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属于理科,所以之前接触到的五位老师都比较严谨和严肃,讨论区只会偶尔热闹一下,直到今天这个老师出现,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心理学是个披着理科生外衣的艺术生啊。
“同学们,你们有谁可以告诉我,爱有几斤几两?恨有几毛几分?”
大家愣住了,哈哈,老师,这怎么能够称重估价呢!
“同学们,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好玩的学科,它集爱恨情仇于一身,虽然被归于理科,但它其实是与艺术相结合的科学,又高于科学,所以让我们一起happy起来吧!”
老师的开场白让课堂一下热闹起来,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断,欢笑声此起彼伏,如此竟然一直保持了一个多小时直至下课,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期待下堂课继续。
与其它老师不同,这位老师原本是一名内科主任,在接诊过程中她发现几乎每一个病人心理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社会在转型,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于是她决定成为一名懂医的心理咨询师。
“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被问到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当知道我是学心理学的,下面基本都会紧跟着一个问题:‘你们学心理的是不是都有病啊?’同学们,以后如果你们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这么回答:‘是啊,我是有病,只是跟你不同,我有自知力知道自己有病,而你是没有自知力所以不知道自己有病’,然后再让他明白‘自知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精神障碍的标准,保管以后不来打扰你们了”。
大家乐得又是鼓掌又是献花,老师太有爱了,连我们未来可能遭遇到的纠缠都给出了应对的妙招。
老师还不忘自损自嘲一番:“我今天怎么总是漏说题,我宣布从现在开始允许同学们无证经营,替我诊断一下有何心理问题。”
讨论区炸开了锅,潜水的同学也都纷纷浮出水面,只见老师一脸“坏笑”,嘿嘿笑不停。
可能觉得气氛还不够热烈,老师又抛出一枚重磅炸弹来:“前些天我们几个老师聚在一起讨论,如果一定要得某种精神疾病的话,会选择哪一种。你们都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呢?”
大家嬉笑一片,赶紧查书翻笔记,给出来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然后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师的选择,果不其然,没有令我们失望。
“我选择轻度躁狂症,整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跟打了鸡血一样;也想要钟情妄想,坚信自己心仪的异性对我产生了爱情。”
同学们沸腾了,太喜爱这位老师了,纷纷向她请求能否给予一次免费的心理咨询,下面就摘录一些同学们给老师的“精彩”留言,请欣赏:
听了老师的课,觉得自己有病了;
悄悄告诉你,为了治病,我才来学心理学的;
本来学心理学是为了给自己治病,现在感觉更严重了;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病,心理医生也治不了自己的病,对吧……
“学习心理学首先是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创伤……你没有创伤?当然有啦,你从妈妈产道诞生本身就是个创伤呀,所以要先学习,自我提升自我成长之后才有能力去帮助他人。”
老师微笑着结束了讲课,讨论区还持续燃烧了好一会儿,最后屏幕截止在一条信息上:“本来我今天很郁闷的,这课上得莫名高兴起来了,感谢老师!”
相同的内容,前一位老师讲得一丝不苟,没有太多说笑,一个章节一个章节有条不紊的灌输。而这位老师的授课特点是跳跃性的,从一个知识点突然就跳到了另一知识点,甚至是连续多次地跳跃,轻松地带领我们把所学知识点逐渐串接起来。她也时常把比较难懂的概念糅合进自己咨询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里分享给我们,帮助大家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记忆。老师这种不断上演穿上和脱下马甲的游戏,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包裹进各种形态中,然后再以礼物的方式突然呈现出来,让我们毫无任何思想准备就瞬间陷入惊喜和欢笑之中了。
两位老师的不同授课方式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在亲子教育中,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明明已经那么用心用情了而孩子却不愿意搭理和倾听?与这位大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相比,她从医十几年后转行成为心理咨询师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她是个有爱心的人,今天能赢得那么多学生的喜爱也说明了她在课程的设置和编排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她不愿意照本宣科地把那些枯燥又冷冰冰的理论、概念直接抛给我们,而是想尽各种方法像做游戏一样让我们在“玩中学”。
这位老师用满心的爱将枯燥换装成了风趣,我们也是爱心满满的父母,与孩子交流沟通也应该可以做到生动有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回忆从前,我的眼睛一直是盯着孩子的,因为想要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觉得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讲道理予以纠正是我的责任,也是我自以为的爱的“正确”表达方式,却始终没有明白其实最好的爱、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收回自己的目光好好审视自身。
很高兴能够遇见这位爱心老师,让我通过反思获得了一些感悟:家长只有自我提升和成长了才可能让内心生出真正无条件的爱,才会想方设法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去交流,而孩子能否真正健康茁壮成长的根本是建立在家长的自我成长之上的。
爱心成就好老师,爱心也同样成就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