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1读完]《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读书摘录

[2017-04-11读完]《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读书摘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Susan Kuang(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第1版 ISBN 978-7-5404-7882-7 Slash 博集天卷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p12-13)
人这一辈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当死亡来临时,你突然发现自己从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过。(p14)
人类行为的三种驱动力:(1)生物性驱动力,即满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动力。(2)外在的驱动力,即因为外在环境刺激(例如奖惩措施)而产生的行为动力。(3)去主动学习、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动力。(p17-18)
成为“斜杠青年”的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拥有额外收入,甚至也不是为了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是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p32-33)
“斜杠青年”有5种模式:(1)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2)左脑+右脑组合,(3)大脑+身体组合,(4)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组合,(5)一项工作多项职能型。(p37-39)
被动收入,就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动获得的收入。主动收入,指的是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的收入。(p67-68)
财务的自由程度与财富的多少并不是正比关系,财富能够带来财务自由,但是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就获得了财务上的自由。(p69)
财务自由取决于我们的被动收入与日常支出之间的差额。(p70)
财务自由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心灵的自由——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再为金钱工作,也不再为欲望所累。(p72)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先前的经历中,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却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便获得了一种“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受,并因此变得消极被动,形成了一种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即使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也不再选择尝试。(p92)
弱者心态——弱者提出问题,却等待别人来解答;强者提出问题,然后主动解答。(p93)
他人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我们觉得自己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认为我们好不好。(p96)
僵固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僵固型思维者的特点是,他们认为聪明才智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特质,因此他们永远处在一个“证明自己”而非“发展自己”的心态中。僵固型思维者会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不足,并努力通过回避挑战来避免失败,以此维持自信。与此同时,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的才华高人一等,别人的认可会让他们因为产生优越感而变得自负,而一旦觉得不如他人时便会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成长型思维者则恰恰相反,认为能力是通过学习不断发展而来的,因此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证明自己”,而在于“发展自己”,他们不会因为失败或者负面评价而开始自我怀疑和否定,而是把它们看作自我提升的机会,更不会把当前的不足与自我价值等同起来。成长型思维者往往不需要非常自信,他们即使认为自己不擅长,也可以全心投入,并坚持下去,他们不必证明自己做得非常好,因为他们相信人的能力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只要能够不断进步就好。(p98)
在未来,一个人的发展速度与空间不再取决于专业和资历,而是全面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p106)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指的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大大高估成功的希望,我们看到的那些数据都是被筛选和过滤后的,它反映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p126)
将所有的努力与外在目标结合在一起,用来激励你,并且宣称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某种外在结果的都是成功学。(p129)
忙碌的人因为各种事情和信息垄断了注意力,于是便会忽视身边那些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也没有精力去思考和安排更长远的发展,结果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p136)
《大学》节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p144)
技能学习的四个阶段——意识能力学习模型(Conscious Competence Learning Model):1.unconscious incompetent(无意识的无能)2.conscious incompetent(有意识的无能)3.conscious competent(需要意识参与的胜任)4.unconscious competent(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胜任)(p182-183)
刻意练习的关键因素:模块化训练;在学习区学习;获得即时反馈(p185-186)
知识的定义:“知识是经过证实了的真的信念。”(柏拉图)“知识是大脑通过认识所产生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能够对认识对象作出比较合理、可靠的解释,简单来说,知识就是能够对认识对象作出合理、可靠解释的观念。”(陈定学)(p201-202)
