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1张图片

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王聪,普林斯顿大学建筑设计硕士,香港大学建筑学士。高考之后在清华大学读了第一年建筑系,之后在香港大学读了三年本科。毕业之后在香港OMA工作了一年然后申请了学校,当时申请到了普林斯顿、哈佛、耶鲁、哥大、麻省理工等学校,在申请过程中最大的感想就是作品集的结构非常重要。具体怎么样去确定、思考这个结构,在这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为什么叫三问呢?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有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哪?

以我个人来说我建议大家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一下日常思索,除了日常思索之外,这三个问题对于我们的作品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具体我们怎么从这三个问题上去着手思考作品集的开始以及思考放置作品的顺序、数量,我想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第一问就是“我是谁”?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对自己的自我定位。作为一个要申请的学生,我是什么样的一个学生?老师要从我身上看到什么样的品质?学校会从我的整个申请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也有所不同,根据我自己的学习和经验来说,希望大家思考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对号入座,如果不能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一类人。根据我的经验来说,学校在看一个人的申请时所看重的并不是所有题目都可以打上勾的人,因为它不是一项考试。

我个人的感觉是申请的过程是对个人的包装,包装之后把自己包装的这一套东西,包括作品集、文书、推荐信以及其他材料,给学校的老师看,希望老师对你产生一个强烈的第一印象。请注意,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材料并不一定会经过老师去看,可能第一轮筛选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草草一翻,觉得平淡无奇。也许你花了很多心思在里面,但这样你的作品集极有可能就这样被放过去了。

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想办法给自己找到一个重点,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突出的特点,什么能让我的材料脱颖而出。

大家记着,一定要思考,不是作品集而是所有材料,怎么样能在一起互补。

像这种一般都是本科申到了好的学校,之后拿着非常好的四年的成绩单,老师的推荐信可能也会突出这位同学的全面发展,文书里也会提到自己兴趣爱好广泛,建筑是其中一项并希望把建筑作为其他爱好的补充和再发展,走上个人未来职业道路。这样的学校在老师看来可能目前看来不太起眼,但是老师会看重他的潜力与能力作为以后的希望来培养。

还有一类是设计奇才,我举个例子,美国的学校一般从日本申过来的很少,因为往往学生英语较差很难达到和同学正常交流的程度。有次跟老师聊天,老师说自己看作品集和申请材料时也很纠结,是不是应该招进来一些“不会说话”的建筑师,意思是这个人英语很差但是设计很好。这一类人一般突出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拿着一本作品集,既没有学校成绩很好也没有英语成绩很好,甚至老师的推荐信可能都不太重要。但是重点是这种作品集一定非常之好,可能是风格异常突出,也可能是图面异常优美,也可能是概念特别新奇,作品集可以深深打动老师,让老师觉得他在设计方面非常厉害。这样的设计奇才也会收到老师的欢迎。

还有一类大家都能猜想到。有一些科技牛人,关注的是在建筑和科技的结合点。

比如有些人对机器人感兴趣,有些人对利用编程生成建筑形体感兴趣,还有些人对利用编程控制城市设计感兴趣。他们在建筑上某一方面非常突出,跟其他领域有直接的联系和接触,这可能会让老师认为他的存在可以拓宽学校的视野,会让他受老师欢迎。因为他可以说是给学校带来了一股新风。当然,这种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并不限于科技。甚至有时候你的专业切入角度非常奇怪,老师却反而会产生兴趣。

还有一类我们管他们叫“故事大师”。

这种同学叙事很厉害,比如作品集里会讲故事,讲自己对建筑的兴趣和爱好点在哪,申请文书里讲过的内容在作品集再体现一遍,这一类同学的材料可以互相照应,比较能够受到老师的喜爱。

总之自我定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哪一点和别人与众不同,能吸引老师的眼球。这里需要我们换位思考,比如你身为老师可以想象一下你面前有500本作品集,你为什么会觉得某一本特别突出,让你停留。而这个点也是你需要思考的你的作品集和整个材料的着眼点。在这一点的情况下我要突出一点,宁可奇奇怪怪也不要平平淡淡。我的文书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虽然有一点讨巧成分。当年我文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本来没想学建筑”。这是我的实际情况,并且我觉得可能有很多人会说自己从小就想学建筑,而我偏反其道而行之,之后再拐到为什么我学了并且越学越喜欢建筑,如何引住老师,这一点很重要。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2张图片

