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引
因为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使得三国群雄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成为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在演义当中,武乡侯1诸葛孔明身披鹤氅,羽扇纶巾,谈笑之间弹指便可定下战局。天文、地理、兵法、奇门遁甲更是无一不通,无一不晓,最终襄助刘皇叔从一个身无寸地、寄人篱下的新野小守卫成为日后亲率七十万精锐部队高调征伐吴主孙权的昭烈皇帝,也使得自己落下了一句“智多而近妖”的评价。
近年来,随着国内一位知名教授的评说,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阵营当中。然而由于起头人评说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不少“专家”都开始了“平庸诸葛武侯”的反面工作。致使影响了一批尚在成长之中,和浅略读史的中国同胞,认为武乡侯诸葛亮即是一个攀附权贵,野心包藏的人物。写者对此深感痛心,故而成此文,以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丞相。究竟是野心家,还是忠臣;是阴谋使自己一步步走上高高在上的丞相之位,抑或出众的才能令孔明脱颖而出,历史自有公断,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附注
1:诸葛孔明生前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
序文
“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命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阳,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诸葛武侯赞”
历史上评价诸葛孔明无外乎两个字:一是忠。这几乎是武侯千百年来为历代中国人所赞颂的缘由。因为他的忠诚,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辅佐庸主刘禅,并走向富国民强的光辉时代;因为他明知皇权只在寸步之遥,却从无僭越半步之心。
当代有许多“专家”,有许多投身于研究诸葛亮并不是圣人的人物将武侯的这一行为解释为“没有必要”。因为当时他已经大权在握,形同于蜀汉的最高领导人。皇帝刘禅不过只是一个唱诺的摆设,一个更能彰显其后世美名的傀儡君主。曹操生前便没有篡汉,司马懿生前也没有叛曹,他们与武侯都有一个共通点:即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空留君王。
然而包藏的祸心并不会因为被掩藏着就无人发现,曹操最终还是当上了皇帝,不是在生前,而是死后由他那从献帝手中抢夺到帝位的儿子曹丕隆重追封。四十五年后,相同的场景再度上演,已经过世多年的魏国重臣司马懿从自己刚刚灭亡了曹魏的孙子司马炎的手中得到了司马宣帝的称号。
曹操与司马懿,生前都没有反叛自己的君主。可是他们的家族相继灭亡了汉室与曹魏,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中的新君王。
然而回首武侯,终其一生,既没有像曹操一样对献帝虎视眈眈,几乎令他尊严尽丧。也没有如司马懿对待曹氏三主般虚与委蛇,暗中盘算着自己的计划。他始终都对后主刘禅抱有恭敬而深情的态度,为他挑选良朋益友,为他手抄百家,为他保家卫国。
武侯的一生,前期为刘玄德镇守后方,稳定大局;后期则替刘禅安邦治国,使他坐享了四十年的天下。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武侯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与先主刘备在隆中即定下的梦想,那个三分天下,而后一统汉室江河的伟大梦想。
若他真似曹操、司马懿之流有心取而代之而成就自身大业的枭雄。那么在他临终之际,便不会躺在闷热的五丈原大营内,他的长子诸葛乔(2)就不会二十五岁即亡卒,他的弟弟诸葛均亦不会一生止步于长水校尉,而他的幼子诸葛瞻更不会死于邓艾军前。
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富有雄心的权谋家舍弃自己的宗脉,转而去提拔、举荐与自己毫无关联的蒋公琰、费伟文等人?
是对王业的忠诚。
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门三代人皆为国家捐躯,壮烈的将一腔热血喷洒在未曾生养过自己的土地上?
是对蜀汉的忠诚。
是什么可以使一国民众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千百年之后,连朝代都不复存在的现今仍能牢记一位政治家的音容笑貌、举止风度?
