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不断恶化,使得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断增多。当地震、洪涝等灾害不断出现在我们周围时,人类对灾害所表现的脆弱和无奈暴露无遗。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最近几年,我国重大地震灾害更是不断发生。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中重要领域之一,在降低突发性事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挽回人民生命和减 少财产损失、协调救援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应急物流相关概念,以及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现状,深入探索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以往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而在广义上的理解,应急物流更应该涵盖行业或者企业为达成某一特殊的物流需求,如生产需求、信息需求、安全需求等所做的较平时物流更为迫切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但与普通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具有“急、快、准”的特性,即对应急物资需求急、应急物流工作、进行快、物资送达地点准。应急物流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

(二)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概念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是指围绕地震救灾而进行的所有的物流活动的统称,包括地震救援物资的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加工、运输以及地震救灾所需用的救援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和地震中救灾信息的处理等活动。[1]

(三)应急物流的研究内容

应急物流的研究内容包括应急物流组织机制的构建、应急技术的研发、应急物流专业人员的管理、应急所需资金与物资的筹措、应急物资的储存与管理、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等。研究内容包括应急物流组织机制、应急技术的研发、应急物流人员的管理、应急所需资金、物资的筹措、应急物资的储存与管理、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

(四)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

1、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这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由于应急物流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这就使得运用平时的那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2、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物流需求,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主要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具有不确定性。许多意料之外的变数可能会导致额外的物流需求,甚至会使应急物流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发生重大变化,在地震应急物流行动中可能会爆发的大范围疫情等,会使应急物流的内容发生根本性变化。

3、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4、弱经济性: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在一些重大险情或事故中,平时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因此应急物流目标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纯消费性的行为。

5、非常规性;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将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

6、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 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 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二、我国地震灾害应急物流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1、起步晚,基础薄弱,但发展迅速

中国首个致力于应急物流的特殊团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末通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审批通过。进而,与应急物流联系密切的《中国应急物流现状研究》等五个方案由中国物流学会于2007年提出。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应急物流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了较强的保障能力。

2、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重视和促进应急物流发展

应急物流进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SARS”疫情的爆发,这之后为了促进应急物流的发展和完善,国家不断地出台了一系列重点的政策,推动应急物流逐步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二)我国应急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应急物流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比较缓慢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基本上已经形成,但是在展开应急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如支线运输通道能力还比较低,铁路线路网络结构比较薄弱,航空运输支线数量还比较匮乏,内河航道运输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等。东、中、西三个地区之间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输网络线路较少。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有待完善

首先,救灾储备中心规划和地域布局存在一定不合理。一般从应急物流规划上讲,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应尽可能靠近一线受灾地区,以对灾情严重程度做出快速反应,来尽快安排救灾物资。我国目前在全国设立的10个主要的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带,但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是在西部地带。其次,应急救灾物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不平衡性局面。我国救灾物资可以说基本上是属于应急捐赠,而社会捐助物资由于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比较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等问题。

3、应急物流专业化人才匮乏

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在抗震救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救灾物资进行分类、登记以及保管和分配直接影响着救援工作的效率。应急物流人才缺乏也影响灾后重建的进程,延缓了重建家园的进度。

4、应急物流的法律法规制定步伐滞后

为促进应急物流的发展,我国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力度的政策,但是在应急物流的法律和法规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我国出台了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主要是对突发性事件的纲领性文件和宏观管理调控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临时站建设、责任归属、征用救助设备、物资调配、补偿等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薄弱。此外各级部门成立的救灾指挥小组,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在运用行政性权力指挥救灾工作中会出现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衔接不畅等问题,造成人员效率低下和物资的浪费等问题。

(三)震后制约应急物流的主要因素

1、救灾物资存储设施损坏。

震害容易导致救灾物资存储设施中的库房倒塌、货架受损、装卸机械无法正常工作等。另外由于浸泡、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救灾物资也极易受到损失而无法使用。典型的案例是在东日本地震发生后,海啸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救灾物资仓库被砸毁,装卸设备受到浸泡而无法使用,各种物资被烧失或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导致灾区的救灾物资匮乏,必须修改救灾物资的供应策略和规划,改变已经设计好的应急救灾物流系统。