说完了自我定位,我们再说一下作品风格。

刚才的自我定位是把整个的申请所有的文件放在一起定位一下自己的个性与性格,说到作品风格就具体到申请的作品集上,对建筑的哪方面感兴趣,你有哪方面的专长,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有些人基本功很扎实,国内院校对基本功要求一般较严,手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对建筑空间的了解程度怎么样通过图纸反映出来。

我想这突出的意思是比如你有五张图纸,不要把他们紧密挤在一页上,这不叫突出。如果五张都画得特别好,可以考虑一页放一张大图纸,配两张小的其他的图,让大家一眼可以看到图画的非常好,对建筑的了解非常充足。

1、还有一些同学很注重概念,他建筑的出发点是非建筑,例如从一幅世界名画出发。也有的同学的出发点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的出发点是宇宙、大地和月球。有些可能更朴实,比如出发点是对一个地方的人流研究,有些出发点是视线等等。有些人是先看场地,看问题,看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人是天马行空,先拉出来一些不相干的东西,这些人可能就算比较偏重概念的一类,尤其比较偏美国学校认可的概念,这种时候你就需要考虑如何突出你所要表现的概念。

2、还有些同学在过程中非常喜欢做模型,模型做的很好很全。这里要强调做完模型的记录最重要,这牵扯到你的模型是不是可以作为表现你个人的工具给别人看。如果你有很多好的模型、很多好模型的照片,那么这也是很占优势的。那么我建议你在整个作品集的过程中多突出你的模型。对于模型照片采取精致的加工和处理,在处理完以后放在作品集时每一个不同的作品之间放模型的逻辑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以便大家能够辨认你在每个作品里用同样的方式来强调你的模型。

3、还有的同学渲图特别好,这样的同学不要把自己的图藏起来,不要把每一页排的很满。你要考虑怎么样给出尽量多的空隙来表现你的美术功底和渲图功底。我个人觉得渲图特别好的同学一定要想办法配合概念或其他的设计的一致性,这样显得自己更有深度。学校并不会只注重渲图,而是注重你设计方面的可培养性。

大家可以看刘老师发的图,我具体写了一下几个擅长的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基本功好的同学要注意平立剖,注重概念的要找一些很好Diagram作参考。因为作品集中概念的表达需要通过画图来表现,画图的过程就是Diagram的过程,把图像进行思考处理和再加工。模型好的同学面临的重点在于怎么处理模型照片,渲图好的就要看你怎么进行排版了。这个思考的过程建议大家把自己已有的作品整理到不同文件夹里,看看自己有什么突出的点可以强调,然后需要补东西,建议补自己突出的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现自己的短板,我建议短板尽量规避。如果做申请作品集时间不是很充裕了,那这时候不适合在短处奋起直追,而是应该把短处掩盖起来,把长处发挥到更好的时候。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3张图片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4张图片

大家在考虑完作品风格以后接下来要考虑一下视觉的风格,我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密集恐惧症大家一定要避免。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同学因为东西很多难以取舍,所以就把所有能有的全都放上去,这就给人造成了匆匆忙忙急于堆砌的印象。东西太多了会让别人看到时心里着急不知道该看哪个好,这是其一。另外你把这么多东西放上去老师也会认为你在堆砌,想把所有东西都放上去,这种做法会让老师认为你没有用心,没有认真的思考你想要做什么。

有关作品集和作品大家可以这样思考:

所有的图其实都是你说话的方式,就是你在用作品在讲故事,你把故事讲圆了就是成功了。我个人觉得是你每一个设计可以总结出来一句话,比如这个设计是以斜坡为主导去引导人们走向戏院的活动流向。这样有了提纲挈领,你在之后做作品集时就会着重于怎么突出斜坡、戏院、人流,这样你就有点可以抓住。

有了重点之后你就可以考虑已有的这些图哪些是不必要的就可以大胆的删除,哪些是有用但不够的就可以增加,哪个形式是最有表现力的就进一步增加。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图。具体到视觉风格,看看自己所有的作品是什么风格,同时琢磨自己的视觉风格。自己风格的过程是需要你真正用心去思考的过程,同时要参观别的作品集,看看它的整体风格,琢磨一下对方怎么做到这个整体风格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确立自己的视觉风格,然后进行删除和添加。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5张图片

说完了作品集风格的确定就说完了“我是谁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下三个问题中的第二个:Where do I come from?

