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和苏格拉底

雅典

雅典属伊奥尼亚人(Ionian),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Attic)地区, 被称为“希腊的希腊”, 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 由于土层浅薄, 而且多石, 不适于发展农业。按照柏拉图的说法:“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

雅典是古希腊城邦中最大的, 按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篇的说法, 这得益于阿提卡的贫瘠。

现在所称为希腊的国家, 在古时没有定居的人民, 只有一系列的移民; 当各部落经常受到那些比他们更为强大的侵略者的压迫时, 他们总是准备放弃自己的土地。当时没有商业, 无论在陆地上或海上, 没有安全的交通; 他们利用土地, 只限于必需品的生产; 他们没有剩余作为资本; 土地上没有正规的耕种; 因为他们没有要塞的保护, 侵略者可以随时出现, 把他们的土地夺去。[...]凡是土地最肥沃的地方, 如现在的帕撒利、彼奥提亚、伯罗奔尼撒的大部分以及其他希腊最富饶的地区, 人口的变动最为频繁; 因为在这些肥沃的地区, 个人容易获得比其邻人优超的权势,这就引起纷争, 纷争使国家崩溃, 因而使外族易于入侵。[...]因为阿提卡的土地贫瘠, 没有政治纷争, 它始终为同一个种族的人所居住。[...]希腊其他地方的人,因为战争或骚动而被驱逐的时候, 其中最有势力的人逃入雅典, 因为雅典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他们变为公民, 所以雅典的人口很快就比以前更多了。

雅典和苏格拉底_第1张图片
Plan showing major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of the agora of Athens as it was in the 5th century BC

雅典的经济

关于雅典建城的传说,据说是这样的,“从前,雅典娜与波塞冬争夺阿提卡,难分胜负,于是达成协议, 谁能为阿提卡献上最好的礼物,阿提卡就属于谁。水神波塞冬当着阿提卡最早的国王 Kekrops的面将三叉 戟插入岩石,但见清泉奔涌而出;雅典娜将手中长矛往地上一戳,一株嫩枝从岩石中探出头来,这女神再 吹口气,嫩枝就长成一株果实累累的橄榄树。Kekrops看到橄榄树,觉得这才是他的智慧所需要的,就选择了雅典娜,将阿提卡献给她。”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雅典的经济是依赖于橄榄种植和海上贸易的, 雅典人种植橄榄树, 把橄榄油装入陶罐, 运往西徐亚(又译斯基泰,古代黑海北部地区)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 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奴隶也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雅典的命脉在于确保海上交通线和保障海上贸易的秩序, 这些要求雅典必须发展海上霸权。

根据修昔底德的记载, 雅典将军伯里克利(Pericles c. 495 – 429 BC)在阵亡将士葬礼上发表演说[1], 骄傲地宣称:

我们的城邦这样伟大, 它使全世界各地一切好的东西都充分地带给我们, 使我们享受外国的东西, 正好像是我们本地的出产品一样。

雅典的民主制

  • 大约公元前8-7世纪, 雅典贵族集体废黜君主政体;
  • 公元前592年, 梭伦改革, 抑制了贵族集团, 民主制雏形;
  • 经过公元前560-前527年间的庇西特拉图家族的僭主统治, 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推行民主改革, 到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的民主制达到顶峰。

梭伦改革

按公民的收入重新划分等级,

  • 第一档: 收入500麦斗以上谷物者,有资格被选为执政官;
  • 第二档: 收入300斗者为骑士, 战时可自备马匹为骑兵;
  • 第三档: 收入在150-200斗者为双牛级, 战时自备装备为重装步兵;
  • 第四档: 日佣者, 战时为轻装步兵, 或各种不需自备装备的辅助兵。

刺杀僭主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曾记载了阿利斯托斋吞和哈摩狄阿斯刺杀僭主的故事。据 修息底德的记载, 被刺杀者是当时雅典僭主希比亚的弟弟希帕库斯, 但后来被痛恨僭主统治的雅典人以讹传 讹为刺杀了僭主本人, 可见雅典人对独裁统治的仇恨. 其实希比亚是个不错的僭主, 实行了很多使雅典人民 得实惠的好政策, 同时还赞助艺术活动. 阿利斯托斋吞和哈摩狄阿斯刺杀的动机是因为与希帕库斯的恋爱纠 纷. 在古希腊公民中盛行男性公民间的同性恋爱, 年龄较大的男子钟爱年龄较小的男子, 前者称为爱者,后 者称为被爱者, 阿利斯托斋吞是爱者, 而哈摩狄阿斯是被爱者. 希帕库斯也爱上了年轻的哈摩狄阿斯, 阿利 斯托斋吞和哈摩狄阿斯感受到了僭主的威胁, 决心反抗. 他们初始的计划是要利用节日游行, 袭击希比亚的 卫队推翻僭主政治, 但因行事慌乱, 只刺死了希帕库斯. 雅典人受到了阿利斯托斋吞和哈摩狄阿斯刺的激励, 很快就起来赶走了僭主, 重新恢复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阿利斯托斋吞和哈摩狄阿斯刺的形象也成为很多雕塑和陶罐绘画的主题。