是武侯的忠诚。
忠诚,自千古以来就是人类所握有的最光辉最壮美的品质。它具有万军不摧,感化人心的力量。你可以任意毁坏一个人的肉体,却永远无法摧毁一颗饱含忠诚的心灵。你甚至无法对抗它所带来的魔力:令弱者强大,使平凡走向高贵,让分散与各处的人心凝聚。它同样可以使一个心怀天下的经天纬地之才矢志不移,鞠躬尽瘁。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名。”
“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二十罚已上皆自览矣。”
在这些被当今“学者”广为诟病,几乎成为显示武侯贪权制主的有力证据的语句前,我依旧能感觉到那颗隐藏在语句之中,跨越了千百年却依旧不曾止息的拳拳之心。联想今日之“教授”振振有词的言论,不禁悲从中来:为武侯至死仍对刘玄德、刘禅,对蜀汉王业所饱含的忠诚而恻然。
一瞬间内,历史仿佛轮番上演——
高祖时期,位列汉初三杰的萧何同样因为自己简朴、勤勉、不欺民的作风而被高祖刘邦疑为“收买民心,意在谋权”,致使萧何不得不自污声名而获取高祖的再度信任。
而在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亡故千年之久的现今,关于武侯阴谋夺权,专制霸横的言论却一再为人所津津乐道。难道真的要逼到诸葛武侯自遥远的三国时代穿越到当下,做出几桩“不负众望”的恶事来满足某些人物“打到经典,推翻忠臣”的学术歪风?亦或是让陈寿,常璩自长眠的坟墓中爬起,为自己所撰的史书添上一两笔“诸葛武侯阴谋篡位”的史料好一偿大众对仰视武侯之优秀的酸葡萄心理?
历史教会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每个问题,没有全盘的否定,也没有全然的美好。秦始皇的功过得失,隋炀帝的亡国,武则天的称帝。是非曲直并非仅凭一家之言就可以盖棺定论。同样,诸葛武侯的忠诚与否也并不是单就某位教授的一句话便能下断言的。惟有史实,才是检验他的唯一标准。
中国文字语言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的不严谨性,可以产生许多供人们遐想的漏洞,亦可以为人们任意歪曲,成为旁的意思。笔者有时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往往就会成为有些拼命想钻牛角尖的人的力证。
关于武侯在世之况,到底是野心家,还是忠良之士。斗嘴徒然无益,倒不如跳进历史长河中去寻找具体事例。脑补过度的最终结果就是秦桧成为英烈,而岳飞则沦为小人。
武侯之世,野心家倒是真不难找,随便提溜,就能拉出一串:何进、董卓、郭汜。这三个人相继把持过汉末政权,有没有治国之才先放在一边不提。可以凭良心说一句的是,如果他们三个当中有任何一位能够如诸葛武侯一般夙兴夜寐,每日只食米三四升,赏必行,罚必果,又何愁百姓不爱戴,属下不拼死效忠?
倘若诸葛武侯真是一位野心家的话,那他在蜀中的日子绝对会比史书上记载的舒服上许多。因为善于收买人心的野心家向来不会如此过度操劳,他们只需要做好表面文章。同时他们同样不会事必躬亲,样样都自己来。对于享受权力快感的野心家们而言,还有什么能比看着别人屈服于自己的权力之下干活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极致快乐的事情呢?只有白痴野心家才会把权力和工作一齐揽上身,然后丝毫感受不到权力带来的任何乐趣。对于贪权的人而言,工作不过只是令他获取更大权力的工具,而权力的最高体现,不在于掌,而在于用。光掌不用,一心扑向工作,明知不可能获得最高的权力却依旧将所有的活都揽在身上,这不叫野心,这叫痴心。
君子与小人往往之一线之隔,同样,弄权和掌权,功高盖主和背主佞臣亦是仅隔一线。而这一线之差,究竟又是在哪里?不仅决定了武侯是忠是奸,亦决定了学术正界和某些人物之间的差距。
智,同样是后世常用来赞美武侯的重要字眼。排除掉演义里近乎于疯狂的为武侯添加的智计、锦囊外,历史上真实的武侯究竟有没有为后人所传颂的智慧呢?
有。
尽管没有演义里面那么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可年纪轻轻便在刘备集团崛起的诸葛武侯若非拥有惊人的才智,又何以令年长于自己二十岁,几乎是自己父亲辈的刘玄德“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以至后来在面对生死兄弟关云长、张翼德的不满时,坚定的说出“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这番话来呢?