我认为你在讲自己的过去就是你把作品集进行梳理并最终放上去的过程。在这大家可能需要一个比较具体的把握方式,比如作品放多少每个多少页?作品集需要多厚?大家在做的时候心里没底,都想知道这些问题。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6张图片

我的想法是作品集无非就是一本小册子或者一份文件给老师看,老师不可能专心致志12个小时动都不动所有东西都记得住。虽然现在很多都是PDF要求了,但我认为人注意力集中和人观阅的模式是不变的,这个模式是什么呢?就是刚看的时候第一篇作品你会希望它抓住你,如果没能抓住就会对这个作品集很失望,所以第一个和第二个作品十分重要。前两个作品如果平平无奇接下来的作品往往会被认为每况愈下,因此前两个作品的重要性一定要重视。假设老师看完了两个作品有一点被抓住,他不会细细翻阅,剩下的作品便会一翻而过,每一页可能只会扫一眼。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7张图片

这个“扫一眼”作品是什么样的作品呢?

我会觉得是作品集里的第二等作品,它们必须要有,不能过少或过多,要让老师舒服的看完。前两个作品用来将老师吸引住,后面的作品用来保持他持续的注意力和意识的集中。最后我认为要有一个+1,你可以设想一下,无论你在翻书还是翻pdf往往都会停留在最后一页,休息一下。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眼睛会停留在你最后的作品上,如果最后的作品不好会给老师留下虎头蛇尾的印象。如果你的作品集让人觉得根本不知道在干嘛,他会觉得你越往后东西就越少。要在最后一页也把他吸引住。所以最后一个作品也是挺重要的。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8张图片

说完这些就要提到页数控制的问题了,如果作品集的结构是2+(3~5)+1,那么每个作品是多少页呢?这里先要定义一下“页”的意思,我说的页是一个开面。我的建议是前两个重点作品在8~10页或更多一点,取决于你排版的疏密程度。之后3~5的作品分配在3~6页就可以,不一定页数一样,要有轻有重,具体的自己衡量。这几页要短时间吸引注意力,不要让对方觉得后面作品冗长,不然就失败了。最后的作品不必太长,需要的是图帅,总的页数大概在50~60页之间。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9张图片

接下来对页数有了掌控之后,大家应该想一想结构的设计问题,就是你的作品集要怎么摆放。我个人来讲最不支持的就是时间顺序,因为按时间顺序排的作品集很容易成为流水账,也往往是老师不能喜闻乐见的。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10张图片

当然,时间顺序不是一定不行。时间顺序的可行性是建立在排好以后有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并且这个整体思路你要想清楚。一般来说作品集做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刚才提到的2+(3~5)+1的顺序,最好、最见得人的两个作品要往前放。具体来说有可能你的作品更多一些,或者是你想想出一个具体的安排方式,那么你可以考虑这几种方式。

有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按规模大小来排,最标准的就是当年OMA的SMLXL,把自己的作品按规模来排,简单粗暴但是很直白有效。这个方法的缺点是OMA很多年前就做过,再选这个方法显得有点落伍。但是如果你真的没有更好的方法,宁可落伍一点也不要完全没有脉络。

也可以按照作品的类型进行安排,比如按照文化、生活、景观等进行分类,分类不用太多两三个足矣,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归类让别人看到时觉得有层次感就可以了。

另外有种比较讨巧的方法就是叙事。这种方法比较难做,但是如果做好了就比较沾光。刚才也提到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叙什么样的事。有一些同学很关心建筑的某个点,比如有人很关心建筑的形态和建筑的performance,就可以在开头先用一页说自己关心这些方面,然后再展开讲。你做作品集的过程也是一个审视自己的过程,就是我是每个作品都只是普普通通,有什么问题就讲点什么事呢?还是我个人确实有一个兴趣关注点,我的建筑确实有这样一个持之以恒的好奇的地方,那我觉得最好的状况是你在做作品集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你能够认识到自己以前的作品中是有这么一条引线。我相信很多人在做的过程中如果有这个意识是能找到这个点的,那我怎么样把这个引线给串起来串成一个明的东西让它去引导我的作品集,它也可以起到一个统领作品集的作用。

然后还有同学有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就是个人经历和工作经历以及竞赛经历这些东西怎么分?我是不是就分出个人、合作、竞赛、工作来?这个呢我个人觉得不好,因为这个也有一点就是太实在了有点流水账感。当你申请工作的时候,这样一个作品集可能比较合适,但是你申请学校的时候呢他们看的并不是你个人曾经做过什么事,他们想看的是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我个人来说吧,我觉得实习不一定要放。假如你就是去一个地方画了几张图,都是施工图,那你觉得学校感兴趣吗?学校可能并不对你这点事儿感兴趣。最不能给学校的感觉就是这个人觉得好像我有这些东西我就应该放上去,有什么就都放。这种情况下除非你的东西特别帅,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有一个强烈的自我意识。