雅典和苏格拉底_第2张图片
Harmodius & Aristogeiton

据说哈摩第亚斯(Harmodius)和阿瑞斯托吉唐(Aristogeiton)的雕像被波斯王薛西斯(Xerxes)掳走,到亚历山大东征攻下苏萨(Susa)的时候,这一对雕像被亚历山大获得,于是亚历山大把它们物归原主,重新送回雅典,竖立在雅典的陶工区(Ceramicus)。这段故事记录在阿里安(Arrian, 86-160)的《亚历山大远征记》(The Anabasis of Alexander, Vol.3, Sec.16 )中。

克里斯提尼改革

陶片放逐法, 第四等级的城邦公民增加, 从前487/486年起, 城邦官员, 领兵统帅不经选举,而是以抽签方式产生。

樯橹与民主

斯巴达是陆上霸权, 政制体现出贵族制的特征[2], 而雅典的海上霸权则决定了它体现出民主制的特征。古希腊陆战的主力是公民自置装备的重装步兵(Hoplite), 装备包括: 胫甲, 胸甲, 盾牌, 头盔, 短剑和枪矛, 不是有钱人不能置办这套装备, 不是有闲人不能长期训练使掌握作战的技艺(雅典人也用这种闲暇去研究哲学). 斯巴达称霸希腊世界多年, 依靠的就是重装步兵为基础的陆战霸权. 重装步兵战力的发挥依赖于平时严格的训练, 否则这身装备(仅胸甲就重达22-27公斤)根本就使不起来. 作战时重装步兵排列成严密的阵线向对方的阵线挤压过去, 此时严明的纪律就是获胜的保证。

雅典民主派的领袖地米斯托克利劝说雅典人用开采银矿获得的收益建立了200艘三桨座战船(Trireme)的舰队, 并以此为基础在萨拉米海战中摧毁了波斯人的入侵舰队. 普拉提亚战役后, 斯巴达放弃了希腊联军的领导权, 雅典及其海上同盟(提洛同盟)则继续了对波斯的战争, 此外还发动了对埃及的远征. 雅典的海上霸权依赖于桨手而非重装步兵(伯里克利的策略是海上进攻, 陆上防守), 而担任桨手的大部分都是置办不起重装步兵装备的穷人, 这就是为什么雅典的民主派会占上风的原因。

在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七勇攻忒拜》(忒拜即底比斯)中, 作者用海船比作城邦:

“我们已驶向平静的洋面, 战胜了飞腾的浪涛, 海水不曾进仓, 殃及我们的城堡”;

把国王比作舵手:

“此乃他的责职, 把适时的话语讲说, 关心城邦的兴亡, 站立船首, 控掌舵把, 睁开眼睛, 不受睡眠的困扰”。

三桨座战船是古希腊时期海战的主力, 三桨座战船的前身是单层桨战船(pentekonter), 只有一层桨, 每边25只. 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 船也越来越大, 于是桨手就分成上下两层甚至三层, 以容纳更多的桨手给战船 提供更大的动力. 三桨座战船中在一侧的桨手上下错开, 第三层的桨手位于甲板之上, 而第一、二两层桨手则位于甲板之下。

三桨座战船

三桨座战船的首部有青铜制的撞棰(Ram), 其基本战术是依靠速度和机动能力(加速和变向)去撞击敌船的 侧面, 撞棰可在水线下将敌船撞出一个洞并击沉敌船, 或撞断敌船的划桨以使其失去机动能力. 据记载三桨 座战船有效撞击的速度为10节(相当于18.52公里每小时, 中国近代海军的主力舰定远号的航速是14.5节)。

典型三桨座战船的尺寸

  • 总长: 37米
  • 桨手: 170-174名(每桨一人)
  • 桨长: 4.0-4.2米
  • 速度: 以7.5节连续航行184海里(根据修昔底德的记载), 最大速度10节(相当于18.52公里每小时).
  • 总重: 45吨(根据奥林匹亚三桨座 船重建计划)。

典型三桨座战船的船员配备

  • 船长: 1
  • 弓箭手: 4
  • 标枪手: 14
  • 水手, 即风帆手,舵手等: 25
  • 桨手: 170-174,主要是贫民,或雇用的外国人担当

