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四夕
图 | 网络
喜欢的歌静静听,喜欢的人远远看。
------------题记
庆山
其实,我一直喜欢叫你“安妮”。是的,简单的两个字,安妮,真切而又疏离。不是“安妮宝贝”这样女性化的温柔,不是“庆山”这样稳妥的组合。
提到你的笔名,我不得不承认的是,你比我们所有读者更了解自己,或者更了解自己的文字有着怎样的特性,所以你的笔名总是带着某一时期你的状态和你的特性。从“安妮宝贝”这个带着异域风情又女性的名字,一不小心就可以带出你早年的一系列作品,甚至是作品里面的人物,从名字到性格。而回归“庆山”,你的稳妥显现无遗,思考和笔锋已经不再是年轻时候的暴烈,而是趋于平和,甚至带着内敛的反省。
很多人批判你的早年的颓废和暴烈,诟病你的后期的平和,讥讽和咒骂的语气不亚于他们的人生因为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这样的时候,我总是想笑,你早期的作品的确偏向颓废,但是不正是这些人一步步把你的作品推向人群中间的吗?如今站在懂得或者说学会辨别的年纪,便开始后悔,这样的人生是自己的吗?这样急于否定和推翻过去的人,到底人生会因为多少人而改变???
是的,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对你不是偏爱,只是清醒理智的喜欢。喜欢你对待人事处理的疏离态度,厌倦你笔下转瞬即逝的深情;喜欢你看人看事的准确和入木三分,无奈于你把爱和性写的如此简单透明;喜欢你散文里所有情感的温情,厌恶你小说里爱情的颓唐;喜欢你的反省和平和,看不透你回避的是什么?
最早接触你,应该是高二吧?还是高一,准确的时间我早已忘记,事件却记忆深刻。因为生日,朋友送的礼物是你的《二三事》,当时并未惊喜,因为对你一无所知。只是简单的很喜欢书籍一类的东西,所以草草看过,便细心珍藏。我甚至不记得自己看完之后,自己有何情绪,真是懵懂而无知的年纪,阅读总是浅显而盲目。
后来渐渐喜欢上你,是自己买书,因为简单的喜欢“素年锦时”这四个字,便误打误撞买了你的散文集,然后回过头重读《二三事》,最后是你的所有作品都会收入书库。
从简单的摘句,到写下自己的读书所想,再到思考身边的人事风景,从你的文字里跳出来,把你的思考和反省带自己的身上。于是,自己渐渐变成一个行动力大于语言的女子。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几个角度去辨别,去比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情绪。处理问题的时候,会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接手的事情力求做到更好的标准,变成一个抱怨很少却很有力量的女子。面对不可预知的困苦或者惊喜时,不慌乱,不哭泣,冷静而客观。
其实,少年时候喜欢过很多的作者,可是长大后,发现很多人的文字始终一成不变,于是年少的喜欢,不否认,却渐渐不再触碰。只有你,伴随着我的成长而改变;也只有你,用你的文字探索着我好奇和未知的领域。
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自己越来越变的寂静而清醒,庆幸的是你文字也一直在转变,趋于静寂的反省,靠近生活的体悟,于是,我一边阅读,一边寂静欢喜此生有你。
七堇年
很多人叫你“堇年”,或者“小七”。因为人们在表达喜欢的时候,总是希望亲切而热烈。
可是,我却始终固执的称呼你“七堇年”。连名带姓,不靠近,也不疏远。
我总觉得,作者和读者之间,其实有距离是最好的。你用文字表达你的世界观,表达你对事件或者感情的体验,我用我的眼睛和心去验证你的体验,或者说去证实你的所言所语。我们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在接触万事无物,所以彼此平等,彼此独立,疏离更适合彼此的分辨力度和判断是非。
喜欢你,并不如喜欢“安妮”热烈,我承认。但是,如果说安妮的文字带给我的是思考方式和面对生活的勇气,那么你一定是表达了我最真实感受和深切体验的作者。
最初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后来是《近在远方》。中间包括你的小说,你的散文,你博客,你的微博等等。你是一个能够准确表达情绪和飘忽情感的作者,而且笔下的力度刚刚好。青春时期的挣扎无力,叛逆和无力感被你的笔锋带出“青黄不接”的年纪,比喻妥帖而真实;青年时候的孤独感汹涌而至,你说你想做一个“黄昏收集者”,用最温情的方式抵抗时间的洪流,或者说告别时间的流逝。
笔端华丽堆砌的时候,你是准确的表达者;文艺泛滥的时代,你的特别是朴素而真实。我记得不久前你发了一条微博“愿有人问你粥可温,愿有人与你共黄昏”,因为是摘句,从而引发了争论。微博上轰轰烈烈的撕扯和骂战上演,你却诚诚恳恳的出来澄清事实,并且给原作者道歉。我看着你安安静静的性格,心底欢喜一片,这就是我喜欢的人啊。质朴如玉的才情,谦卑恭和的态度,不吵不闹,不争不抢。
3月20号吧,你做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你为什么不……你为什么要……》,你说:人一定要做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解决雾霾、为留守儿童维权、坚持减肥、还是拼命赚钱。因为处理你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人会在意你所做的。即便在意,也是因为你所做的,与他们自己,产生了关联了。愿你过着你想要的生活,做着对你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