关于结构

关于结构我最后有一个建议,刚才我们说坐下来看一下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擅长的地方,拿一张纸拿枝笔,写下一段话。这一段话可能三到五句,要简明概要的描述你的作品集。你心想怎么样可以把自己的特点、作品以及主线,怎么样先用文字描述出来,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就是你描绘完了之后你做肯定是之后会有偏差,就是不会跟你开始构想的完全一样,但是这个不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你开始先有一个整体把握的概念。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11张图片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12张图片

接下来我们讲最后一个问题:“Where am I going?”在这个标题下我想讲一下总的来说你这份材料如何表现出你的潜力。像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你的材料,每一份材料都是你申请的这座大厦上的一砖一瓦。你怎么样用这一个东西去说明它整体的一个特质,你怎么样用每份材料去补充其他的材料,这点很重要。最不重要的就是把什么东西都交上去,这样这些材料中间没有一个逻辑,大家是不会想看也看不明白的。

举个例子,比如有个同学他作品做的还行但是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但是他的突出在于有很多实干的经验。那这个同学应该怎么做呢?我可能会觉得在简历里面把工作经验放的非常突出比较好,在文书里面也讲说我对建筑的实践非常感兴趣。然后具体的再讲出来。然后在推荐信里找一份老师的两份老板的,让老板讲。但是讲都不要讲你如何勤奋好干,然后怎么样吃苦耐劳,不要讲这些,要讲你在工作里怎么样善于动脑善于创造,那我觉得这样的一份材料他是能够互相补充的。这样的同学可以在作品集里适当的突出自己的工作经验。

假如你想说的是我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非常天马行空。我希望作品集不是那种拘泥于现实我喜欢拉各种边缘材料去补充我对建筑的思考。在这个情况下的这个同学可能就会在文书里面就一开始先说我喜欢各种的想象,喜欢跟建筑沾边的一些学科然后看他们怎么跟建筑结合。在简历里呢,可能就不用那么突出自己的工作经历了,如果你有竞赛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可以突出一些。如果你在这个作品集里可能也是像我说的,工作经历对你来说就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你的着手点是你对虚幻虚构式作品的思考。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13张图片

那接下来有一个点非常重要,就是我在这个ppt里面说的“what is your project”。你的项目是什么?这个“project”其实非常有意思,这个概念也是我在普林斯顿的时候体会到的,当时的院长非常希望我们能够进到学院就知道自己要干嘛。当然这不是代表说入了学就知道将来要做建筑师,或者将来要做建筑,将来要做细节我要做施工,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你对什么事特别感兴趣,还是举个例子。我们学校一个人对机器人特别感兴趣,他一进来就知道自己要做建筑与机器人的结合。另外一个人是他对建筑和城市、农业的关联点感兴趣。他们都是有一个具体的关注点的,而这个关注点是跟建筑相关的。这个关注点可以关联的很紧也可以关联的很松,但这说明你个人有一个非常专注的兴趣点,这是一个很好的情况,这时学校会认为你知道自己要干嘛,对自己有规划和了解,学校对你会很放心。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一定要在作品集和文书中有所表现。

这个情况不是只有普林斯顿自己存在,我最近在跟一个剑桥建筑系研究生毕业的同学聊,他说剑桥那边也是。如果进去了以后能先带着一个自己的project,先跟导师讨论,就相当于你在去之前已经有了一个课题,我想这个可能跟很多美国建筑院校是很不一样的,但是我个人来说其实很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有了一个关注点之后你之后两年就可以去持续的发展和关注这方面相关的知识以及跟相关的设计,你做的也会可能更有激情一些。当然比较功利的来说你也非常沾光,确实是有了关注点之后别人也更愿意去接受你作为他们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当关注点跟这个学校的关注点有所沟通相连的时候。比如你想搞科技然后想去外企,那MIT觉得可以呀,你既然都有这么强烈的一个愿望了解,那肯定愿意接收你。

有时候如果你真的有一个强烈的关注点,甚至是一个跨学科的交流也是挺有用的。比如说你想进哈佛的建筑系,然后你对这个建筑跟法律的结合点特别有关注。然后你在推荐信跟老师说,或者是在你的作品集里体现出来。我对法学院那些课程有兴趣。这种有时候也能够吸引老师所以我觉得这个可以根据大家自己的特质去指定。

具体怎么说呢?