战争时期, 雅典公民都必须从军, 穷人无力置办装备当骑兵和重装步兵, 只能去三桨座战舰上当桨手, 比较有钱的人则去当重装步兵和骑兵(据修昔底德记载有大约5000人可自置装备作重装步兵, 苏格拉底就属于这类, 他的学生亚西比德和色诺芬则能自置装备作骑兵). 雅典是海上霸权, 在希波战争前期, 根据地米斯托克利的建议, 雅典用劳里昂的银矿收入装备了200艘三桨座战船. 按每艘战舰需要桨手170人计算, 200艘战舰共需桨手34000人. 这意味着雅典的贫民阶层构成了雅典军事实力的核心, 他们也就成了雅典民主制的中坚。

在民主制和贵族制的斗争中, 贫民出身的桨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萨摩斯(雅典的主要海军基地), 巴拉洛斯号战舰(充当传令舰的王牌战舰)上的水手们支持萨摩斯民主党人取得了胜利. 当在萨摩斯的希腊海军知道雅典已处在寡头派(“四百人”)统治之下时, 立刻举行会议支持民主制度, 在会议上把那些他们怀疑的将军们和 舰长们都撤了职, 而选择新的舰长们和将军们以代替他们. 他们宣称不要因为雅典背叛了他们而感到失望, 因为这是少数人背叛多数人, 而且他们依靠他们的舰队将很容易剥夺雅典的海上控制权。

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就是在如此的对话中发展而来的, 苏格拉底(Socrates, 469 BC–399 BC)是一个在广场上到处找人辩论的人, 并逐渐在他的身边汇集了一批仰慕者。在苏格拉底之前有所谓智者(sophist), 即所谓自命智慧的人, 以传授辩论术为业, 收人钱财, 教你如何在公民大会上取悦听众, 教你如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对智者而言是没有真理的, 为了客户的利益,他们今天可把白说成黑, 明天也可把白说成白。但智者也发展出了辩论所必须的形式技巧。

苏格拉底认为智者败坏了雅典城邦的风气, 他反对知识的相对主义立场, 即反对知识是不可获得的, 如能获得也是无法表达的, 如能表达也无法交流, 苏格拉底反对这些。苏格拉底把知识与善联系起来, 认为有知识是做善事的前提。苏格拉底还认为: 对那些我们通过理性即可知道的事情还去询问神的旨意是对神的不敬等等。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反对智者的, 但可悲的是大多数雅典城邦的公民认为苏格拉底就是智者的代表, 他被人指控为“对神不虔敬”和“用言语毒化青年”而被民主的雅典判为有罪. 苏格拉底之死是哲学史上的大事件, 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护. 原告有三个人: 阿尼图斯, 吕孔和美勒托. 阿尼图斯代表工匠和政客, 吕孔代表演说家, 美勒托代表诗人, 所有这些阶层都因遭受过苏格拉底的“诘问”而心怀不满.

苏格拉底似乎从一开始就预感到他的申辩, 将可能会带来杀身之祸, 他说:

我虽然活到七十岁, 还是第一次上法庭, 不懂这里的说话规矩, 是个大外行. [...] 请撇开我的说话方 式, 不管它是好还是坏, 专门注意我说得有没有理. 因为讲理是审判官的美德, 以实道实是说话人的本分.

据说吕西阿斯为苏格拉底写了份辩护辞, 他把它通读了一遍, 说: “这份演讲辞很好, 吕西阿斯; 不过它并 不适合我. 因为它太平实, 且是辩论性的, 而不是哲学性的.” 吕西阿斯说, “既然它是一份很好的演讲辞, 又怎么会不适合你呢? ” 苏格拉底回答说: “是不是好衣服和好鞋子正好不适合我呢?”

苏格拉底首先针对一个关于他的广泛传播的``谣言''说:

有一个苏 格拉底, 是智慧的人, 对天上地下的事无不钻研, 能把没理的说成有理. 那一批人, 雅典 公民们, 把这个谣言到处传播, 是我最危险的诬陷者. 因为听信谣言的就以为研究那些事的人根本不 信神灵. [...] 最糟糕的是连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 无法指出他们是哪一个, 只知道其中有一位喜剧作 家. [...] 你们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里就看到这些, 那里就有一个苏格拉底, 自称能够腾云驾雾, 口吐 无稽狂言, 说些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也一点不知道的奇事.

苏格拉底拒绝承认曾经索取钱财, 教人本事, 他认为自己实在是一点都不懂的人. 如果说苏格拉底享有某种 智慧的名声, 那又是哪一种智慧呢?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有属于人的那种智慧, 而没有超人的智慧. 苏格拉底 的朋友凯瑞丰曾在德尔菲求神谕, 问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 神谕说: 在所有活着的人中苏格拉底最有智慧.

