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短歌行》中有这样两句流传甚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熟读《诗经》的朋友一定了解这两句分别引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子衿》篇和《小雅》的首篇《鹿鸣》。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今天我们将开启诗经《雅》的篇章。从十五国风一路走来,遇见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世俗风貌,也经历了周王朝与各诸侯国的离乱悲苦,我们会发现无论《国风》还是《大雅》《小雅》,它们开头的第一篇都是写美好的生活情景。《关雎》是写两情相悦、和乐美好,《鹿鸣》则是写君臣间的礼乐和睦之情。
"雅"即"秦声",是秦地之乐,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古时发音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
“雅”有“正”的意思,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诗·大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小雅》多燕享赠答、感事述怀之作,如这篇《鹿鸣》即是一首宴饮诗,写君臣燕飨,和睦喜乐,描绘了一幅琴瑟歌咏、宾主之间互敬互融的和乐宴饮场景。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是鹿的叫声,在那王室之外,是大片广袤的植被;成群的麋鹿觅食到山野之间,发现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来招呼同伴,共同享用。
大殿之上,乐声悠扬,主人说,我有嘉宾到来,鼓瑟吹笙来愉悦他们!你听,优美的乐音穿透山野,响彻林间。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我今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美好的宴席,还准备了美好的音乐。
对臣子们来说,这是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欢宴,君臣之间不再像平日朝堂上那么拘谨,可以放松心情,减少一些思想上的隔阂。
承筐:指奉上礼品。承,双手捧着。周行(háng):大道。在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
君主向嘉宾们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他说:“承蒙大家光临,希望各位不吝赐教,教导我大道,我愿意听取大家的忠告。”
这时,宾客们纷纷畅所欲言,通过宴会和君主沟通了感情,君臣之间更加和谐。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第二章,君主进一步表示祝辞,赞扬大臣的贤德。
鹿们在呦呦鸣叫,吃着郊野的青蒿。我有嘉宾到来,他们的德行十分彰显。显示给民众的已经没有丝毫轻佻,君子可以成为效仿的榜样。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们可以安乐和逍遥。
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昭:明。
君主说:“嘉宾之品德声誉甚明啊,使民心所向,君子心悦诚服,所当则效。”
这时,大臣们也劝谏君主要注重自身品行,成为天下的榜样。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旨,甘美。燕,便是宴会。
宴会中,有诗、有歌、有乐、有舞,礼贯穿于其中。君主听了大臣的劝谏,觉得十分满意,随即捧起甘美的酒来,君臣举杯共饮,宴会气氛达到了高潮。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湛(dān):同“耽”,深厚。
鹿们在呦呦鸣叫,吃着郊野的芩蒿。我有嘉宾到来,鼓瑟鼓琴来愉悦他们。鼓起瑟弹起琴,和睦安乐渐渐沉醉。我有美酒香而醇,用来安乐和愉悦嘉宾之心。
第三章大部分重复,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再次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表达此诗的内涵:即君主与大臣之间来往和乐自然,和乐融融又不乏尺度,恭敬守礼,彼此相得益彰。
礼,在中国古代尤为重要。这首诗的精髓就在于“礼”的文化内涵。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而礼,自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到夏商周,形成了礼乐文化,周礼是集大成者。周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真正源头。
《诗经》中记载了很多礼:有民间百姓的礼,有贵族之间的礼,有王族的礼,有贵族与王族之间的礼。如《鹿鸣》中所体现的就是周天子宴请群臣的礼。有礼就有乐,礼往往体现在乐中。
周天子赏赐群臣,鼓瑟吹笙,向群臣送礼并奉上美食美乐,是君主之礼;大臣们以给君王提建议和对君王由衷的赞美来还礼,是臣子之礼; 仁爱和平、尚和安定是周礼文化的重要思想。
《鹿鸣》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是《诗经》的精华,其君臣间的政治和礼仪对现代社会也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在接待重要领导人与外宾时,人民大会堂常演奏欢快的音乐以表示欢迎,中外领导人在出席重要会议后会交换礼物等,均是中国礼的文化。
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鹿。鹿在中国古代的形象寓意十分美好,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早在仰韶文化时期,鹿纹便与鸟纹、鱼纹和蛙纹合称为“四大图腾”的形象。中国是鹿文化最悠久的国家。
鹿是有灵性的生命,天性善良、柔美,气质内敛、与人为善。鹿也是美的象征,在历代的文物、壁画、雕塑中都有它的形象。
甲骨文中的“鹿”字突出一双鹿角。《说文》中提到:“鹿,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由公鹿、母鹿成双出游衍生而有婚姻含义。
而“丽”这个字就是与鹿有关的象形字,酷似两张鹿皮之形,古人嫁娶男方要送女方以两张鹿皮作为聘礼,寓意迎娶美丽的姑娘。后人称夫妻为伉俪。而俪皮就是鹿皮。而美丽不仅仅是漂亮,还包含善良、柔美、端庄和内敛。
鹿还有权位的寓意。远古时代。由于鹿是古时人们经常追逐捕猎的对象,于是,当人们目睹统治阶级对权力的追逐时,便很自然地联想日常生活中逐鹿捕猎的情形,并以此为喻,使鹿具有象征的意义。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鹿比作天下江山。成语中有“群雄逐鹿”、“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唐朝宰相魏征在《述怀》诗中也提到:“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可见鹿比喻帝位、政权。
在儒家文化中,鹿是帝王仁德的象征,白鹿的隐现常常被附会为检验帝王德政的好坏和上天意志的表征。在道教中,鹿常常为仙人的坐骑,所以鹿又被称为仙兽。
李白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句子。鹿幽居山林,安于自然,有恬净无为的道家气息。所以,古代隐士戴梅花鹿皮帽,成语“鹿衣牧世”比喻有才能的隐士,虽隐于山林,但其高尚的情操仍能影响天下。
“鹿”与“禄”谐音,寓意加官进禄、权力显赫。“鹿鸣以仁求其群”,“鹿鸣”是读书人的精神支柱。“鹿鸣”一词有了科举及第、科场得意之意。
唐以后,在科举考试后举行的宴会上,人们常常歌唱《鹿鸣》之章,演奏《鹿鸣》之乐,称为"鹿鸣宴".鹿鸣宴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也成为了士子们心目中最神往的宴会。这种活动一直从唐朝延续到明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是王的盛宴,有鹿在野。宴飨宾友,和乐且湛;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思怀天下,求贤若渴,反复咏叹,沉吟至今。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听音频: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往期推荐
品读诗经:《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品读诗经:《大叔于田》——自古名将爱良马,从来美人属英雄
品读诗经:《采葛》——切切草木心,竟夕起相思
品读诗经:《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品读诗经:《静女》——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品读诗经:《汉广》——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