2、关键的能源供应节点损害。

在震害发生后,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关键的能源供应节点必须停产、检修,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这会导致应急救灾物资输送线路上的能源供给不足,甚至造成整个线路的瘫痪,不能按照灾前的规划进行燃料调拨。一方面灾后会产生大量的救灾物资输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燃料补给不足导致油少、车少,无法满足运输的要求,使燃料与救灾物资之间产生尖锐的供需矛盾。

3、救灾组织和实施人员伤亡。

震灾发生后,由于通讯中断、交通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人员伤亡等原因,会导致应急救灾组织和实施人员以及物流系统的业务人员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参与救灾任务,使应急物流组织与救灾工作无法持续、高效地开展。而临时更换的相关人员由于不熟悉业务、无相关工作经验等原因,会导致整个救灾系统运行缓慢。

4、城市生命线系统无法正常运转。

震害会对城市的各个系统产生损害,特别是对城市的生命线系统损害更为严重。城市生命线系统主要指城市内部的能源系统、水系统、运输系统和通讯系统等几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传输系统。由于上述系统多是通过管道、线路进行传输,在地震中极易受到损害。这使得救灾组织机构之间的正常通信受到阻碍,灾区的灾情、救灾物资需求不能及时获取,最终导致救灾物资输送的错位、错向和延迟。主震发生后随之会产生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部分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会多于主震。例如东日本地震中约90%的伤亡人员是由海啸造成的,并且海啸时灾区的大部分物资变成了海啸垃圾,这也导致了海啸过后灾区内的物资严重匮乏。

5、道路系统中断。

主震会对道路产生严重的损坏。由于道路中的普通路段、桥梁、涵洞等关键节点的抗震等级不同,地震发生后会发生道路开裂、错位、落石等情况,导致救灾车辆无法正常通过,丧失输送功能。上述制约因素会导致救灾物流系统不能正常运转,物资调配和调度失衡,部分地区物资供不应求,而部分地区供大于求,从而导致救灾物资输送混乱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哄抢物资的情况出现。

三、国内外物资需求预测和应急物资分配研究现状

(一)物资需求预测研究现状

尽管近年来应急物流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是与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物流等领域相比,应急物流的研究还是显得相对较少。在应急物流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物资的运输和分配方面,并且这些研究基本都有通过仿真,虚拟物资的需求量为已知条件,而在实际情况中,应急物资的需求量(例如需求质量、需求结构、需求数量等)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是难以获取的。国外对于需求预测的研究较为成熟。研究内容包含模型的优化、模型的运用,预测模型的精度提高以及混合预测模型等。应用分析层次过程法、直接预测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GM(1,1)灰色模型、补偿模型等对库存量、竞争模式、粮食运输等进行了需求预测。补偿模型的预测方法可用于现在及未来的需求评价及订购系统[5]。

在国内,物资的需求预测研究的主要内容,多采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模型、指数平滑法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应急物资需求的预测。

(二)应急物资分配研究现状

对于突发应急事件所需要进行的物资筹措和调配问题,国内外基于各大地震进行研究,提出多种算法和运输配送管理模型,包括Yuan Yuan提出的基于多目标的路径优化模型,刘北林提出的基于时间急迫性和运作经济性为基础的应急物资调度模型。

四、促进应急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交通网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国家应该重点加强交通运输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投资和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化、一体化交通运输线,保证运输线路的畅通;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中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东中西三个地区之间交通运输的平衡发展,促进相互间交通的有效衔接。此外应该重视多种运输方式的整合与统一,建立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多维立体的运输网络,保证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应用。