神谕使苏格拉底很困惑, 苏格拉底反复问自己:

神的话到底什么意思? 我自己意识到自己并不智慧, 既没有很多, 也没有很少, 压根就是一无所知, 那神谕说我最智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神当然是不会撒谎的!

于是苏格拉底开始遍访那些有智慧名声的人, 以寻找神谕的真意. 他先找到一个政客, 苏格拉底跟他谈话, 发现这个人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他智慧, 尤其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实际上他并不智慧; 当苏格拉底向他 指出后, 他也认识到这一点, 结果他就恨上苏格拉底了.

于是苏格拉底又去访问那些诗人们, 在和他们交谈后, 苏格拉底发现诗人们创作并不是靠智慧, 而是靠天分和灵感. 但他们凭着能写诗, 就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也很智慧, 其实一窍不通. 苏格拉底告别了诗人觉得诗人实在不比自己更高明.

最后苏格拉底访问了工匠, 发现这些能工巧匠有和诗人类似的毛病, 因为本行手艺干的好, 就个个都以为自 己在其他重要的事情上也非常智慧. 苏格拉底问自己, 是情愿拥有工匠的技艺, 并同时象他们一样愚蠢呢? 还是继续保持原样? 苏格拉底认为还是保持原样比较好.

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惹怒了很多人, 招来了谣言, 使别人说苏格拉底是智慧的. 但苏格拉底认为, 只有神 才是真正智慧的, 他对神谕的解读是:

“人的智慧价值不大, 甚至毫无价值.” 看来神并不是真说苏格拉底的智慧, 只是用我的名字当作例 子, 意思大概是说: “凡人那, 你们中间那个象苏格拉底这样的人, 是最智慧的, 他承认自己在智慧 方面实际上毫无价值.”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说“自知无 知”, 比“无知而不自知”要智慧. 真正的智慧是人不可能达到的, 但苏格拉 底却拥有揭露各种``无知而不自知''的伪智慧的能力, 通过不断驱散伪智慧去求知, 这是一种否定意义下对 知识的追求.

因为苏格拉底的言行, 在城邦中有一批贵族子弟, 很乐意与苏格拉底交游, 他们学着苏格拉底的样子对人们 进行审查, 于是得罪了更多自以为是的人. 他们十分恼火, 于是说苏格拉底最可恶, 毒害了青年. 他们搬出了 攻击智者的话, 说苏格拉底钻研天上地下的事情, 不信神灵, 把没理的说成有理的, 等等.

以上是苏格拉底针 对流传在大众中的谣言所提出的申辩, 接着他针对美勒托等三名向法庭提出控告的人提出申辩. 他们的控告词是:

``苏格拉底作恶多端, 因为他毒害青年, 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 另奉新的灵机''

古希腊各 城邦, 各有自己的保护神, 如雅典是雅典娜等, 在古希腊人观点里, 抛弃或对城邦的守护神不虔敬是很危险 的, 这意味着城邦守护神会抛弃城邦, 从而导致城邦的败落. 毕达哥拉斯学派曾试图建立一种超越城邦的宗 教, 因而受到迫害. 苏格拉底的控告者暗示苏格拉底正在做同样的事, 这会动摇城邦的基础. [3]

苏格拉底先是诱导美勒托承认:

看来所有的雅典人, 除我(苏格拉底)以外, 全都帮助青年学好, 只有我一个人毒害青年.

果真如此,

青年人真幸福啊, 如果只有一个人糟蹋他, 其他的人全都对他有益的话! 美勒托啊, 你已经暴露出你根本没有想过青年的事, 你显然对青年漠不关心, 根本不关心你在法庭上告我的那些事.

美勒托接着控告苏格拉底不信神, 并以当年雅典人控告阿那萨克哥拉相同的理由控告苏格拉底:

因为他(苏格拉底)主张太阳是块石头, 月亮是一团泥.

苏格拉底讽刺道, 现在雅典人只需花1块钱就能在剧场里买到阿那萨克哥拉的著作, 根本就不需要到苏格拉 底这里来学.

青年们难道是从我这里学到这些说法的? 这路货色, 他们随时可以最多花一块钱在剧场里买到, 然后 大笑苏格拉底, 如果他把这些并不属于自己的荒诞不经的货色据为己有的话!

苏格拉底显然认为自己是相信神的, 因为他相信有关神的事.

美勒多啊, 是不是有那么一个人, 他相信有一些属于人的事情, 却不信有人? [...] 是不是有人不信有 马, 却相信有一些属于马的事情? 或者不信有吹笛子的, 却相信有一些有关吹笛子的事情? [...]是不 是有人相信有一些属于灵机的事情, 却不信有灵机?

在苏格拉底看来, 他已用不着为了美勒托等的指控进行辩护了, 他之所以受到指控, 是因为``众人的偏见和 妒忌''.