就是我认为我会觉得“我要去哪儿”这个问题不是光看学校排名和名声,别人认可不认可,你要真正的觉得自己需要什么自己会不会认可,自己在那个学校会不会快乐。就我的经验来说就是学校的名气可能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学校的关注点和你对建筑的关注点有没有相交界的地方。那你怎么样去了解这个呢?可能通过看学校网站啊这些。可能扯的有点远,但我感觉这个是虽然不直接相关但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随口提出来希望大家思考一下。

现在我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当时我做作品集的两点心得。

第一点,我当时第一个要着重的作品一共做了十三页,就是连标题十三页。我的作品做了很多模型,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很多排版都是一整张的模型照片在左边,然后右边是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和图像,然后去补充这个模型照片。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因为当时是纸质所以左右翻起来也更加简便,)我希望达到的效果能使大家翻出来以后左边全是图起到一个视觉上抓住审阅作品集的人的效果。右边的是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说明,说明我这个人是有设计想法的,有设计的思路和设计的原因。但是我真正想抓住大家的可能是左边那些东西。这个是我的重点作品,因此我做了13页,稍微多了点因为我每页排的东西少。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14张图片

第一点,我当时第一个要着重的作品一共做了十三页,就是连标题十三页。我的作品做了很多模型,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很多排版都是一整张的模型照片在左边,然后右边是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和图像,然后去补充这个模型照片。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因为当时是纸质所以左右翻起来也更加简便,)我希望达到的效果能使大家翻出来以后左边全是图起到一个视觉上抓住审阅作品集的人的效果。右边的是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说明,说明我这个人是有设计想法的,有设计的思路和设计的原因。但是我真正想抓住大家的可能是左边那些东西。这个是我的重点作品,因此我做了13页,稍微多了点因为我每页排的东西少。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我当时做的时候在想我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我的优势我认为有一点是模型比较好,因为本科做了很多模型。所以我是很努力的在作品集的排版以及构思里面去表现我这个以模型思考建筑的能力。尤其是这种左边照片右边是分析图的形式用了很多。我希望这个排版能够起到一个对我作品的说明和补充作用。当然这个是很久以前做的东西现在拿出来也只是供大家看一下,希望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因为现在作品集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我自己看起来觉得当时觉得挺小的。但是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大家能够从里面得到一些想法,就是怎么样去组织怎么样去说明自己的作品集。


答疑:

1、老师,我是产品设计的。如果说我的一个作品得了奖项,我在作品集中是否可以适当的加个小小的奖项图标以给作品一个好的底子。比如我作品集的第一个作品得了red dot奖项,我可以在作品图上放reddot的标志么?

答:首先我的意见是这个奖项虽然很有名,你不能保证每一个看作品集的老师都知道。如果他们不知道的话你的这番苦心可能就白费了。我的建议是如果有获得什么奖的话,就在某一作品的一开头,第一页加一段说明性文字或者是加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图标或者logo,想办法在第一页说一下,但是也不用太在意这个。如果得了奖是一个好作品他们也能看出来,一味的想强调自己得了奖必要性也没有那么大,只要是在某一页说清楚就可以了。不过这个奖要在简历和文书的自我说明里提到,在这两份材料里面说清楚。


2、分析图部分的着重点怎么样让某个project的表达不会显得拥挤呢?因为似乎分析图放到比较合适似乎挺难的。

答:我觉得这个很难给你一个大而化之的总体的回答,那具体怎么样来说算是合适呢?我觉得人眼一眼看上去一行五六个,然后四五行就算是很多了。那如果多过这个可能每个就需要非常简单的,如果不简单的话那就是太复杂了。然后再一点就是,你在同一页可能要不去放两个矩阵的两种风格的分析图。就是排一页要排矩阵只排一个,不要多于一个,风格一变就显得乱了。


3、另外还有一个审查分析图到底大小合不合适的方式。如果你缩到了大小之后,线宽还是大于0.15,就是说最细线宽还大于0.15的,那我觉得就可以。因为小于0.15的线比较难看到,其实小于0.35就有点难看到了,但是在做作品集时因为是数码所以可以考虑到0.15。比0.15还小的线那就说明这个图太小太挤了。

老师好,我是景观设计学生,想问一下景观类的作品集在作品类型上应该如何选择?如果总共5个作品的话,可以放1-2个建筑规划类的吗?如果都选择景观类作品的话,是否可以都是生态这一大类的作品呢?如果是生态修复、历史街区改造的这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的话,又应该如何把他们串联起来呢?