而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问题,和父母冷战,自己选择工作又遇到瓶颈,朋友们都劝解要不要换条路走走看,于是一边与所有人的对峙,一个人一边质疑自己。于是,恍然间看到你的文字后,心平气和,明白自己坚持的意义,我不过是想做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而已,那一刻的豁然开朗,就像一棵抱着竹子梦想的野草,看见了竹笋一样。
你说:要知道总有一天,你不会一个人走向荒野。
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会一如你是我最遥远而特别的存在。
苏枕书
枕书。
如果说,我对爱情还会有期待,一定是因为你。
因为枕上诗书闲正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是我看过的爱情除了“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外,描绘的最平常却又动人的家常往事。
因为宋熙明错失陈久寻,却遇见陆青野。被爱的人不用感动,给爱的人只求下雨天有人撑伞。百转千回的错失和动心忍性,不过都是因为那个人不是他。
因为你笔下所有普通至极却又动人的爱情,所有惺惺相惜的女子,舒朗澄净的男子。比如陈佰草,林初染,比如沈家程。
其实,你的笔下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美满幸福,但是他们的动人之处,在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然后用力的活着,有的终究会等到那一个人;有的即使等不到也会变声自己喜欢的模样像植物一样活着,随着季节更迭,活出自己的风姿。
大三的那年夏天,有一段时间,我颓废至极,刚刚考完所有证书,没有了继续战斗的体力,整天在宿舍窝着,或者在图书馆发呆写日记,不知道自己的大四将要面临怎样的社会现实,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想要的明天。整个人像处在棉花中间,怎样的用力都是徒劳,白茫茫一片的周遭和使不出劲的尴尬交织。直到几个星期后的一日在书架翻书,看见最初自己托朋友在网上买下的《连生》。曾经对朋友兴致冲冲讲的话扑面而来:看见这本书,我就会想像陆青野一样努力。
于是,宋熙明,陆青野,陈久寻再次带我走出了惶惶不安而又不知所措的境地。或者说,是你,陪我走过了那样无力感备至的一段时光。
我记得最初是因着偶然在图书馆看见你的《连生》,然后追着你所有的文字去看,《阑珊》《岁时记》《不许流光入梦来》《长相思》《相见欢》《再见,如果还会再见》……可是你如“安妮”一样低调而隐忍,所有的网络搜索,到头来只有天涯上有你旧年的文字。
趁着闲散的时间,细细看过去,像梦一样久远。你写你的你的故乡南通,写蓝印花布,笔调清淡而温暖,残破的街巷安静之至。苍老的庭阶植物,迟暮的老人,打盹的老猫,在太阳冲淡的光晕中沉寂。古老的井内阴暗潮湿,苍苔露冷。井水幽静,井栏破败,鹅黄嫩紫的雏菊瑟瑟开落。井水溶着蓝天的颜色,幻化蓝印花布流动荡漾的波纹。以至于我甚至想要去看看那一座江南小城,去看看你笔下的那些人事风景,看一看那一方水土缘何让你如此灵气十足,而又静默安然。
你写《我该是怎样的女子》,写你的迷茫,困惑,写你身边聪颖的男子,写那个陪你走过红尘万丈的男子,看看着,我就在电脑屏幕前陷入沉思,甚至我能感受到你的情绪变换。一如你所言,“惺惺相惜”这个词果然只适合女子之间。除却羡慕,我该是庆幸的你这样的女子有人知冷暖,有人伴红尘,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作为同样的女子,我都欢喜至极。
我记得那篇文章里你说:必须时刻保持洁净清醒的内心。你该是这样的女子,坚定,执著,永远保持鲜活有力的爱,永远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永远不会放弃,永远。
其实,这该是你想要说给所有惺惺相惜之人的叮嘱吧?
时刻保持洁净清醒的内心。纵然面对多少世事繁杂,都记得内心的声音。
坚定,执着,永远保持鲜活有力的爱。一生努力,被爱,亦学会爱人,能够得到想要的,得不到的懂得释怀。
永远尊重内心的声音,永远不放弃,永远。不妥协轻易于世俗,保持内心的独立。
我会记得的,默默记在心底,就像我喜欢的你是寂静的。
这篇文章曾发表在一本青春文学杂志上,但是原文不全。我一直遗憾,今天在这里把曾经的原文一并排版,也算向自己喜欢了很多年的三位作者致敬。
这些年,我看过七七八八一些书,也关注很多作者。但是唯有他们三个的书我要么一直带在身边,要么经常会重新翻阅。我的喜欢往往因为太过持久,所以总是显得漫长。所以面对众人和争论,我总是选择避而不谈,甚至沉默。
我并不是一个很会讲故事,写故事的人,甚至越来越少的去看故事,小说。通常买书和阅读选择散文更多。但《连生》那本小说,截止前几个星期,我清楚的记得我似乎看完了第5遍。
做这个公众号的初衷是想重新留一片陌生的茶园给自己,截止目前的25 个关注者,都是不期而遇,真的很感谢各位。
我不是勤劳的写作者,也不是功利心很强的写手,所以这里没有八卦故事,也没有慷慨而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表达欲望。很感谢你们愿意把“四夕”这两个字留在你们的列表里,给我这个安安静静做写字人一点肯定。
谢谢,愿你们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感情,却有细水长流的温情。
我是四夕,我一切都好,也不缺烦恼。
愿你们夜夜好眠,阳光和煦,微风渐暖的日子,记得看花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