苏格拉底谈到了人的命运和职责, 他引特洛伊战争中的大英雄阿基里斯为证. 阿基里斯明明知道当他杀死了 赫克托, 他自己也将注定死去, 这是神给他安排的命运. 但阿基里斯仍置生死于度外, 只怕活得胆怯, 不敢为朋友报仇.

苏格拉底说:

一个人的职位在哪里, 不管这是自己选定的, 还是上级指派的, 他都应该坚守在那里, 面对着危险, 不 考虑死亡, 也放弃其他顾虑, 决不让荣誉受到损害. [...] 现在神灵给了我一个岗位, 这是我深信而且 理解的, 他命令我终生研究哲学, 考查自己并且考查别人, 如果我由于怕死, 或者由于其他顾虑, 擅自 离开了职守, 那就坏了. [...] 雅典公民们, 我敬爱你们, 但是我要服从神灵胜过服从你们, 只要我还 有口气, 还能动弹, 我决不会放弃哲学, 决不停止对你们劝告, 停止给我遇到的你们任何人指出真理, 以我惯常的方式说: ``高贵的公民啊, 你是雅典的公民, 这里是最伟大的城邦, 最以智慧和力量闻名, 如果你只关心获取钱财, 只斤斤于名声和尊荣, 既不关心, 也不想到智慧, 真理和自己的灵魂, 你不感 到惭愧吗?''

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附在城邦上的牛虻:

这个人附在城邦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说, 好像牛虻附在马身上, 这匹骏马由于太大太肥, 年龄未老 就行动迂缓, 需要叮一叮才能焕发精神. 我想是神灵把我拴在城邦上的, 具有这样一种资格, 可以走 来走去, 激发, 催促和责备你们每一个人, 整天不停地到处紧跟着你们.

关于``毒害青年 '', 苏格拉底拒绝承认他曾当过任何人的老师, 不过, 如果有人愿意听他讲讲, 他是不会拒 绝的, 而且不问贫富, 也绝不收费.

其实我从来没有当过任何人的老师. 不过, 如果有人要听听我怎样讲, 怎样执行我的使命, 不管他年 轻年老, 我从来不会拒绝. 我也不是收了费才谈, 不见钱不谈, 而是对富人和穷人同样效劳; 我先问, 愿意答的可以答, 答了再听我说. 他们中间有人变好了或者变坏了, 都不能由我负责, 因为我并没有 对谁作出许诺, 也没有给谁作过指点. 要是有人说他私下从我这里学到或听到一些东西, 别人都不知道, 那是说瞎话.

接着, 苏格拉底鼓励现场那些曾经受教于他的雅典人及其父兄们出来指控他. 柏拉图本人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说明他本人是在场的, 因此《申辩篇》应当是比较忠实地记录了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发表申辩之后, 法庭以281:220判决有罪. 原告建议处苏格拉底死刑, 法庭允许苏格拉底自己选 择刑罚, 如: 无期徒刑, 罚款, 流放之类. 为此苏格拉底再度发言, 苏格拉底讽刺说不是他给城邦一笔罚金, 而是城邦应给苏格拉底一笔奖励.

对这样一个人最适合的是让他在国宾馆用餐. 这对于我最恰当, 远过于对你们当中在奥林匹亚赛会上 赛马赛车得胜的人. 因为他使你们表面上快乐, 而我使你们真正快乐; 他根本不需要维持生活, 而我 需要. 如果要我准照着我的功过提出一种处罚方式的话, 我建议在国宾馆用餐.

这下更激怒了法庭, 比一审定罪时又多了80票, 于是判苏格拉底死刑. 死刑判决后, 苏格拉底又发表了第三篇演说, 向雅典公民们告别.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 由于雅典派到提洛(Delos)去进香的船没回来, 按传统是不能行刑的. 苏格拉底的朋 友克里同劝说他逃离雅典, 但被苏格拉底拒绝了, 他认为既然他无法劝说城邦接受自己的意见, 那么遵循城邦的法律就是雅典公民应尽的义务.