许多忙于研究孔明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忽略掉刘玄德这位汉末雄主的实质才能,从而事对孔明的研究止步于一个浅潭。孔明之一生,若非刘玄德诚心拜访,于危难之际大胆采用,至临终时直言托孤,便不会有如此为后人所推崇称道,如曜灵般光辉夺目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孔明一生之成就,全然拜先主刘玄德所赐。没有玄德,孔明亦不存在。这便如汉高祖刘邦于微时识得张良,若无刘邦一再采纳张良计策,深信其所谋,那么今日的汉族人民俱不复存在,张良亦不会于青史留下灿烂的一笔。
无论是在秦末,亦或是汉末,慧眼识英雄的前提便是识人的那位也要具有相当的才能即行。否则就如同明珠暗投,凤凰屈栖,前者越看越像黯淡的鱼目,后者则越瞧越似炸毛的野鸡。也难怪在纷乱时期,人才的流动总是最为频繁,让人觉得生于此时期的人几乎都没有忠诚可言。
孔明是幸运的,因为他未出山时就遇见了玄德,一个在当时虽身无立锥之地,却胸怀大志,富有卓见的仁主雄才。观孔明之一生,从未动过丝毫叛主他归的念头。即便是面对着生活在富庶江南的自家兄长,也从没有想过留在江东不走,其表现出的心志之坚决,令他的兄长诸葛子瑜在面对吴主孙权询问自己“为什么不留住孔明”时,决然的回答道:
“弟亮以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
壮哉子瑜!好一个“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好一个“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诸葛家的兄弟都是人中之杰,一脉相承的除却那过人的识智外,亦有忠心侍主,绝无二心的赤诚。无怪乎孙权后来会讶然称赞诸葛氏的血统:
“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由草庐出山的那一天起,孔明就注定要踏上这条忠侍玄德,虽死无憾的道路。
孔明之智得赖于刘玄德有智识英雄在先,这才有了接下来一系列表现他才智的地方。
归纳总结一下,孔明之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智在远观大局
孔明的第一智便是体现在他的隆中对上,将零散的天下视若一个整体,同时又深谙各处形势,为将来一统天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略。若不是之后鲁肃病卒,他又遭遇冷落,这个隆中对其实确可以助刘玄德攻获天下。
第二,智在眼望当下
大局形成了,第二步便是要具体实施,计划的实施可不同于制定,需要牵连到许多现实因素和各项对应的手段与步骤。要取荆州,具体怎么取?
当时刘表病重,表之二子刘琦、刘琮皆无人主雄才,而且年纪尚轻。而刘玄德当时身边有三员大将: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此三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越过刘琦刘琮取到荆州简直易如反掌。于是孔明便建议玄德取刘氏二子而代之,即荆州唾手可得。但因为刘玄德不忍而未成行。
刘表病死后,获得荆州大权的是他的幼子刘琮。然而刘琮因为畏惧曹操大军压境而投降曹操,致使刘玄德等人处境凶险。这时,亦是孔明再次发挥自己眼望当下的识智,劝主公刘玄德与吴主结盟共拒曹操,并在玄德同意之后前往江东劝说孙权与之结盟,不仅成功的保住刘备,同时也顺带在赤壁之战后拿到了本就该属于他们的荆州,实现了隆中对中的第一步。
第三,智在遴选人才。
无论是前期的庞士元、刘巴,还是后期的蒋公琰、费文伟,董休昭。孔明对于良才的选拔智明可见一斑。他的推荐和遴选为蜀汉四十多年的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最后蜀汉人才凋零,无将可征,但终孔明之一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良才的选拔,并且经他手选出的几乎都是最后支撑蜀汉末业的梁柱。
第四,智在治国之略
关于孔明的治国之智,实在无需多说。无论是陈寿还是常璩都高度评价过孔明的治国之才。因为本篇仅为序论,所以只做概述。具体的接下来的正篇还会详细提及。孔明治国后,以益州之地,进行了五次北伐,一次反入侵,一次南征,国内依旧富足,百姓在他的驻兵之地播种庄稼,并且人口日盛。至他死后,人们都感念他所带来的清平、美好的时代,纷纷野祭他于道路旁,以至最终道路拥堵,朝廷竟不能令止,最后只得为武侯修庙,以慰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