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就是真的吗? --------哲学家康德眼里的世界

--------哲学家康德眼里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色彩缤纷,其实是眼睛接受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而映射成的不同颜色。物理的世界没有颜色,有的只是频率不同的电磁波。因此,颜色只是人的主观感受,不是物体的客观属性。遇到过高或过低频率的电磁波(红外线等等)眼睛处理不了,所以就看不见。既然物体只是在发射或反射不同的电磁波,既然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通过主观感受接受到的,那么,是不是人天生具有的一套认知系统将事物呈现出我们见到的样子,而对于事物真实的样子,我们其实一无所知?或者,是否真的存在平行宇宙,只是由于我们的认知系统处理不了其频率而对其视而不见呢?

近代西方第一大哲康德就将人的认知能力和认识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一般认为是我们的认识去符合对象,即主观符合客观。可是如果客观不是客观的呢?客观的也不过是我们的感观印象啊。所以,康德认为,是认识对象符合我们的先天认知系统,就像我们将电磁波处理成各种颜色一样,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只是“物自体”刺激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感觉印象,关于物自体是什么,是上帝?是灵魂?是其他任何无法想象的东西?对此我们无从知道。这就是所谓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哥白尼将以往的地球太阳的关系颠倒,认为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康德则将认识对象和认识能力颠倒,认为不是人的认识能力符合认识对象,而是认识对象符合认识能力。

康德认为,人有先天的直观能力,即时间和空间。时间比空间更加根本,因为空间也是在时间中,但时间可以不占据空间。时间表现为意识流,当我天马行空地想到外星人,太阳系时,其实都是在时间中流过的这样一些意识,并没有占据真正的空间,所以时间是内部感观的先天直观形式,空间是外部事物的先天直观形式。当我们在把握占据一定空间的外部事物时,同时在内部还要像放电影一样,把看到的东西形成一个意识流,经过时间而流过我们的内心。因此,内部和外部的事物归根到底是一种意识流,是意识的时间过程。[1]

如果一切都是意识,是感觉,那么科学知识也就成了主观的东西,怎么具有普遍必然性呢?对此,康德认为,时间是算术之所以可能的前提,空间是几何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我们做算术时,相当于把时间进行了一种均等的划分,因此,数学是由于主体中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空间而得以可能的。人除了有先验感性,还有先验逻辑,也就是知性,知性有十二范畴,范畴是无所不包的普遍性概念,就是有十二大具有普遍性的纯粹概念,如因果性等,它们像一张密密的网,构成了这个自然世界的骨架,它们使自然科学有了普遍必然性。知识作为一种判断,其背后都是由一个范畴在支撑。

可是,知性的范畴作为纯粹的形式概念,是怎么与感性直观获得的经验材料相结合的呢?康德的回答是因为想象力。人还有一种直观能力,即想象力,在意识流即时间的流逝中对时间做出先验规定,构成“图式”,图式既与范畴相似,即具有某种规定性,又由于与人的直观想象力相关,而具有感性的性质。至止,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时间,一切都是我们的想象力在作祟,但因为知性的范畴,我们的知识又有了普遍必然性。

那么,对于“物自体”我们是不是真的不能认识了呢?上帝的存在,灵魂不死,德福一致,靠我们的理性是不是永远无法得知真相了?答案是确实如此。由于人知性的限制,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物自体,它存在于彼岸的世界。但人的理性跳出知识本身到达最高点,对纯粹理性进行反思,自我批判。至此,康德通过对理论理性的批判,为其实践理性开辟了道路。理论理性处理的是认识能力,实践理性处理的是欲望能力,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意志。意志就是自己实现自己的对象的能力。[2]我们虽然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灵魂不死,善有善报,但我们在实践中可以证明啊,我们可以通过自由意志,自己给自己立法,通过自律去实现人的最终意志,也就是最高欲望。真正的自由是自律,是前后一致,一个前后一贯的人才有坚定的人格。自由意志不是你今天自由地去选择喝酒,明天头痛时就后悔,这样的人是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实现自己的生存意志的。正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我们选择了道德,成就了高尚。有了自由意志,我们才有了信仰。道德的根基就是自由意志,只要你相信德福一致,它就存在。

[1]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37页。

[2]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76页。

��^Y.�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看到的就是真的吗? --------哲学家康德眼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