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diss一个人的时候,眼神才会从上扫到下——《skam》第一季

【写着写着,标题与正文就基本无关了……】

Noora为友怒怼WIlliam三连拍:

当你diss一个人的时候,眼神才会从上扫到下——《skam》第一季_第1张图片
1
当你diss一个人的时候,眼神才会从上扫到下——《skam》第一季_第2张图片
2


当你diss一个人的时候,眼神才会从上扫到下——《skam》第一季_第3张图片
3

当我看见这些高中孩子们相互"撕逼"用的所谓狂妄语言时,我突然感觉大事不妙了。我认为他们说话都挺客气的,至少如果把我自己代入角色中,我不会感到那么难受或者崩溃,甚至会略有些宽慰?或许这是社会氛围的差距。确实,当恋人之间有着磕碰,又被朋友一语道破真相后,作为人类的本能,我们会有基本相同的愤怒感知,我被剧中的表演深深吸引,会对情感的变化产生心理反应,可是在语言上,真的欠缺火候。

我猜是有作为大众荧幕产品的妥协,亦或者是北欧生存环境的极限容差度,其实还更有可能的是,我所遭遇过的敌意,远远比这更狠。

女孩子"仇家"相遇,严重的也会有打架,但上面提到了动作表演具有共通性所以暂且不赘述,最普通的便是斗嘴了,斗得巧妙,让别人气到崩溃还无法还手的,就是赢家了,在最自然的语境等级当中,脏话当是首选。第一季看到这里,有两个女孩子可谓巧舌如簧(虽然还远达不到Max的水准233),怼渣男,怼对头,战无不胜,可是很难想象,被怼的对象居然选择了妥协甚至以礼回敬,这和我对这部剧的初始印象有十分大的偏差,总之要是在我所处的环境里,"撕破脸"可能真正会成为形容动词。

北欧的影视历史中,除了英格玛·伯格曼,几乎都是圈地自萌,很少有声噪世界的影响。冯提尔的dogma95宣言虽未能像德国奥伯豪森宣言那般青史留名,其自然主义思想亦在后人的创作中体现端倪。《skam》细腻真实的生活化叙事,包括充满纪实感的摄影技巧都有dogma的痕迹,但在和谐大同的北欧地区,应该还是做不到真正的"自然主义"吧。不幸的底层社会出现的一系列真正刺穿现实的问题,应该发生在世界上除了北欧以外的任何角落。《skam》的定位还是比较清晰的,编剧和导演埋梗、抓细微情感的手法非常老练,在生活中应该都是感性而细致的人,可是有一点让我觉得不满或者说是嫉妒的地方,便是他们富足而小康的平民生活,高中的女孩就可以把UGG当作茶余饭后的八卦聊。所以,不论怎么体现了真实无忧的青春也好,这也不是属于全人类的青春,共鸣的只有那些细微的情愫,《skam》的故事总是戴着一层人文面纱的。

拍出《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还能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北欧这一代的人怕是都没经历过什么叫做真正的绝望。

北欧真是个好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你diss一个人的时候,眼神才会从上扫到下——《skam》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