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一个午后,离开边城

我于一个午后,离开边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将在一个午后,离开边城。

来了边城也很久了,若是算上今天,也有了四五天的样子,画也画了不少,不管是河边的,还是小巷子里的。

你说边城美吗?对我来说,边城确实是美的。“尖山私笔,倒写蓝天一张纸。”这千古绝对或多或少都能反映出边城的灵境,对我来说,这或许也是我对边城一开始的印象。

钱钟书曾写道: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是这样子,但至少在我看来,这句预言,在今天是应验了的。

初来几天,边城确实对着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新鲜感似乎无处不在,几天后,我与老板娘搭话:“边城哪里还有好玩的地方?”她反问我:“边城好玩吗?”我当时没想到她会问出这样的话,一时间没有作出回答,她却神情一片枉然的走了,走时还自顾自的说道:“哪里好玩了,一直都是这样子,哪里好玩了......”

我听了,也不免有些五味杂陈。因为边城对我来说,在我问出那句话的一刻开始,已经不好玩了。

边城都是些老房子,虽然也有些新房新瓦,但是倘若你从小山包上放眼望去,这还是一片根植着古代社会的土地,现代化的洪流,在这里还只是一个前哨。

倘若我从小便生活在边城这片扭曲的土地上,那么我也一定有这对外面世界强烈的渴望,一定会常常跑去看那条建在群山之间的火车轨道,听听它“呜呜”的声音。

这种渴望是在边城的身上可以看到的。古城最有特色的那一段早早的便开始了商业化,晚上酒吧以及人群的喧闹即使在河的对岸也能听到。

商业,给边城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就像一剂药,虽然不见得那么好,但是至少把边城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救了回来,让他像一个喝醉酒的大汉一样,在黑暗中蹒跚前行。

边城人,或者说至少是一些的边城人,他们渴望去改变,他们不想看着在他们自己手上的边城还像钱钟书笔下那样的落后,他们也想出去,想乘着火车出去。

对于边城人民来说,他们想要出去是没有资本的。即使他们手中有着土地,但是因为公有制的限制,土地的资本无法被转卖,也就是无法变现,那么土地有的就只是产品的价值而无法成为一个商品。那么最好的待遇可能就是遇上拆迁了吧,这是目前唯一能变现的方法,但是这方法,风险实在太大,因此商业化,或许成为了边城的唯一选择。

我看网上总有评论说,边城已经不是当年的边城了,它变得太物质,太商业化,已经早已不是沈从文的乌托邦,然后它在痛心疾首的说,边城,你变了。

边城从来没变,边城对外面的渴望也从来没变,变的只不过是网上的心态。边城要发展要改变,他们也想有着像我们一样到处可以旅行的生活,他们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边城不可能一直都是乌托邦,人要发展起,要活下去都得认清现实。而网上的评论就是只许你自己向着未来发展,而不许边城作出改变,只希望边城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瓶调味的佐料,反正自己也只住几天,哪管你的死活呢?

边城就这样顶着压力前行,商业化也在这里渐渐露出了它野蛮的獠牙,它或许可以当作一个中国的缩影,而这样的缩影在中国大地上不断重现。

当我码下这些字的时候,外面的树在太阳下都瘪瘪的,黑色的瓦条反射着一些黄色的光泽,蝉声越来越大,渐渐充斥了整个边城。

而我,已经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等着几个人,看着手机上新列的几个采访名单,想着远方的姑娘发出了一声轻笑。

我于一个午后,离开了边城。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于一个午后,离开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