苏格拉底的形象

苏格拉底本人并无任何著 述流传下来,从这个角度他是“不立文字”的,但苏格拉底的事迹和言行被他的学 生们和同时代的其他人记录了下来了。柏拉图和色诺芬是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学生, 他们都流传下大量记录 苏格拉底言行的文字,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也曾以苏格拉底为原型创作过戏剧《云》. 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 格拉底是个脑袋长在头顶上的高傲的人:

你在街上昂 首阔步,瞪着两眼,打着赤脚,忍受着许多困苦,向上盯着我们(云)看。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借亚西比德 (Alcibiades, 450–404 BC)之口描绘出了一个勇敢、质朴、爱思考的苏格拉底形象:

我和他一同参加了波德代亚战争, 是同吃同住的伙伴. 首先他表现得最能吃苦耐劳, 不但比我强, 而 且胜过了所有的人. [...] 我们断粮之后必须挨饿, 忍饥挨饿的本事谁也比不上他. 可是在供应充足的 时候, 唯有他懂得吃喝; 他平常不大爱喝酒, 在硬要他喝的时候却喝得比谁都多, 说来奇怪, 谁也没见 过苏格拉底喝醉了. [...] 在耐寒方面(那里冬天很冷)他更加惊人, 总是毫不在乎, 特别是有一回霜冻 很厉害, 别人要末不出去, 要末在执勤的时候穿得厚厚的, 脚上穿着鞋还裹着毡子和毛皮, 而他却穿 着平常的衣服往外走, 光着脚和别人穿着鞋一样在冰上来去. [...] 有一回他遇到一个问题, 就站在一 个地方从清早起开始沉思默想, 由于没有想出头绪, 就不肯放弃, 仍旧站在那里钻研. 到了中午, 人家 发现了这件事, 非常惊奇, 就一传十, 十传百, 说苏格拉底从清早起一直站在那里思考问题. 最后到了 傍晚, 晚饭后有几个伊奥尼亚人(由于当时是夏天)把铺盖搬了出来, 想在露天睡得凉快些, 同时看看 他是不是在那里站着过夜. 他一直站到清早太阳出山, 然后向太阳作了祈祷才走开. [...] 特别值得提 出的是我军在德利昂败退时苏格拉底的表现. [...] 阿里斯托芬啊, 我觉得他正像你写的那样, 昂首阔 步, 瞪着两眼, 环视着敌我双方; 不管什么人都只能远远地看着他, 如果有人碰他一下, 准会遭到重重 的回报. [...] 这样的人在战场上是不大有人侵犯的, 被穷追的只是那些抱头鼠窜之辈.

苏格拉底的学生

传说苏格拉底容貌平凡, 生就扁平的鼻子, 肥厚的嘴唇, 凸出的眼睛, 笨拙而矮小的身体. 但苏格拉底的学生 们大多长相俊美, 出身豪富. 在《申辩篇》中, 苏格拉底说自己没有当过任何人的老师, 但泛泛而言, 我们仍 称那些与苏格拉底交游过的, 追随过苏格拉底的人为他的学生.

亚西比德

亚西比德 (Alcibiades, 450 BC – 404 BC)是苏格拉底最有争议的学生, 他出生于贵族之家, 是雅典将军 伯里克利的养子. 亚西比德集各种天赋和才能于一身, 他长相俊美, 身体强健, 品格坚毅, 甚至当时有人说 ``如果阿基里斯长的不象亚西比德, 就称不上英俊.'' 奈波斯在其《外族名将传》中是这样描写亚西比德的.

他生于雄邦望族, 是同辈中的俊男; 他左右逢源又富有才智(因为他集海陆的最高统帅权于一身); 他 能言善辩, 演讲时卓尔超群, 因为他的发音与口才备受推崇, 无人在他演讲时能与之对抗到底; 他富 有; 若形势所需, 他便表现得勤勉而耐劳; 他的慷慨与奢华同样表现在他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起居上; 他待人随和, 讨人喜欢, 极善随机应变; 同样, 一旦他无所事事, 没有什么理由要他费神之时, 他的奢 华, 怠惰, 放纵便显得没有节制, 以至于人人称奇: 在一个人身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以及如此无常的性格.

布克哈特说最能代表雅典人的就是亚西比德. 奈波斯的这段对亚西比德的叙述, 使我们自然联想起其养父伯 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墓前的演讲中所描述的雅典人的形象:

