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峨眉山记》

        峨眉山,密宗普贤菩萨道场。

        遥忆登山前夜,余下榻山脚旅馆。闻附近有伏虎寺,余涪陵兄弟三人,欣然规往。

        绕过林立的旅舍楼房,抬望眼是一片方形广场。人来人往,也谈不上熙熙攘攘。右手边是一个小型天然瀑布,上面雕刻铭文“秀甲天下”。悬泉瀑布,飞流而下。有冲波逆流之势,有玉溅龙吟之音。

        复前行,一尊黑色巨鼎立于广场中央,疑似是供奉香炉,却又并无香火。鼎上刻有“天下峨眉,云上金顶”。

        正对鼎后,乃是一方亭台。四四方方,大气恢弘。金碧辉煌,钩心斗角,匀称自然。中有牌匾,烫金草书,“峨眉山”。

        亭中悬有玄色巨钟一口,经文密布。附耳其上,恍若有古音回响。禅唱古经三藏,若大道隆音,至明至刚至强。

        亭台右侧,有一墨色长獠石雕塑像。背部刻有篆体金文,四周纹有曼陀罗花卉图案。远而望之,犹如守山灵兽。近而观之,方知是普陀坐骑。

        亭之后侧,乃依山而建,山之壁为赤色,宛如敦煌莫高窟。左有峨眉山全景微缩浮雕壁画。右有金色铭文古字,“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恢弘之势,可窥一斑!

        绕壁而行,方知另有乾坤,说来神奇,此壁连绵数十米,浑然一体,却未有断层。

        沿小道前行十余步,遂见一巨型浮雕,只见普贤尊者坐于神台之上,悲悯慈祥,手持三尺如意法宝。身后金光流霞,佛光普照。台下僧众聆听道音,或跪或站,或昂首或低头。皆双手合十,态度虔诚。余思忖多时,似有明悟。

        复前行,好似陷入竹林阵中,枝叶交横,隐天蔽日。曲径通幽处,更甚一番风景。

        沿小道前行百十步,便见竹莊数十,立于乱石之中。莊上有雕塑二人,疑似比武,各出奇招,招招致命。

        绕至其后,有古屋数幢,亭台楼榭,古韵阁楼。那里有“昆仑伯仲,峨眉武阁,以及三教会宗三古楼,但皆大门封锁,门楣厚重。门前种有银杏树,玉兰树,丁香树等佛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暗香浮动,使人闻之觉悟。

        再往前走,沿山路游走,层层竹海,宛如浮屠。此刻山风肆虐,天已呈云墨色。山高路远,恐不能及时归返。路遇一老丈,年近古稀,余询之路之远近,他遥指山林深处。余三人奋起直行,蹚小溪沟,过伏虎桥。临阶而望,顶上即是伏虎寺。

        届时,已是小雨如酥,伏虎寺庙门紧闭。扫地僧说,施主明日再来。我等无奈,唯有冒倾盆大雨,悻悻而归。

        翌日,凌晨四点,天街小雨,已是润雨如酥。导游已在厅等候,余兄弟三人向来守时,早已整装待发。倏而人齐,皆披油纸雨衣,路边候车。

        中巴车内,座无虚席。遂发车至售票大厅。峨眉之旅,正式启程。

        一路上,导游详细介绍,如数家珍。汽车沿环山公路蜿蜒而上,宛如蛇行。陶,黄二人渐已沉睡,余独饱览群山美景。

        发车不久,穹顶之下一片漆黑。寂静无声,恍若遁入虚无之门。车窗外风雨交加,挡风玻璃霹雳作响。车内之人,担惊受怕。稍有风吹草动,草木皆兵。

        黎明之后,骤雨初歇,车已深入万壑之中。云蒸雾绕,烟波浩渺。抬头仰望,上有金顶耀眼之光。居高望远 ,下有群山来朝之势。千种生物游走,万类霜天自由。天材地宝,奇珍异卉。采之不禁,用之不竭。乃峨眉山一奇也。

