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模式”:从全球的视角进行自我审查

“衡水模式”:从全球的视角进行自我审查_第1张图片

笔者发多文对“衡水模式”进行了质疑和解构,其目的就是为了探讨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它仅仅是为了实现社会流动以及自身社会地位的改变而抛弃一切于不顾地“只读圣贤书”,还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基于个人品性基础上的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法国教育学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简言之,是具体的人。”“如果教育要有意义,那它就必须使每个人按照他自己的本性得到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应是他自己的志趣、倾向和能力的一种作用,而不是让他按一种只适用于某种特定的对象即学得快而且对学校制度顺从的“天才学生”的既定模式来发展。”

不幸的是,“衡水模式”并没有把每一个孩子当作“具体的人”来看待,更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为孩子设计他们的未来。与之恰恰相反,它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为了“特定的对象”---高考,而竭尽所能、不计成本地付出一些本不应该无谓浪费的时间和生命,并且唯学校制度是从。

“衡水模式”所面对的对象并不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思想与喜怒哀乐的个体,而是冰冷与客观地把分数作为唯一检测标准的一群“考试机器”,并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而最后的产品,不过是同一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

不仅仅是“衡水中学”,遍及全国的各个中学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型。那么,是不是教育必须要走这唯一的一条道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上一篇文章《‘衡水模式’:离教育强国到底有多远?》中,我们知道,最近由世界四大排名之一的U.S.News公布了“全球教育质量国家排名”,加拿大位居榜首,不论是公共教育体系发达程度和学生上大学的意愿,它都获得了很好的得分。

那么,加拿大的基础教育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加拿大也是国内许多家长对其孩子进行“教育移民”的首选国家,除了非常完善的公共教育体系与经费投入之后,它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其10个及3个领地都有各自的教育体系,经济比较发达份的教育体系基本相同。加拿大的学校大体上可以分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及教会学校。加拿大本国国民基本上都会就读当地的公立学校。

加拿大公立学校普遍施行12年制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过2个级别的学习来完成:一是PrimarySchool,即小学;二是HighSchool,即高中。5~18岁(从小学到高中)的儿童享有免费接受教育的权力。中小学一般施行六三三制,“PrimarySchool”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教育:入学的第一年,叫“Kindergarten”,入学的第2~7年的6年间,应该属于中国的小学阶段;从第8~10年的3年间,是中国的初中阶段;“HighSchool”(高中)阶段学习3年。在魁北克和纽芬兰为11年;安大略为8年小学,5年中学,高中毕业共需13年,第十三年级为称大学预科,学生毕业时可拿到中学荣誉毕业文凭,有此文凭能优先进入大学。

在加拿大,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可以选择读大学或社区学院或到社会参加工作。未来的不同进展方向主要经过中学期间的选课来实现,大约在学生十年级时就能见分晓。这也正如保尔·朗格朗所强调的,教育必须与对日常生活、职业生涯、政治、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强烈兴趣联系起来。但是国内的许多学生对未来是没有规划的,学校主要是分数的生产商,也并不对孩子的未来进行指导。

与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开始的“题海战术”不同,加拿大学生从中学开始就沿用选课方式,年级越高可选课程越多,通常学校有辅导老师特地帮助学生选课或改选课程,这和国内的大学和研究生教学模式相似,但他们把它提前到了中学,也就是说,在中学时期,学校已经开始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对未来进行自我设计了。

而在某方面有特长和天分的学生,还可以与辅导老师商讨来选择适应其个性的成长和能力发挥的课程。一般中学可供选择的课程非常多,课程总体上重视学术、智能、人际关系、社会进展、技能及职业培训,而英文、社会研究、数学和科学是他们的必修课。

不预备上大学的学生可选择绘图、木工、计算机技术等课程,相当于提前学习职业技能,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希望上大学的可选择学术课程。在中学阶段,所有的学生必需完成一定学分才能中学毕业。

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衡水模式”,在教育目的上,加拿大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技能,而“衡水模式”只是为了一个赤裸裸的分数,这一分数又是与日常生活、职业生涯甚至生存技能相脱离的;在课程设置上,加拿大是综合、全面以学生为核心的选课制,这一制度服务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未来的职业,而“衡水模式”是固定、僵硬以及为考试而知识的课程结构,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可以选择的自由,这一课程内容更多的是技术文化而非生活文化;在师生关系上,加拿大更多是人生导师,帮助学生设计规划未来,是良师也是益友,而“衡水模式” 中的教师则是绝对的知识权威、权力权威、思想权威,容不得学生半点的质疑与懈怠。

在某种程度上讲,“衡水模式”犹如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而桥的那头有个手持棍棒的人,他只允许一定数量的人通过,未通过者就会被他打下桥来,而被打落桥下的学生的未来,他是不予考虑和同情的。而加拿大的教育则象一片辽阔的草原,每个学生都是一匹骏马,每一匹马都有自己的蓝天,都可以在这草原上任意驰骋。

你可能感兴趣的:(“衡水模式”:从全球的视角进行自我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