(二)优化物流储备系统,增强应急物流保障和运作管理能力

根据当前的切实需要,应急物流中心和储备中心应该加快建设的脚步和进程,建成具有现代化、智能化的应急物流储存系统。此外通过科学规划来建设专业应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使得遇到突发性事件时,最大限度的保障区域内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并且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具备实力的国内物流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如京东、顺丰等具有巨大物流能力的企业开展合作来更好的应对突发性事件时做好应急后备和支援工作。此外,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和产业化。

(三)加快应急物流资源集约化和培育高水平应急物流人才

国家应加强对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多环节的有效集成或协作,提高应急物流的利用率和水平;国家和地方应该加强应急物流高水平、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在应急管理培训基地进行实战培训和实践,具备迅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四)完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机制

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政府、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在应急事件中的责任,保障应急物流活动的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同时法律应该明确规范政府对于物流企业参与保障的权责、流程和补偿等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提供法律保障。使得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政府性通过行政手段可以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责权划分、经费来源可寻等问题,来高效的应对突发性事件。

五、削弱震后制约因素对应急物流的影响

救灾物资的配置原则应为从震中向四周递减。即震中附近的集震区灾情最重,随后逐步过渡到轻灾区,最后是外围的非灾区。在进行应急救灾物资配置过程中,重点是集震区,其次是轻灾区,最后是周围的非灾区。不分灾情轻重的救灾方式会导致救灾物资输送的错位、错向。

(一)救灾物资储备多元化。

城市的救灾物资储备应具有多种途径和渠道,在震害发生时要组织多家企业和部门共同参与。具体手段主要有:城市的防灾部门对灾时的物资渠道实施多元化管理,与相关的企业、商场签订救灾物资应急供应合同;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每个避难场所周边都配有相应规模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救灾物资收发站。城市储备救灾物资的原则是品种、数量多,供应过程为先自救、共救,最后公共救援。上述原则可明确救灾物资的供应源和供应点,避免救灾物资断流、缩流以及错位、错向运输现象的发生。救灾物资储备的多元化,能提高城市应急救灾能力,减少长距离的外部救灾物资物流。

(二)提高关键物流节点的抗震等级。

城市内部的关键物流节点是城市内部物资流动的中心,对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起着关键的作用。关键物流节点的设计、修建应保证在严重的地震作用下不倒塌,损坏不严重,周边道路不出现巨大的断层或裂缝,能够保障运输车辆通行。另外,在这些关键物流节点选址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运输装卸成本、运输距离等经济性因素之外,还要考虑灾时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海啸等)是否会对其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设施布局、结构方式等方面的规划管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在进行抗震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容量及其所能承受负荷的大小。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剧增,应提高生命线系统使用标准,对已经老化、落后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另外,由于现代城市对其生命线系统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一旦其受到严重损害,会导致整个城市陷入瘫痪状态,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应设置主、辅两套系统,辅助生命线系统在灾时能短时替代主系统进行应急工作。

(四)建立应急航空物流系统。

震害一般会对公路运输物流造成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在山区、沿海地带,泥石流、海啸等震害的次生灾害会造成该地区的公路系统中断、损毁,严重碍救灾物资的及时疏散。而航空运输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较小,是灾区救灾物资供应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由于航空应急物流需要军队、地方等多部门协调工作,若无统一指挥则易造成多头领导、各自为政的现象。所以应建立灾时航空物流系统的应急机制,明确地方政府与军队所承担的的责任和权力,一旦震害发生时,各部门能高效地协调工作。另外,航空运输成本过高,应与其他运输方式配合进行,救灾物资可通过公路、铁路运输至灾区核心地带较近的地点,再由航空物流系统组织运输。

六、总结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地地震灾害频发,应急物资管理的研究也随之成为新的焦点,研究范围也包括了应急物流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国家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取得了很大成果,这些都在地震救援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在地震应急救援的实际运作方面还不够完善,出现了应急物资不足,供需不平衡,分配不均匀等方面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应急物流管理还不完善,应急物流的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未来在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同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经验,会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和有效的应急物流体系,把中国的应急物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国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