      破晓之初,烟雨尽消。余望群山万壑来朝,大有赴荆门之势。层峦耸翠,江山壮丽如画。

峨眉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不负“秀甲天下”之美誉。

        两个时辰后,车行至景区山脚。导游因与当地农户私好,准我等小憩数刻。午饭吃罢,导游引我等至入口,遂问何人将步行上山?无人应答。

        攀峨眉山有两条途经。一是徒步登山,二是吊桥索道。显然,跟团多有不便,众而同走,虽不自由,但比较安全。

        我等行至索道处,见有出租羽绒服者,甚感疑惑。时值盛夏,三伏天刚入酷暑。我等皆着短袖,未觉不可。

        导游见余困惑,乃解释道,峨眉山海拔较高,金顶气候更是多变。宜大衣加身,恐染风寒。余觉其所言在理,便询店家购得三件,我兄弟三人,皆严封厚裹。

      进入索道,方知其为一立方铁盒。约么二十平米,所容不过五十余人。索道匀速上行,至顶约几分钟。行至半山,余至上而望,雾海翻腾环绕,云崖一片苍茫。峰谷分明,绝巘多生怪柏,如伞状针尖,颇为奇幻。此乃峨眉山二奇也。

      索道之顶,并非是峨眉之顶。欲至峨眉顶尚有一段山路。余三人沿小道而上,欲做第一登顶之人。然则更有早行人,甚于一二。

      沿途虽是山路,皆由石板铺就,即是雨天,但也便于行走。沿途而上,阶级数千重,行者众多,更往上去,更是排成一条长龙。

        途遇黄发垂髫三两成行。登山老者古稀花甲皆有,嬉戏儿童豆蔻芳华。映衬此等良辰美景,遥兴俯畅,逸兴遄飞。诗意盎然,好不浪漫。

行至半山处,植被丰富,种类繁多,更有稀世物种。沿途偶有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游者亦以饲猴为乐,广结善缘,胜为峨眉特色,此峨眉山三奇也。。

复前行,前方道路险阻。余立于悬崖险峰,身后即是深渊万丈。山谷中酝满云层,余所在之处,如立云顶天宫。路旁有一妇人,身坐滑竿之上,神思傲慢,所过之处,旁人多为不屑。

再往上,渐有农院酒肆矗于道旁。门前摊位摆满灵芝仙草,摊位旁有一锅炉,笼屉中腊肉排骨,香味扑鼻,令人五脏神往。

终至金顶,佛教圣地华藏寺,乃为最高境地。其余庙宇,如众星拱卫。长廊短亭,阁台楼榭。鳞次栉比,好似阆苑仙宫。琼楼玉宇,可比凌霄宝殿。

        峨眉山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庙宇众多,佛事频繁,据传为普贤尊者道场。

        行至万佛顶,殿前有阶崇数百,两边立有金身银象,皆驼普贤法器于其背。底下佛台莲花,寓为六道轮回之意。

        顶上有十方普贤至尊金身法相,高四十八米,全身塑金,精工雕琢,宝象庄严,大气恢弘。法相四周供奉香火万盏,呈圆形环绕。雾气弥散,灯火通明,恍如佛光万道。因不见我佛真身,常引为憾事。

        法相底座镂空,有一小口可入,里面仿佛若有光。进入其中,更觉恢宏大气,铜壁刻有万佛朝宗之图,洞内遗有悬鈡响脆之音。千年香火鼎盛,万古佛钟长鸣。

        法相之侧有大殿数座,最为出名者,为金银铜三殿。每一殿皆奉有菩萨佛陀,朝圣者虔诚跪拜,伏于佛前,诚心许愿。殿内有僧人在侧,愿灵敲钟,以示佛已了然,心诚则灵。

        因时间有限,不得不下山。我等并未由原路取道而归,乃择左侧小道人迹罕至者,沿山而下,如腾云而飞。路旁两侧林木万顷,笔直伫立宛如神针。林间瘴气缭绕,恐怖尤甚。旷野森林遮天蔽日,犹如误入地狱之门。万籁俱寂,仅于三人。