Liberal Education(通才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的基础知识结构(张建林):第一类知识:理解宇宙以及人类生存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这类知识基本都属于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气候学、宇宙学、数学、概率统计等。第二类知识:理解社会形成和制约个体的社会环境、商业经济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这需要涉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等。第三类知识:理解自己心理及情感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心理学、哲学、美学、宗教、文学等基础知识。第四类知识:专业知识,这是我们参与社会分工,并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p204-205)
“大历史”是从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述,从宇宙历史,讲到地球历史,再到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历史,最后才是人类的历史。(p206)
最实用和最需要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包括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p207-208)
根据认知科学家的定义,理性意味着设定合理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行动,并坚持合理证据支撑的信念。(p211)
判断是否理性:1.目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真实的愿望。2.信念的形成是否基于有效的推理。3.采取的行动是否是达成目标的最佳方式。(p211)
凯文·凯利“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任何创作者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铁杆粉丝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们都愿意付费购买。(p218)
黄金圈法则描述人的思维模式,从外到内依次是: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以及为什么(why)。思维模式处在最外层的人,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很少去思考怎么做才更好;处在中间层的人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完成任务和目标,却很少思考做这件事情的原因;而处在最中心圈的人则是以“为什么”为出发点,他们拥有内在动机,能够实现自我激励,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才能激励和影响到身边的人。(p220)
思想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于世界、人生、事物价值以及是非对错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深刻程度则取决于我们平日阅读和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一个人的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宽,那么他的看法就越深刻。然而,要把这些碎片化的看法整理成完整的系统和思想,则需要依赖持续的写作。阅读、思考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3件事情,阅读给思考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思考反过来可以促进阅读,写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还能将碎片化的思考系统化和逻辑化,并让思考的结果能够分享和传播。(p222)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斜杠青年”,你需要让自己具备强大的软实力,这些实力包括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1-2两门达到熟练级别的技能,以及清晰的思考和写作能力。(p226)
产品都需要满足几个基本要素:首先,产品是由各种原料、素材、人力等经过一个设计、创作、整合的过程而产生的完整结果;其次,产品需要能够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它可以是简单的衣食住行,也可以是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再次,它可以用来交易,也就是说有用户愿意为它付费。(p227)
“产品化”是一种拥有强大力量的思维方式,它意味着做任何事情不仅仅只是满足于完成,而是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结果,一种能够用来展示的、具有潜在交易价值的结果。例如,在旅行之后把整个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和经历的体验整理成一本图文并茂的杂志;读完一本书之后,将最核心的内容和最有价值的信息总结成一篇笔记;考完雅思、托福、GRE等之后,把自己在备考过程中的经验和训练方法变成一门辅导课程;等等。(p229-230)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拥有多重收入的“斜杠青年”,那么就应该试图培养自己的“产品化”思维方式,将自己最核心的、最具优势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最小化可行产品,并以此完成从0到1的突破。(p232)
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内外的无序与不和谐。若一个人因为内外冲突而不快乐,他只需要让自己的内心重新获得和谐与一致就好。选择有两种:勇敢追求想要的和改变心态接受现状。(p237)
年龄让人的精力下降,但也让人在三千弱水中很容易就辨认出想取的那一瓢。(p241)
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自由的其实是那些懂得享受平凡的人。(p246)
事实上,所谓的“理想生活”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其关键就在于能够把握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做到与自己心平气和地相处;在于明智地区分什么是别人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还在于放弃对未来的执着,好好对待每一个当下,然后勇敢地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p251)
叔本华:“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p256)
佛教认为“贪、嗔、痴”是痛苦的根源。贪,是对拥有的执着,不管是执着于已经拥有的,还是渴望那些自己没有拥有的;嗔,是指因为不如意、不顺心而引起的愤怒和怨恨;痴,则是因为缺乏智慧、思考而引起的执着和烦恼。佛教解决痛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冥想来训练心智,让我们从主观情绪中脱离出来,做到不为其所累。(p257-258)
获得幸福的最优人生策略,不是要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快乐,而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和避免痛苦。(p258)
斯多葛主义的淡化式精神训练法和佛教的冥想都是极其有效的心智训练方法。斯多葛主义主要通过训练淡化你的拥有物在你心中的地位,来避免损失带给你的伤痛。冥想则训练你的觉察力,让你和你的情绪分离开。(p258)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永恒的快乐,因为它并不存在,执着于永恒的快乐反而会心生痛苦,而是塞内加所谓的“一无所失”的内心状态。(p260)
若是一个人生活空间很混乱的话,那么他的内心也一定是混乱的。(p261)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4-11读完]《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读书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