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OT A to Z B中,笔者经由自己对欧美物联网市场的演进调研结合国内物联网的部署实践,从用户的视角审视了部署物联网需关切的关键点,从战略层级和高管视角所需关注的是:
1,数据所有权,数据安全,数据隐私的挑战名列前茅;
2,数据质量和对数据传输的控制力;
3,ROI及成本考量;
然后进入战术层面的考虑,主要是技术细节的比较。
很显然,先战略后战术是正确的步骤。先确定战术,再去考虑战略层级的事情,事情不可能成功。
Cyber Security is crucial.
从下图可以看到,客户数据的传输流程是:终端产生原始数据,经由通讯系统到达云端,客户从云端对数据进行分析,产生二次数据或操作指令。下行操作(比如关断、firmware升级等)流程的正好相逆。
由于终端和数据应用这两个环节在客户端,是受控的。风险往往发生在管和云这两个环节,如何使之受控需在物联网部署之始从战略层级必须做出清晰判断。
客户数据在运营商的NB IOT公共网络中是这样的流程:
举例而言,假如燃气客户部署NB IOT智能表,客户感知到的是数据从表计到达自己的数据库,但事实是在表计和数据库之间数据扎扎实实成为运营商的通讯网络和运营商IOT平台的“过客”,而留下足迹。很显然,“数据”是物联网的金矿,有谁视金矿为无物呢?
有人说加密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理性地分析,加密解密技术其实一直在演进,会一直存在博弈。当解密技术超过加密技术的时候,一切秘密就形同虚设。当然你可以继续苦练加密技术,但问题是你是否有能力不断投入来抵御持之以恒的外来攻击。
有人说立法可以解决数据安全的问题,欧洲不是已经颁布GDPR了吗?“客户数据神圣不可侵犯”,可是谁没有接受过骚扰电话?为什么伪基站持续肆虐?很显然安全是不会受到“道德”保障的。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电网在5G成为国家战略的时候依然在部署基于泛在电力专网,而这在国内外绝非个例。英国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主导的项目DECC project,在曼彻斯特往北的半个英国(包括整个苏格兰地区)部署了能源专网;北美电力等utility部署专网非常普遍,而且有超过十年的部署历史。因为只有基于专用通讯网络才可在物理上确保数据安全,套用燃气行业的术语,这才是“本质安全”。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物联专网是大B类行业客户的首选。
物联专网在数据质量和对数据传输的控制力和ROI及成本考量上无疑也具有运营商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
数据质量和对数据传输控制力主要体现在:1,公网对用户数据“补盲”是否有足够的驱动力和可行性,举例而言对千分之几的盲点是否可以专设基站进行补盲,而在客户端这千分之几的盲点背后很可能是燃气爆炸的危险?相类比,一个医生每天要看50个病人,那么每个病人的到关注只能是2%。然而病人的期望是得到100%的关注度,这就是客户的满意度和能得到的服务之间的巨大偏差。2,运营商网络的快速迭代对基础设施行业也许并非好事,比如目前盛传的2G退网:5G已经呈现山雨欲来的态势,甚至6G也已被日上日程,但2G居然还在服役。客户的痛点是:假如2G退网,原来部署的GPRS物联网终端必然也要跟着退?这对已经部署了GPRS物联终端的客户来说其实非常难受,因为他们的终端原本预期还要再工作十年;3,运营商网络服务于“普通的绝大多数”客户,那些要求比较高的、差异化的客户需求也许会受到慢待:比如去年,NB IOT由于部署初期考虑不足,要改同频组网为异频组网,对已经集成了NB IOT模组的终端并且已经完成部署的客户无疑是“有无法诉说的痛”,而且也没有什么替代方案:只能把刚刚装好的终端拆除,然后重新安装。
这仅仅是一个具体事件,但是对通讯的控制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有句俗语:是狗摇尾巴,还是尾巴摇狗?事实上,物联网的主体还是客户,而非通讯供应商;但是最终主体一旦丧失控制力,那么反过来会受制于客体。产生了“尾巴摇狗”的怪相,这都是在物联网部署初期欠考虑的地方,也是笔者在国外调研有多年部署实践客户的经验之谈。
ROI的考虑重点是:客户投入巨资部署物联网得到了什么?很显然采用公网方案是纯粹的“消费”行为:客户花钱购买了服务,但这个服务有数据安全的风险,服务质量并不高,也无法定制一些特殊的专业的需求。而部署专网恰恰是一个“投资”行为,100%服务于客户的需求,且客户通过部署专网其实是获得了一种能力和资产,可继续深入挖掘资产的增值业务,获得“资产收益”。
因此四点客户的痛点驱动了“物联专网是最佳选择”这个命题:
我们得出了结论:客户需要在管和云这两个环节确保受控,解决方案就是部署“专网”。那些通讯技术可用来实施部署专网?作为无线通讯载体的“无线频谱”会发挥怎样的作用?笔者会在IOT A to Z - D中继续深入探讨,确保客户数据安全的终极解决方案:基于授权频谱的物联专网是大B类客户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