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ZB1316124 靳皎交

       这是一部由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写的长篇小说,我必须得承认,在踏上这部小说的心灵旅途之前,我已经深深地被它书皮上这句摘抄于原文的话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给了我许多思考的空间。

       从这段话中,就可以了解到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对“轻”和“重”的基本态度,这也是对书中那句“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的发问的回答。于我而言,在读这本书之前,好像从没认真地去思考过有关于“轻”或者“重”的问题,也许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的“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也许是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与灵魂获救相比,肉体的获救实在无足轻重”,大概连我自己都说不明白……

        整部小说的发展,是围绕托马斯和特蕾莎,以及萨比娜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展开的,其中后来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男人:弗兰茨。(我个人认为,这个男人的出现,无非是再次证明了“媚俗”的存在)看似一连串性与爱的描写,不仅从本质上揭露了两性关系,而且,其文字背后还蕴含着更为深厚的哲理内涵。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就以对“永恒轮回”问题的讨论作为切入点,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把我们带入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之中:轻与重、灵与肉。对这两组既抽象又现实存在的反复思考,就像两条相互缠绕的藤条,不断地向更深处延伸着。

       轻与重,这组相对的概念,如幽灵一般,在书中的每个角落闪现:在爱情里、在理想中、在背叛里、在媚俗中,甚至于在生存之际,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相互联系着、相互纠缠着,却永远无法逃离。走出书中的世界,回到我们生活的现实,不也正是如此吗?看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都挣扎在各自所认知下的、由轻与重所编织的生命之网之中吗?

       就像小说中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或者说他们的人生,也许就是由特蕾莎对托马斯那不能放下的沉重的爱和托马斯对失去特蕾莎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交错编织的生命之网。当托马斯把特蕾莎比作树脂篮子里顺河而下送到他身边的孩子时,便再也挣脱不开这样的情感羁绊。他们都是那种“必须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的人,他们必须通过爱来找到生命的重量;相反的,一旦没有了爱,那么来自内心深处的空荡感便如龙卷风般席卷而来,这就是面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必然所遭遇的下场!这样的结局,难不成要怪一开始的六次偶然吗?不!避开了这一个特蕾莎或者托马斯,必然会有下一个特蕾莎或者托马斯来取代,因为,必然的产生往往是由一个又一个偶然组成的。

       在书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之中,萨比娜是唯一一个有个性的存在,和特蕾莎的那种患得患失的爱情比起来,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她表现的更为主动,就好像所有的主动权都牢牢地攥在她的手中一样,在别人都在不断地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时,她却一次又一次通过选择背叛来承受生命的负重感,背叛在萨比娜的眼中无疑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这个永远都在追求未知、不断抛弃过去和现在的人,最终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场虚空罢了……“一切背叛的终极”不正是她在追求一个个破坏的快感之后所发出的唏嘘之声吗?上帝还是眷恋着她的,因为她最后还是走到了终点,比起那些还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生命之轻,抑或生命之重的人来说,萨比娜是一个幸运儿。唉……写到这里,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因为清楚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终究不能成为像萨比娜那样能够寻到终点的人,徒有“临渊羡鱼”之感罢了。

        在小说的第六部“伟大的进军”中,先通过作者举斯大林儿子雅科夫因粪便而自戕的真实故事,引出对“媚俗”一词的看法。可能是自己之前从未听过这样的轶事,当时只觉得好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也是愚不可及了。你能说你不排便吗?对于一个必然是肯定的回答,那就请我们都去正视它,而不要回避它!“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这只不过是典型的掩耳盗铃罢了,更甚者,成为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在前文中我提到过,觉得弗兰茨这个人就是验证“媚俗”的有力证明,当萨比娜离他而去后,时时觉得自己被她的双眼所凝视,所以弗兰茨一直活在萨比娜的目光之下,他早已失去自我,他的价值认同早已在萨比娜那里扭曲,声援柬埔寨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死无形之中也是对“媚俗”最强有力的反抗!

       这本小说我前后读过两遍,在这两次的阅读中,最让我揪心的都莫过于小说最后章节的“卡列宁的微笑”了。没错,卡列宁是一只狗,看了这一篇章,有时候我会思索狗为什么这么短命的真正原因,我想那必定是因为它们体恤人类,因为如果只认识一只狗十年或十二年,失去它就让我们痛苦,那么假如狗的寿命再加一倍,怎么得了!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特蕾莎因托马斯在身体上对她不忠而暗自神伤的时候,此时的卡列宁无疑是她唯一的依靠。当她对托马斯彻底失望带着卡列宁回到布拉格的时候,最能体现这一点:卡列宁比托马斯靠谱!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在小说的尾声,特蕾莎对卡列宁的爱远远超过了对托马斯的爱。

       当然,小说的最后,是将托马斯和特蕾莎死化了。我无法解释作者以这样结束的方式,毕竟: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只得再次引用书中原句作为我文章的收尾:“《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奄奄一息的小狗卡列宁,这种对被遗弃的是世界的怜悯,在大写的牧歌的极点,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终闪现出也已被死亡所裹挟的卡列宁温柔而平静的微笑。”

       (附注:虽然这篇观后感不在三十篇经典篇目之列,但它也是人文学院学生一百篇必读书目之一,由于最近一直在读这篇小说,也许在理解和感悟方面比较容易下笔,有违参评之处还望老师海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ZB1316124 靳皎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