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了北京的彩照,一大圈光晕划过大半个天空,晚霞陪衬其中,散发着淡淡地黄色金光,漂亮极了。
有调皮的小伙伴不甘人后,也秀出了自家的晚霞照,但不同的是,照片中的彩虹换成水笔画,那感觉就像是PPT演示时,用鼠标画出的线条,明显是用电脑后期补画上去的。尽管略显粗糙,但立刻引发朋友圈的“吐槽”,着实让大伙乐了一把。
给枯燥的生活加点“佐料”是个不错的选择。规律的生活让人感到舒适,可时间一久,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于是,有人开始感叹人生,没有隔壁老王的洒脱,没有充足的时间,没有充沛的精力做些有趣的事情。好心酸的感觉。
前段时间老同学聚会,大家组织唱歌,要约同学小瑞,得到的答复是周末要修改项目,还得看书学习,来不了。后来了解,小瑞的那个项目也不是特别着急,书也不是非得在那时看,只是小瑞习惯了紧张的状态,按他的话说,这样才不会觉得自己在堕落。
读书时代,小瑞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人,经常跑图书馆学习,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为了不落于人后,几乎把时间全部投入学习和实践。
按理说小瑞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事实是,小瑞并没有取得预料中的成果,平常过得并不开心。太过紧张的状态,反倒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毕业时也只找了一份对他来说比较普通的工作。
毕业后,小瑞依然那么“勤奋”,但还是打心底有些焦虑,平常感叹生活无聊毫无乐趣,可每次约他出来活动活动,除非实在推脱不了,否则他还是能躲则躲。一边是惆怅,一边又是放不开手脚。
有没有这么几个时候,当我们感叹无聊郁闷时,恰好有机会放松娱乐,却发现自己无法全情投入,不是看表就是看手机,心不在焉的样子。
当我们习惯了工作的节奏之后,却发现自己变得不会“玩”了。难怪朋友们感叹,以前唱歌唱到天亮,现在11点就打哈欠准备睡觉了。
角色的改变,责任压力的变化会对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职场人士固然无法像学生时代一样自由自在地享受时光,但并不代表不能享受乐趣。
为何会出现不会“玩”的情况?可能是没有业余爱好,可能是没有时间,可能是没有人陪,可能是要看书,要学习,要带娃。总之,随时可找到一大堆理由。
当然,大部分人还没有任性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地步,要考虑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主观意识上的偏差。具体点说,就是分不清愉悦和有趣的区别。
有一次参加培训,大概两周时间,由于在外地出差,口味上有些不适应,于是只能找宇宙第一快餐KFC。想着以前吃KFC感觉不错,尤其是大块鸡米花,烤肉汉堡加薯条,咬在嘴里别提多舒坦。
一天,两天,第三天开始有些厌倦,第四天开始烦躁,第五天彻底不想再看到那个老爷爷的头像了。
大闸蟹好吃,但天天吃谁也受不了;山车有好玩,但每天坐就不那么有趣了;KTV唱歌有趣,但天天唱也会觉得无聊。
这个时候,你会想到回归习惯的生活方式,于是吃多了KFC的我,会想到赶紧回家吃点咸菜稀饭,家常菜的味道让你感到温馨和舒适,由衷地感叹还是家里的菜最香,这就是愉悦的感觉。而偶尔吃上一顿KFC,玩上一回过山车,吼上两嗓子歌曲,则会让人感到有趣。
愉悦与确定性相关,而有趣与不确定相关。愉悦可以让你回归平静,回归习惯的方式,而有趣会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兼顾了愉悦和有趣的因素,没有谁真心愿意接受一辈子平淡如水,也没有谁能够承受天天变动折腾的生活。
每个人身上都兼具了愉悦与有趣两个因素,只是两者的比例不一样而已,但大部分人在愉悦与有趣之间波动,总体处于平衡状态。
人们喜欢从事具有掌控感的事情,掌控感越强就越能产生成就感,但这种成就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退,逐渐感到失落,这时,就需要做点有趣的事情。
前段时间我选择随机穿行在城市的街道,和一群陌生人做在街角聆听街头乐队的演奏,只身一人到陌生城市参加培训,坐在到处都有人啃着汉堡薯条的麦当劳写文章(此法慎用,除非你能抵挡住美食的诱惑),吃一顿变态辣火锅,这就是有趣。
最近麦当劳出了款绿色汉堡,颜色和造型相当不错,如果你没吃过,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跃跃欲试呢。
持续的小确幸所带来的幸福感,比一次性中大奖的幸福感来得更多也更持久。
缓解枯燥的调味料还得自己加,没那么难,试试看,它们就在你身边,也许换个角度,转身就可以找到。
1.区分愉悦与有趣
2.愉悦与确定性相关,有趣与不确定相关
3.发现或创造有趣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