当我们的工作完毕的时候, 我们可以享受各种娱乐, 以提高我们的精神. 整个一年之中, 有各种定期 赛会和祭祀; 在我们的家庭中, 我们有华丽而风雅的设备, 每天怡娱心目, 使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忧虑. [...] 从孩提时代起, 斯巴达人即受到最艰苦的训练, 使之变为勇敢;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切这些限 制, 但是我们和他们一样, 可以随时勇敢地对付同样的危险. [...] 我们是自愿地以轻松的情绪来应付 危险, 而不是以艰苦的训练; 我们的勇敢是从我们的生活方式中自然产生的, 而不是国家法律强迫的; 我认为这些是我们的优点. 我们不花费时间来训练自己忍受那些尚未到来的痛苦; 但是当我们真的遇 着痛苦的时候, 我们表现我们自己正和那些经常受到严格训练的人一样勇敢. [...] 我们爱好美丽的东 西, 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 我们爱好智慧, 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柔弱. 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 利用的东西, 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自己夸耀的东西. 至于贫穷, 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 真 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 在我们这里, 每一个人所关心的, 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 而且也关 心国家的事务: 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务的人, 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 点: 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 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 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 [...] 我们能 够冒险; 同时又能够对于这个冒险, 事先深思熟虑. 他人的勇敢, 由于无知; 当他们停下来思考的时 候, 他们就开始疑惧了. 但是真的算得勇敢的人是那个最了解人生的幸福和灾患, 然后勇往直前, 担 当起将来发生的事故的人. [...] 我可断言, 我们每个公民, 在许多生活方面, 能够独立自主; 并且在 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 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亚西比德和苏格拉底关系亲密,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 亚西比德曾深情地回忆和苏格拉底交游的故事, 他们一起吃饭, 在体育馆里摔跤, 彻夜长谈, 并象和父兄那样一起睡了觉.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说 亚西比德与苏格拉底交往的目的是学会漂亮地说话做事, 但色诺芬也讲到苏格拉底并未认真地传授这个.

亚西比德后来出任雅典将军, 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走向, 亚西比德鼓动雅典彻底击败斯 巴达, 为达此目的发起了对斯巴达盟国, 粮食供给地西西里的远征. 但亚西比德在雅典的政敌控告了亚西比德并派人传唤他回国受审, 亚西比德惧怕受审转而投向斯巴达, 并为斯巴达人出谋划策. 雅典在西西里的远 征陷入彻底失败, 全军覆没, 亚西比德则继续辗转于斯巴达, 波斯和雅典三方之间. 亚西比德在斯巴达受到 猜疑后设法回到雅典(据说亚西比德竟然勾引了斯巴达王后, 图谋使自己的后代能够在斯巴达为王.), 重新 出任将军并取得了一系列海上战役的胜利, 雅典海军在诺丁姆战役失利后, 亚西比德被他的政敌重新逐出雅 典. 据说亚西比德在羊河战役前还曾力劝雅典的将军们改变舰队的锚地不要离斯巴达人太近, 但被拒绝, 最 终导致雅典舰队遭受斯巴达人的偷袭被全部消灭在海滩上(根据色诺芬的记载). 羊河战役后, 雅典投降并建 立了克里提亚为首的亲斯巴达的三十僭主统治, 克里提亚惧怕亚西比德在雅典的号召力, 遣密使到斯巴达大 将莱山德处要求除掉亚西比德. 亚西比德的住处被当地的蛮族纵火围攻, 中箭而亡, 死时年仅40多岁.

色诺芬

色诺芬(Xenophon, 431 – 355 BC)是苏格拉底的另一名高徒, 为人谦逊, 长相英俊. 传说苏格拉底在一段 狭长小道上碰到他, 并伸出手杖挡住他的路, 问他在哪里可以买到各种食物. 得到回答后, 苏格拉底又问, “那么在哪里可以使人变得善良可敬呢?” 于是色诺芬完全被弄糊涂了, ``那么跟随我学习吧, '' 苏格拉底 说, 于是他就做了苏格拉底的学生. 色诺芬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之后最重要的希腊历史学家, 同时也是一 名出色的骑兵司令, 在人们的描绘中, 色诺芬手持阿尔哥斯长矛, 身披阿提卡的胸甲, 头戴罗马匠人制作的 头盔, 他的坐骑是一匹来自埃皮道鲁斯(Epidaurus)的战马. 其著作《希腊史》紧接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史》, 另一著作《长征记》记录了色诺芬带领希腊雇佣军自波斯腹地万里回国的壮举, 亚历山大大帝对 波斯帝国的远征无疑受到了色诺芬的启发. 色诺芬是柏拉图的竞争者, 两人写了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 两人 都有《会饮篇》, 色诺芬有《回忆苏格拉底》, 柏拉图有《苏格拉底的辩护》, 色诺芬有《居鲁士的教育》, 柏拉图有《理想国》. 有意思的是色诺芬除在《回忆录》第三卷中提到柏拉图外从未在其作品中提到柏拉 图.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 427 BC - 347 BC)是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学生, 他出身雅典贵族, 他体格健壮, 相貌堂堂(柏 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 因为身体强壮, 获得了柏拉图这个名字. 柏拉图就是"宽肩膀的"意思, 据说他擅长摔跤, 曾获得过赛会摔跤比赛的冠军.). 据说柏拉图年青的时候非常谦逊严整, 从未有人看到他 大声笑过. 他的父亲阿里斯通(Ariston), 血统可追溯至雅典的最后一代国王. 他的母亲是帕里克提俄涅(Perictione), 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代. 柏拉图的表舅克里提亚(Critias)是著名的三十僭主中的领导人物, 柏拉图的舅舅查米德斯(Charmides)也是三十僭主之一. 克里提亚和查米德斯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们的 名字也是柏拉图对话作品中两篇的篇名. 柏拉图还有两个兄弟格老孔(Glaucon)和阿得曼托斯 (Adeimantus), 这两个人都出现在《理想国》中作为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出现. 在色诺芬记载的苏格拉 底对话录中曾有苏格拉底以经验缺乏为由劝阻格老孔从政故事. 另据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中记 载格老孔是雅典公民, 有九篇对话以单卷本存世.

