和欧洲裔美国人的面孔。其他一样的情况下,结果很多自认为没有任何偏见的实验者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他们对白人有“无意识的偏好”。这个测试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从前不曾承认的实情。

近10年来,大量种族内隐联想测试研究确立了两个重大发现:

第一:“无意识的白人偏好”在美国社会十分普遍。75%美国人都变现出这种偏好。

第二:“无意识的白人偏好”被认为是歧视行为的标志,也就是说,持该偏好者更可能有种族歧视的行为。

第四章:脑子里那两个截然不同的大小

内隐联想测试的结果往往令人大吃一惊,这种揭示人类阴暗面的测试,除了徒增烦恼,还有什么价值?

心理学家将人的思维分为两个系统:反省思维和自发思维。这两方面往往是截然相反、相互矛盾且彼此独立的。内隐联想测试的最重要用途在于发现两种思维之间的差异,更好地认知自我,扭转思维,去实现有意识选定的目标和价值。

我们更了解的是反省思维,也就是经过反省后的偏好。比如,你可能说“同性恋很合理呀,这没什么”。你也确定是这么认为的。经过一些深思熟虑的想法也会促使你成你的行动,但自发思维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那是我们隐约的认知或这感觉,这也同样反映到行动中。然而,我们通常无法理解这些行为,它们跟我们的意识倾向往往相反。

比如,一位教授去买汽车,最初打算买沃尔沃家用轿车,但几个小时后,他却付款开走了一辆红色保时捷跑车。

冲动是魔鬼,哪怕他理智判断过自己要什么,但是需要作出选择时,自发的偏好往往会战胜理智,而且他自始至终都没有预料到自己最终会做出那个选择。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分离”。如果当事人完全意识不到这种分离,就称为“失调”,意思是,像同时按下钢琴上两个相邻的琴键,其中一个发出的声响很难被察觉。

发现自己内心隐藏的偏见时,我们毛骨茸然,沮丧万分,很多人是这样,心理学家认为,意识到认知失调,违背了人类追求内心和谐的心理不适合旋律不和谐的音符扰人心是一样的。

第五章:你在给不同的人贴标签吗

我们甚至对老年人有偏见,研究表明,我们对中老家的态度并没有那么亲切友好。大量年龄内隐联想测试表明80%美国人都有强烈的“年轻人等同于好,老年人等同于不好”的联想偏见。同样老年对年轻人也有较好的偏好。这跟我们文化有关,我们的文化中,很多与老人有关的偏见,比如通过书、电视、电影等,我们耳读目染,都是老年人是弱者,他们孤独、病痛、有衰老的外表等等这样的社会文化态度渗入人心。

对于老年人,人们脑海中固化印象就是如上所述,往往不是什么正面的特征。当我们遇到老年人,这种固化的印象就会自动跳出来。这就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最初是指印刷工人整版印刷用的金属模板。后来人们赋予它思想固化的一群人的特征。这种刻板的印象导致我们认为:外科医生=男的;老年人=健忘等等。

随着文化、社会等大环境的变化,刻板印象也会变化,1933年,对非洲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里。并没有擅长运动的特征。而现在却有了。但是极少数刻板印象是正面的,他们往往是负面的,而且短时间不会消退。

第六章:刻板印象伤害了谁

想要完全避免刻板印象是不可能的。有序生活离不开分类,对人群的分类也是一样。但是,人们具备分类这样强大能力的同时,不幸地衍生了副产品,那就是刻板印象。

当然,刻板印象有两面,它的优点在于,能使我迅速将陌生人认定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又便于我们分类人群。此外,它也能导致特定人群的自我实现,比如被认定是有节奏感的非洲裔美国人,可能努力成为了更好的爵士乐手。

第七章:只帮助自己人,也是一种隐性歧视

一名女法官在考虑一个经历婚姻危机的职场女性(与她自己类似),和一个经历类似的职场男性(与她自己不同)时,对不同性别的认同感,会让她对判决产生影响吗?肯定会,但是她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同时,帮助团队内成员,也是一种隐性偏见,或者叫隐性歧视,虽然这是最善意的歧视。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是怎么产生的呢?

从出生开始,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就时刻偏向于熟悉的事物。我们本能会出生后模仿自己的母亲。如果动物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物”是人类的脚上的一双雨靴,它们就会一直跟着这双雨靴。“印迹”包含着可贵的求生价值,但是它是盲目和愚蠢的。人类的婴儿身上也会形成类似的“印迹”的依恋,但相比其他动物,灵活性大有不同。熟悉感是婴儿表达偏好的基础,这甚至决定了对于同类的依恋,吸引和爱情,也决定了对异类的冷漠。

盲点不仅能庇护偏见,还能保护特权。然而,特权的施与者和接受者完全意识不到歧视行为的存在。

第八章:偏见无法消除,但可以削弱和避免

造成偏见的认知错误不能彻底被消除,但是可以有效干预,关于年龄偏见的试验中,如果事先给受试者展示10位受人尊敬的老年人照片,比如爱因斯坦等,他们接下来的内隐联想测试中,就会表现出比较弱的“年轻人=好”的自动联想。有几种方法可以有类似效果。

第一、接触行为榜样,建立与刻板印象相抗衡的自动联想,并不断强化。

第二、无须用脑,而是形成基于证据的指导原则,以消除带有刻板印象的判断,避免造成隐性偏见的错误认知。

第九章:总结

很多人存在偏见却意识不到,作者认为,这种思维盲点不仅存在,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内隐联想测试发现和证明,整个社会文化态度在影响我们,是我们产生偏见,对特定人群抱有刻板印象,对“自己人”照顾等等。这种隐性偏见目前还无法消除,但重复的适度干预行为可以消除或者避免隐性偏见的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盲点》潜意识偏见和认知错误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