        余生来警觉,时时警惕,恐有歹人出没伏击我等,心中已有万般计策。幸洪福齐天,未有祸事降临,遂感念我佛慈悲。

        沿小道向下复行数十步,左侧有一古树,树干中断,树干之粗,合三人之围尚不得环之。此等古树,岁数百年不等。余观那断绝之处,疑似雷霆之怒。家里老人常言道,树百年而成精,天地不容,遂以雷霆击之,以绝祸患。

        余三人皆颇为好奇,逗留于此。观者亦有十数人,言语之间,神采飞扬。余凑而观之,乃见一金色松鼠立于枯木之上,树中有一空洞,想必为其藏身之所。余观此松鼠,抓耳挠腮,仿佛天然身聚灵性。天生地养,万物生长孕育之灵。众人观之,大呼过瘾,皆徐徐散去。

        再往下,不乏徒步登山者,问路之远近。 余则答曰不远矣。攀者闻之,颇为欣喜,遂一扫疲态,调集全身之力,一股作气,拿下峨眉金顶!

        路遇一老太,近耄耋之年,手拄拐杖,颤巍而行。儿孙在侧,恐其倒地。余观其子女,皆非凡人,却都徒步登山。其佛心之竭诚,佛底之根深,令朝圣众者万分动容,皆感其诚。

        渐至山下,二兄弟欲睹一线天,遂改道而行。

        穿过树林,绕过某寺庙宇。见一石板小路,两旁杉树茂密,夹道数百步,中有杂树,芳草鲜美。路有农舍,贩卖药材山茶之属。不论药效如何,难买其是天价。

        小道之尽头则为白龙洞,为一五百年古寺。门之左侧为禅院简介,右侧有菩萨门罗。步入中庭,亦是供满诸天神佛,亭中有二奇树。闻说已有上千年,为第一代高僧佛陀所植,或言语曰佛子灵身所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绕过白龙洞,沿山路走。所过之处,皆是茂林修竹,参天古树。有一奇树,树龄为峨眉之最,恐有几千年。当地村民奉为之神。兄弟欲合照留恋,村人制止。说道,此树生有神韵,切不可与之合影。玄学之门,恐怖尤甚。兄弟闻之,如寒芒在背,冷汗俱惊。

        后继续游山而行,路呈下势,行至双桥清音,天已渐晚。然眼前有路两条,其一通向一线天,其二直接下山。余三人念不远万里来次朝圣,不见真佛安可得归?遂达一致,向一线天进发。

      寻山之路,更为坎坷。沿山壁而行,道路颇窄,只容一人。山间植被郁郁青青,中有小河清澈见底。山间四时,有落英缤纷之景。山洞沟壑,有山猴野兔之群。

      行至半途,有古代壁画石雕群,上有唐太宗兴佛教之盛,下有明太祖初出家之景。前有三清道教福地,后有佛门超度经文。药王孙思邈在此采药救人,清朝皇帝在此念经修行。皆有诗为证。

      终至一线天,余立于栈道长廊之上,屈于苍穹之下,如一蝼蚁。所谓一线天者,即两山之间隙如一线也。下而望上,天空之白与山体之墨相形见绌。余之众者,如井底之蛙,遂觉天仅为一线,只此而已。

      由一线天出后,天清地明,乾坤朗朗。日照山林雾皆散尽,金顶之上如霞光万道,照耀八方。峨眉山脉,尽在金光笼罩之下。金顶法相,恍如浮于云顶之上。幸睹此等神奇,此生应当无憾。

        后返回山脚,皆身心俱疲,搀腿扶腰,余三人鲜有默契,则相视一笑。

        沿途风光,美不胜收。峨眉之行,告一段落。

        佛曰: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即是净土。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峨眉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