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自己要创业,那么我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
成本,效益,规模,品牌还有市场竞争力?
在此之前,我参加过一次简单的创业培训课,对创业有个轮廓的了解,但倘若要深入其中,我也只能是盲人摸象。所以我以以为自助创业者的身份代入,通过好奇心不断去引导自己阅读。
不同商业模式有着不同的边际成本,那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每个不同的商业模式需要根据自己的不同的成本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以不同效益的发展来收回边际成本和获得收益。如果不是学习美国这些知名企业的经营和营销模式,我真的不会明白商业发展也会如此多姿多彩。
一个产品的所能获取的效益=最终价格-产片自身成本-边际成本
微软为何可以短期内获得更多的效益?因为微软做出一款应用,假设需要100个编程人员一夜的奋斗,输出成本近乎为0,但应用投放到市场之上就可以不断吸引顾客,不断获得利益,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使其利润较高同时也较受市场欢迎。
那星巴克又是怎么崛起的呢?
星巴克的崛起其实源于规模、品牌效应和全球化的环境这三点。
一、通过规模化降低销售成本。
二、对于创建品牌,它的店面开在城市的黄金地段。还通过上市来增加曝光率,上市后股票的上涨又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上市,为了融资,也是为了广告)
三、全球化的大环境助力星巴克的品牌建立,推动自身企业和品牌的发展。
那这些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帮助呢?自我看来,作为一个创业的新手,完全可以学习这些知名公司的起步发展,学习他们的经营模式,来创新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和供给方式。通过“模仿”和创新便是最好学习方式。
很多人不理解股票有什么作用?有那么多的人炒股,这种方式看起来是一种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投机方式。通过对差价的把控来获得自己的投资收益。但如果以公司的角度来思考,便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书中提到一种“成长型公司”——这种公司前期的资金很少,运转迟缓,但公司的发展方向有着更加开阔的未来,前景明朗。通过上市投放股票的方式,可以通过股民购买股票来获得一定的资金,股民正是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才会去选择购买公司的股票。这其实也是一种提前预知公司未来资产的一种形式。
换一种思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前消费”。很多人认为提前消费是一种入不敷出的不理性消费。当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保证现有资金链的稳定是保证一个公司正常运行的基本,所以可以通过利用未来公司的收入来保障当前生产线的运营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个人而言,只要保持合理的额度,并在未来及时填补漏洞,这也是可以的。
最后分享陈志武先生两个女儿对于两件事的不同态度:一是累进递增税率制度,二是同性恋。
陈迪:累进递增税率制度是说个人收入越高,每赚一块钱要就给政府的比例就越高。我认为,累进递增税率制度是政府在滥用职权剥夺强者的财富补贴弱者,反而使鼓励失败。
其实单一税率,交付的税制比例一样,收入高的人自然交税也要多一些,这样本身就公平合理了。更何况不能说因为钱多就多交,这些钱都是我赚的,我们获得的政府服务是一样的,并没有从多交的税负中获得对应的回报。
对于同性恋,我认为不能让他们婚姻合法化,因为这等于是在鼓励这种行为,异性才能保证人类的繁衍生息,而同性恋是反自然的。(陈迪认为同性恋不是天生的,而是混淆性概念的问题。)
陈晓:对于累进递增税率制度,她觉得,同样数量的钱,对于穷人和富人的价值感觉是不一样的,同样比例的税负对他们造成的主管痛苦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政府征税是为了支持政府开支和保障社会福利,通过富人的多征税补贴给穷人也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通过征税建立社会最低福利保障,能够增加社会安全感,也能鼓励大家大胆创业,因为即使失败也不会穷困潦倒。设想如果有太多人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富人的安稳日子能得以持续吗。
(对于同性恋陈晓虽然不支持,但她尊重个人的选择。)
开门见山,今天我谈了谈自己对《24堂财富课》这本书上的一部分内容,此上的内容是对我个人是我第一次学习到的,又一次丰富了自己对金融这个领域有了新的认识。此外,尤其是两个女儿对征税和同性恋问题的看法确实给我上了一堂课。
金融对于一个理科生的世界似乎很遥远,而且对于一个码农更是不相干的一个“新名词”。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在我自己的身上有了新的交际。
在我看来,金融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不确定,永远值得每个喜爱它的人去追寻。我喜欢金融,就在于它本身的神秘性,永远披着一层薄纱,越是接近,就越难看到它本身的样子。神秘且梦幻,让人懵懂有点不知所措。
很多人觉得金融是一件很枯燥的东西,没有足够的耐心投入在其中。他们会觉得金融只是国家层面上的事情,与自己无多大相关。自己只要把握好自己兜里的金钱就好了。其实,简单而言,金钱只是金融的一个体现,是金融的一个缩影。
穷人一般会选择节流——选择存储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收入,而富人则是选择开源——选择投资和消费去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益。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我推荐你去读《富爸爸穷爸爸》;如果你想对财富的创造和不同形式下财富的发展以及如何去正确地同下一代交流,启发他们去认识这个世界,我非常建议你去读这本书《24堂财富课》。
简单介绍一下《24堂财富课》的作者陈志武先生。
陈志武,生于1962年7月。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金融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早年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后专注于经济史与中国经济研究。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的华裔美国人。
主要研究方向:市场监管、资本市场、证券投资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与组织战略、股票定价等问题。本人是金融经济学、财务学理论、证券定价、新兴资本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方面的专家。
《24堂财富课》其实是父女二人的简单的对话,简简单单地聊天,非常直白的日常交流,却道出了当下不同公司发展的各个优势所在。在两个人的对话中,你可以看到父亲的循循善诱和博学多识,看到小女儿的好奇活泼和灵活应变,在小小脑瓜里,总有着我们这些大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为何我会为大家推荐这本书呢?
原因有三点:
其一、学会如何同孩子更好地相处、交流。在书中字里行间你可以感受到父女之间聊天的那种欢乐,用一种孩子喜欢的方式让她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在想象之中为世界赋予更多的想象。
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女人坐在父亲的怀里,好奇地问着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父亲则在一旁充满爱意地去教导着女儿,即便是很难懂的金融,小家伙总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看法。
其二、一针见血的剖析更适合新手阅读。文中父亲对微软、星巴克、沃尔玛、戴尔等公司的发展情况和独特优势有着独到且深入的剖析,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都可以听懂,更何况是我们自己呢?
我们总是喜欢用不喜欢、不感冒去假装自己不喜欢一些东西,其实当我们真正接触之后,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陌生,所以选择去熟悉,而不是选择去逃避。对于刚刚了解金融和市场模式的菜鸟来说,这本书是入门学习的第一本书。
其三、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把握和怎样教导孩子去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如何教好自己的孩子,相信是很多家长没有考虑到的事情。教导孩子去如何变成“自己眼中的自己”,而不是变成一个“老师眼中的自己”、“父母眼中的自己”、“朋友眼中的自己”。在每一个事物背后,父亲总是用最中肯的意见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并教给她如何更好的认识世界。
陈志武先生的出生和那个时代千万大学生一样,出身贫寒的农村,因为教育让自己从湖南的农村一步步的走向了美国耶鲁。一方面是中式的苦读教育,一方面是美国耶鲁的金融经济博士教育,让他对教育有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如何对子女进行正确的财富教育有很深的领悟。
所以,无论是作为学习还是教育,这本都有着它独特的意义。
其实没有必要给自己加那么多的“标准”、“框架”,没有规定什么样的人必须要有怎么样的选择。如果自己喜欢,那就去追求,不要因为环境而去禁锢自己的思想。
万物虽小,但终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