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里有猫腻的《将夜》和老爸的臭鳜鱼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老妖·新译·····

西塞山边,鸟儿任性自由飞;

鳜鱼掠过,是那桃花与流水。

青箬笠前,细雨迷得游人醉;

绿蓑衣下,渔夫不舍把家回。

·····老妖·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西塞山:一块突出在河流上的大石头,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叫做桂鱼,肉质极其鲜美。

箬(ruò)笠:斗笠。

蓑(suō)衣:雨衣。

·····老妖·赏析·····

这是一首极其欢快的词,处处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与享受。

唐代宗大历八年,即公元773年,祖籍浙江金华的张志和驾舟拜访刚刚到任的湖州刺史颜真卿(对,就是那个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就是那个每一个学书法的孩子都绕不过去的颜真卿)。时值暮春,三月水涨,和风细雨,安史乱定,好一派繁花似锦的江南好风光!大家可以想象,那可是在唐朝啊,两个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文艺中年在莺莺燕燕的江南水乡相遇,自然免不了一番的吟诗唱和。相传,此次一共作词五首,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说山不是山,其实只是浙江莫干山脚下一泊溪水上的石块而已,所以整首词的调性并非大开大合,而是恬静温柔,一如江南女子小家碧玉娇顺可人。

张志和和颜真卿两个人驾着一叶小舟,舟上有一张小几,几上有几碟点心,点心旁边的是一壶水酒和两只角杯;头顶上有几只水鸟在自由地飞翔,时不时地还能听见几下唧唧喳喳的叫声;陪着鸟儿一起游动的是一年中最肥美的鳜鱼,透着清澈的春汛流水能看见它们无忧无虑地穿来穿去;当然还有欲化春泥的落红桃花伴着微风飘舞凡尘,偶尔有几片落入杯中,好像是眼馋这醉了江南的美酒。

多么美的景色啊!

然而!天公不作美,细细的雨丝就着和煦的春风吹来,于是鸟儿叫的更欢了,鱼儿游的更快了,桃花舞动的更加妖娆了,岸上的渔夫也戴上了青色的斗笠和碧绿的蓑衣,眼看着雨好像要越下越大越下越大了。可是,为什么那个渔夫还没有回家呢?为什么还在静静地坐在那块石矶上呢?原来不仅作者二人,连生于斯长于斯的渔夫也被这美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呢!

该词甚是巧妙,全篇都在说风景,对心境未着一字,但是那种欢快的、轻松的、愉悦的、安逸的、享受的心情却跃然纸上。此词不仅是《渔歌子》词牌的开山之作,也启蒙了日本诗人的填词生涯,传世名作。

而对老妖来说,全篇27个字最先跃入眼帘的是“桃花”和“鳜鱼”二词,因为猫腻的《将夜》和老爸的臭鳜鱼。

猫腻是老妖最爱的两位网络作家之一,另一位叫烽火戏诸侯。前段时间热播的由鹿晗主演的《择天记》就是根据猫腻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今天要说的是他另一部大作——《将夜》。

《将夜》的男主角叫宁缺,整个故事脉络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看,绝对是能排到中国网络小说史前十的作品。

夫子是宁缺的师父,一个千年来守护人间的传奇人物。夫子有个师弟叫柯浩然,夫子代师授业,两个人情同手足。柯浩然天纵奇才,一手书院剑法出神入化斩尽人间障业,却最终嗔痴入魔遂遭天诛神灭,何其可叹!

得知师弟遭了天谴,夫子为了人间大道无法复仇,只能喝两壶浊酒,提剑上桃山,斩尽满山桃花,逐知守馆主于南海之滨,后施然归来。须知那桃山是神殿的桃山,那桃花是神殿的桃花,悲愤、无力、快意、无奈。

很奇怪,一个“桃花”会将正儿八经的唐诗宋词和很多人觉得难入大雅之堂的网络小说联系到一起。但是文字就是那么神奇,会带着你穿越时空自由徜徉。

被“鳜鱼”两个字吸引是因为老爸做的臭鳜鱼。

老妖是安徽人,老妖的父亲是一位厨师,虽然现在生病了,“可能再也端不起炒瓢了”。

我父亲是一个很喜欢琢磨菜的人,年轻的时候走出农村到外面去学厨,然后回到老家开饭店,有很多道拿手菜,比如三杯鸡。隔年的老公鸡用柴火慢慢煨,又辣又润,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三杯鸡里面的葱,整段一大颗,鸡肉的醇香都进去了,越吃越想吃。

又比如扒蹄。选用上好的猪坐臀肉放入中药材调味包小火慢炖,几个小时后出锅,用餐刀划开肉皮,能够清晰地看到油汁从肉缝里渗出,但是却不肥腻,嚼着非常清爽,特别是那根猪大骨,一定要用手拿着直接啃,然后再吮吮手指头,我的天呐,简直太棒了,去年春节我一个发小结婚我去当伴郎,宴席上有扒蹄,虽然没有爸爸做的好吃,但是还忍不住上手,于是满桌人看着一个西装革履的大胖子在那啃骨头,画面太美。

再比如标题上说的臭鳜鱼。我的老家在皖西,其实是没有臭鳜鱼这道菜的,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咸货,咸鸡咸鸭咸鹅咸肉咸干鱼等等,后来我爸爸到上海来开饭店,发现好多客人看到门头上写的安徽菜都来点臭鳜鱼,久而久之我爸就上心了。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我们去一家皖南徽菜馆吃了一回,然后他回来百度了一下,然后就做成功了,然后一度成为店里的首席主打菜。具体怎么做的我也不清楚,反正就是把两斤重(还是几斤来着?)的新鲜鳜鱼添加作料放进一个桶里自然发酵,腌制几天后那个臭味就会慢慢的出来,然后吃的时候洗干净按照传统红烧鱼的做法,就成了传说中的臭鳜鱼,闻着臭,吃着香,好看极了。

我们安徽菜重油重盐,味儿大,非常不健康,但是每一个安徽人都戒不了,因为那是故乡的味道。

我爸曾跟我解释过安徽菜为什么盐那么重,因为古时候安徽比较穷,特别是皖南山区那些地方,在家里都没饭吃,没办法只能翻过徽杭古道到杭州去讨生活,翻山越岭的要自己带干粮啊,但是路程比较远啊,为了防止食物变质腐坏,就只好多放点盐以确保食物起码还是能吃的,不会吃坏身体的,久而久之,安徽人就养成了重口的饮食习惯。相传,这也是臭鳜鱼的起源。

我觉得我爸这解释还是非常靠谱的。

两年前,父亲生病回到老家休养,我一个人留在上海打拼。因为高中起就离开家乡外出读书,十五年的漂泊已经让一个人足够坚强。

但是偶尔,还是会想起老爸臭鳜鱼的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首词里有猫腻的《将夜》和老爸的臭鳜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