答:首先第一个问题,作品类型如何选择。我认为选择你觉得好的作品,因为他们看的是你做一个设计师的潜力而不是你作为一个景观规划师的能力,我觉得这点很重要。你要表达的是你的设计能力,而不是你做某一类项目、作图的能力。


4、所以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是可以放的,那如果是五个作品的话一到两个建筑规划类的当然挺好的,但我可能要说五个作品做作品集或许会有一点点少。然后你要做的是有生态这个大的统领之后怎么样在每一个作品上细化讲一个不同的点,而且在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点之后你怎么样再低一点。就把这个不同点言简意赅的概述出来怎么样用图表现出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那如果是生态修复历史街道,不同的类型的话怎么把他们串联起来?我觉得串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看你怎么编了。因为不同的项目之间很可能、很应该会有一些相同的着眼点,你要找出这个着眼点然后把他们串起来。这个着眼点可能是你对色彩比较感兴趣,比如生态修复我用什么颜色,我也是用一个市区的颜色,然后历史景观我也是喜欢有颜色的这可能是一个。那可能是你对这个人的视线的范围,视线的对象比较感兴趣,这个生态修复我考虑的是人怎么看这个东西,历史街区我考虑的也是怎么设置人怎么去看这个东西,然后怎么把这个观看的行为和景观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考虑点,就是你要自己考虑一下怎么样去串起来,要靠你的发挥和想象。


5、老师,我也是学景观的,前两天刚做了一个公园的设计,就是专业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想让老师帮我看看各方面有没有问题。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15张图片
【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_第16张图片

答:首先你的排版要考虑打一个网格,因为现在每张图之间都没有一个对齐的关系,所以出来后图面效果显得有点乱,然后用的底图的分辨率要高一点。因为你第一张和第二张的底图分辨率都很低,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宁可留白。分辨率低会显得你的图稍微糙一点,另外就是可能要考虑一下怎么样去修改图面效果。就是怎么样用illustrate调整线宽,颜色的统一等等,这个可能需要多一些考虑但是我觉得是一个逐渐的练习和学习过程,所以也不用太着急。多看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然后逐渐的去模仿他们。


6、老师您好,我想问下作品集里的4个建筑作品需不需要找一个共同点将他们串起来,然后在作品集第一页说明一下这个主题?

答:如果只有四个可能偏少,要考虑一下再加作品,这是其一。其二是你这个共同点能不能找到,能找到的话我觉得可以找,找不到不要太勉强,太牵强的话看起来会显得怪怪的。如果真找不到,你的作品集整个有一个结构就可以了。在作品集第一页说明一下这个主题,比如叙事,但是找不到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去证明你有这个主题的话就不要贸然的去在第一页再加一个加强说明。如果你真的能找到,有一个加强说明你就考虑第一页要怎么放一张很帅的图或者是放四张简略的图。


7、老师,作品集里的分析图风格统一比较好么?因为有个项目的分析图模仿的big风格,不知道其他项目要不要统一起来?

答:我觉得分析图统一风格当然好,但是取决于你之前都是什么风格以及要补多少图。如果你每一个作品集都需要补分析图的话那我认为风格相对统一是比较好的。但说到这个我要格外指出一点就是,big的分析图有点过于幼稚,然后在很多大学里面其实是不是特别讨好,所以你可以用big风格但是一定要在其风格上加以深化,可以跟自己的辅导老师沟通一下怎么样能够做的超越一点。因为那个太简单了,一看就是给客户的不能够完全的体现建筑师的思维。


8、有种说法是申请外国的学校老师都会对中国风的作品很感兴趣,所以最好要放一个 ,那是不是现在这种风格的作品仍然可以比较容易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呢?如古建筑古典园林设计。

答:我不能完全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取决于你的中国风作品是模仿还是创新。假如你只是单纯模仿,外国老师很可能认为很俗,不会认为是好设计。假如你真的对中国的山水园林空间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在分析基础上做了重新的诠释,而且不是靠符号性的东西去诠释的话,老师可能会认为比较有意思。但这个情况对设计的要求很高,你是否能达到这个程度需要思考。放一个古典园林设计的作用可能就是不增不补,仿古风格的设计不会给你作品集加太多分,不会扣分但也不一定会有增添的效果。


* 本文为HArt作品集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筑设计】作品集结构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