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写的检讨书

亲爱的儿子:

根据这些天的所见所闻,发现自己在两岁九个月的儿子身上犯了不少错误,于是不由得想给儿子写下这份检讨书,在说抱歉的同时也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

见闻一:写检讨书的冲动是看了第一期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萌生的。第一期的第一个朗读者是郑渊洁,童年时追了很多期的《童话大王》的创始人。后来,又听说他因为对现代应试教育的不满,在家自己教儿子,不由得赞叹他对儿子的用心。然而,在这期节目中他并没有讲他与子之间的故事,而是回忆的是他与父亲之间的事情——成为他后来人生故事的缘起。父亲曾经对儿时的他的教育也颇为用心。每次他犯错误的时候,父亲不会打骂他,而是让他写检讨书,并且要求每次写的内容要与上一次的内容不同,这样的做法在惩罚孩子的过程中无形中还培养了郑渊洁的写作能力,支撑他最后走上了创作之路。在他最初写童话故事的时候,因为是尝试,也不知道自己能写多久,就规定写到把一支笔的墨水用完为止,写了几天,却发现那支笔一直有墨,后来发现父亲每天晚上在他睡觉的时候悄悄地给钢笔灌上墨水,希望他明天继续把故事写下去。感动之余,郑渊洁也发现了自己写童话故事的创作才能,并且发誓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自己也要把童话故事写下去。访谈期间,郑渊洁还告诉主持人除了这件事,父亲还做了一件事影响他的一生。那就是在他被学校因为调皮捣蛋视为问题学生而要劝退他时,父亲在领他回家的路上,没有责怪他,而是亲切地说:“没关系,我在家教你。”这样一句简单的话给了儿子莫大的力量和理解,不至于在迷茫和彷徨的时候误入歧途。

见闻二:今天开始读网友力荐的一本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前言开始,我被作者身体力行的育儿理念所吸引,摘录了里面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比如:

「现在的教育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充满痕迹深重的干涉,儿童所体会的多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

「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博士不知道,2岁的孩子还没建立起人际交往的互动概念。对这么小的孩子谈礼貌,宛如对牛弹琴,他不仅听不懂,还会被吓着。最重要的是,他这时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一张小纸片、半截烟头就可以让他沉迷。儿童的智力发育、注意力培养、兴趣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这看似无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对未来真正的学习研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无端地经常性地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此外,“礼貌教育”频频引发的家长和孩子的冲突,还会导致孩子在认知上不知所措,打乱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秩序,使他情绪烦躁,并且对环境产生敌意,影响品行发展。」

在教育孩子如何理性对待困难的时候,有如下的心得: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 的问题, 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这些所见所闻深深触动到我。初为人母,想对不满三岁的儿子在此郑重地说声:“儿子,对不起!”虽然生下了他,但在他人生最初的教育上我却犯下了不少错误,伤害到他的幼小心灵。

第一,儿子在看了很多与怪兽打斗的动画片以后一生气就随意打或咬家里人时,我有两次打了儿子的屁股,让他大哭,表面上在惩罚他,树立家长的威信,实际上是自己懦弱不自信的表现。

第二,平时与儿子玩耍的时候,总是在他犯错的时候做鬼脸,逗笑他,以至于他故意犯错,然后在我的强化下哈哈大笑。虽然我没有追弄儿子,但在逗他乐的方式却不断鼓励他犯错,现在想来,真是肤浅的举动。

第三,在他磕碰受伤的时候,对他的关心就是去帮他找出所谓的“肇事者”,然后煞有介事地帮他“报仇”,去打那些经常撞疼他的桌椅板凳。这种宠爱的方式背后在扼杀他人性中最宝贵的同理心。

第四,总是在生活中对他做的事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仍然以管教为主,以强制力深重地干涉他的身心发育,值得深思。

以上的错误令我羞愧万分,希望“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儿子写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