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讲坛第一讲《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与挑战》4月6日14:30逸夫礼堂见
原创 2017-04-05 中国石油大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报
讲坛主题: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与挑战—兼论地质、古生物学的贡献
时 间:4月6日14:30
地 点:逸夫礼堂
主讲嘉宾:周忠和院士
嘉宾简介
●●●
周忠和,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201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同年由其主编的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古生物卷)正式出版。2015年分别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2016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学术带头人。2017年其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获得授牌,成为首批6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之一。目前主要从事中生代鸟类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
现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学会理事长,《科学通报》特邀编辑,《古脊椎动物学报》、《Palaeoworld》、《Zoologica Scripta》和《地球科学进展》编委,《古生物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职。曾获首届中科院杰出科学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回国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等奖励或荣誉。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
周忠和是个农村出身的穷孩子,从小就在地里玩儿。
周忠和的祖父就是个老实的农民,父亲是大队会计,为家里谋的唯一“福利”,就是让家里人能看上报纸。周忠和每天都会捧着报纸,仔仔细细地看上面的每一篇文章。周忠和身为家里的长子,每天放学都要帮家里干农活、照顾弟妹。即使上大学之后,回家依旧下地挑粪。
之后进入县重点中学,第一年他考不过县城里的孩子,便拼命用功,第二年考试超过了几乎所有县城里的孩子。周忠和不但自己要强,还鼓励弟弟妹妹们读好书,考大学。
高中班主任是学水文地质的,当时订过一本杂志叫<化石> ,他曾看过这本杂志,从中知道了些有关化石的事儿。
高考的时候意外失手,进入南大地质系的古生物专业。
痴迷化石
●●●
1982年,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逐渐被这门解读史前生命的学问迷住了。
1985年,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部,获古鱼类学专业硕士学位。周忠和的起步是古鱼类——北票鲟的系统发育,硕士生导师是苏德造,他觉得这位老先生给他最大的教益,是平和冲淡的心态,“学者应该与世无争,老老实实地做学问。”
1990年,正做硕士论文的周忠和去辽西找北票鲟化石。一次,他一锤子下去,竟然在劈开的岩石间发现了一种白鲟科鱼化石——现代生活着的长江白鲟最早的祖先。野外工作结束后,周忠和依然惦记着那块白鲟化石出土的地方。到了9月中旬,天气稍微凉爽了一些,他就一个人又来到了那块荒凉的小山沟。没想到,这次在寻寻觅觅了多日后,他竟然从坚硬的泥灰岩里打出了两块保存得相当完整的鸟类化石。
这两块化石后来经古鸟类专家侯连海研究员鉴定,认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鸟类。其中的一件标本特别完整,保存了整个的头骨部分,因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已知的白垩纪早期地层中最为完整的鸟类化石。这两个鸟化石的意外发现,改变了周忠和的整个学术生涯。在随后的两年里,由周忠和与他的同事、老师们一起组成的发掘队,又从同一地点采集到将近20件化石,其中至少有5件标本保存了头骨的成分。
1995年,他去美国堪萨斯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古鸟类学研究。
1999年,他拿到博士学位,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挑起了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的担子,回到了这片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
此后,他领导的课题组逐步聚集起了一群优秀的年轻学者,如被国外媒体誉为“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古生物学家之一”的徐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有关“二连巨盗龙”的系列研究成果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2000年当选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学会理事。
2010年8月,周忠和就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研究
学术
●●●
周忠和刚去美国读书的时候,曾经和美国的导师为一个小的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周忠和早年合作的一些美国同行有些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但因为他们关于鸟类起源的看法不同,周忠和认为鸟类起源于恐龙,和他们的想法不一致。
同一个课题,拿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十分少见。周忠和第一次拿奖,是因为热河生物群鸟类化石的发现,而第二次则是因为更多深入扩展的工作。
科普
●●●
1998年,在观察鸟类骨骼标本和有关文献时,周忠和偶然发现鸟类脚趾的相对长短和鸟类生活的习性很有关系。当时,他灵光一闪,就想把这一现象应用到化石鸟类研究中。这样,关于始祖鸟和其它早期鸟类生活习性的争论也许就容易得到解决。
经过和导师及同事们的讨论,他写信给霍普森教授,告知他自己也在做的工作。霍普森教授同样也大吃一惊,但他鼓励周忠和继续准备报告,不要受他的报告影响。事实上,等到他们各自在该年的年会上报告时,他们都发现,这期间又各自有了几乎相同的新发现。
1999年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的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上,霍普森教授和周忠和分别做了会议特邀报告。更巧合的是,他们在使用的研究方法上,这次又十分的相似。而周忠和的报告在前,霍普森教授的报告在后。
野外考察
●●●
做古生物研究经常跑野外,风餐露宿。周忠和和课题组成员们,每周都要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他调侃说,做这行研究最大的好处就是,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健康。
1990年夏天,周忠和独自一人来到辽西野外发掘鱼类化石,住在一个叫波罗赤的小镇上。他雇请了邻居王凤学协助他在离小镇约3公里的一个小山沟采集化石。就在那里,他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死里逃生”。
主要成就和荣誉
周忠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生代鸟类、相关地层学以及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他曾发现、并命名发表了若干中生代鸟类化石,是最早从事辽宁早期鸟类化石研究的学者之一。
和同事一起提出了一些支持鸟类恐龙起源学说以及鸟类飞行树栖起源假说的新证据;研究了早期鸟类的系统演化、生态分异、食性分化等理论问题,丰富了人们对早期鸟类的认识;还通过对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提出了热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进化摇篮的假说。
并于2016年10月21日,获得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他曾说
“希望社会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周忠和希望科学评价能回归科学共同体,逐步摆脱行政化约束,也希望社会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有更多认识,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让科研人员受到应有的信任与尊严,觉得做基础研究是体面的、骄傲的工作。
4月6日下午14:30逸夫礼堂,期待与你共同探讨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与挑战!
编辑:周小卉 许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