苏格拉底之死深深地刺激了柏拉图, 他对雅典的政制, 对真理和大众产生了很多想法. 一个优秀的公民—— 苏格拉底竟然被自己的城邦判了死刑! 柏拉图希望改革雅典的政治, 并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 他的理想是让 哲学家当王. 他接受好友狄翁的邀请, 多次去叙拉古, 希望把僭主的儿子小狄奥尼修斯培养成哲学王. 但柏 拉图的政治实践失败了, 还被叙拉古的僭主小狄奥尼修斯卖为奴隶. 柏拉图晚年回到雅典后专注于他的学园 (Academy), 希望能把他的思想和主张流传到后世, 即中国人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多(柏拉图在遇到苏格拉底之前曾写了很多戏剧, 后来碰到苏格拉底认为以前的文字没有 价值, 遂付之一炬), 大多数都是对话体, 对话的主角大多是苏格拉底, 一般认为柏拉图的前期对话中的苏格 拉底形象和学说较贴切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其特点都是颠覆性的, 苏格拉底对陈诉之见或智者们自信的说 法予以辩驳, 但苏格拉底自己一般不提供替代性的答案, 对话充满戏剧感,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而中后期对 话, 则仅仅是借苏格拉底之口去说柏拉图的学说了, 这说明柏拉图的思想已经成熟, 开始系统地阐发自己的 思想, 对话此时往往只是个形式. 柏拉图晚期作品, 甚至有向论文体演变的趋势, 比如《蒂迈欧篇》基本上 就是蒂迈欧一个人的独白, 《法律篇》中甚至没有出现苏格拉底这个人物, 晚期的柏拉图已经不再需要借助 苏格拉底的手进行写作了.

柏拉图的作品都是以手稿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手稿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拜占庭。最重要的两部抄 本,一部是九世纪的,现存于巴黎的国家图书馆,只有后半部 分,但另有十一世纪末的抄本,存于威尼斯 的圣马可图书馆保存有前部分的内容。另一抄本的日期是895年,保存于牛津。而在埃及进行的考古挖掘 中找到了一些 公元初三个世纪(希腊化时期)的残缺纸莎草纸抄本。(其中《费多篇》的一份抄本可追溯 至公元前三世纪)。

  • 柏拉图早期著 作: 申辩篇(The Apology), 克里同篇(Crito), 吕雪斯篇或论友谊(Lysis; or Friendship)...
  • 柏拉图中期著作: 斐多篇(Phaedo), 会饮篇(Symposium), 理想国(The Republic), 巴门尼德斯 篇(Parmenides)...
  • 柏拉图晚期著作: 蒂迈欧篇(Timaeus), 法律篇(Laws)...

柏拉图的学说, 自其问世之日起就一直是``显学'', 几乎所有柏拉图的著作都被流传下来, 就是明证. 从普罗 提诺到奥古斯丁, 到阿尔法拉比, 柏拉图从来就不缺乏追随者. 怀特海说:“欧洲哲学传统最确实的一般特征 是,它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构成。” 可见柏拉图地位之重要。柏拉图最得意的弟子是亚里士多德,但 亚里士多德很有反叛精神,他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相比,更重视具体的经验,但忽视数学(另一种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数学没柏拉图好).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分科式的, 每个学科 都有自己的原理, 并分科进行研究. 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他对广泛的学科, 从诗学到物理学, 从 植物学到伦理学等等都有著述. 柏拉图的学问则是综合式的, 一本《理想国》里面有伦理学, 政治学, 心理 学, 教育学, 知识论, 甚至还有最早的艺术理论; 一本《蒂迈欧篇》可以从宇宙起源, 物质和运动, 讲到人类 起源, 生理学, 病理学等等.

讲西方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最关键的阶段。阅读西方哲学,柏拉图和亚里 士 多德毫无疑问是逃不掉的。当然公认的入门书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夸张地说《理想国》为后世几乎所有 重要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原型。

@季燕江


  1.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 士葬礼上演说, 摘自: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

  2. 雅典人和斯巴达人精神的对比, 摘自: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

  3. 参考: 吴飞 译 疏《苏格拉底的申辩》, pp89, 注4. ↩

你可能感兴趣的:(雅典和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