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听梵音

相比于黄山的美、华山的险,九华山在险峻与秀美之间,更多了一些禅的味道。

      作为佛教名山,安徽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齐名,分别是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普贤菩萨的道场。

      我对佛教的认识,大多来自于“西游记”的故事。直到读了仓央嘉错的诗,才逐渐体会到佛也有人性的一面,人与佛之间,本就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相对于拉萨的遥远,到九华山看一看佛殿的庄严,听一听梵音的空灵,却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

      九华山佛教的兴起,始自南北朝,历经唐、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据史料记载,公元401年(东晋)天竺僧杯渡在九华创建茅庵,佛教开始传入九华山。公元503年(南朝),有僧人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朝开元年间,有僧人檀号来此修行。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 到清朝末年,九华山寺庙一度增至一百五十余座,僧众多达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公元713~755年 (唐开元、天宝年间),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遍访名山,卓锡九华,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苦修数十载,感动众多善男信女。当地乡绅诸葛节等捐资,为金乔觉建寺。金乔觉圆寂时,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

      宁国与九华山有着不解的渊源。

      奚氏定光古佛为临济宗杨歧派第五世高僧宗杲化身,生于安徽宁国。

      宗杲生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卒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俗名奚昙晦,字妙喜。《大慧年谱》记其母梦“神人卫一僧,黑颊而隆鼻,造于卧室”,乃怀胎;及其出生则现“白光透室”的圣贤景象。

      昙晦12岁出家,17岁落发,至景德寺(浙江灵隐寺)受戒,初参曹洞宗诸名僧。宣和六年(1137年)于杭州参拜圆悟法师,顿然悟道。靖康元年(1126年)朝廷赐紫衣及“佛日”之号。绍兴七年(1137年)任径山寺(浙江余姚县境内)住持,学徒达700人。绍兴十一年(1141年)因对秦桧表示不满而被夺衣牒充军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后迁梅州(今广东梅州市)。传说宗杲抵衡州前夕,太守及市民都梦见定光佛进城,“从之者万余人,当时匐然以为定光佛降世矣。”绍光二十六年遇赦,恢复僧服,住杭州灵隐寺。教宗赐其为“大慧禅师”,并御 “妙喜庵”三字赐之。

      宗杲曾多次游历九华山,进行佛学交流,留下诗作若干。其中“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流传至今。诗曰: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钏一杵万山鸣;五钗松拥仙坛尽,九朵莲开佛国城。南戒俯窥江影白,东岩坐待夕阳明。名山笑我生天晚,一首唐诗早擅名。

      宗杲圆寂后,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铸铁佛坐像供奉。

      “江上亭亭九朵莲,游山不及看山妍;谪仙岂少惊人句,一字名成抵万篇”。七绝《游九华》,是周赟流传较广的代表作之一。

  周赟,字蓉裳,別号山门,宁国胡乐小桃源人,为小桃源周氏十七世孙。清同治三年(1864)举人,曾任青阳、宿松县教谕、训导,徽州府教授等职。他一生致力于汉语音韵学研究,著作有《蓉裳文稿》。在青阳15年任职期间,主持纂修《青阳县志》和《九华山志》。

      周赟编纂的《九华山志》,是以往版本中资料最为丰富、內容较为完备的一种。尤其是“出入烟霞,直与九华为半臂者十五年,近复穷天柱山仙踪,与姑泉之轶事,且并其奇外之奇而搜括之”,数次考察九华山,绘成《九华山水全图》,将九华名胜概括为“十景”,文图并茂,创作“十锦体诗”诵之。周赟还数次上山寻找康熙、乾隆二帝的敕封墨宝,使之重见天日,成为九华山镇山宝物之一。作品有《望江亭》、《咏上禅堂》、《青阳怀古》、《东崖夜坐怀古二首》、《晓发荷叶洲抵青阳校官任》、《青阳感怀》等篇都言及九华之胜。每首诗都是那么真切,写出了九华山绝美的意境。

      另外,吴潜、屠羲英、了然、周文郁等宁国历史上的名人,都在九华山留下了千古佳作。

      “九华烟云墨,四海兰竹诗”。九华山地处偏远,藏于高山峻岭之中,少有污染,故保有原始、古朴、纯净、清新的天然丽质。境内峰岭突兀,怪石嶙峋,松如蟠龙,山花烂漫,烟云蓬勃,无不争奇斗异,气象万千。

      九华山自古灵仙往复、僧家驻足、文人播咏,使这里的峰石都涂上了宗教文化的色彩。整个景区就是一座天然巨佛的殿堂、怪石的海洋、山花的世界、探奇的乐园。

      昔日山高路险,现在已建成天台至花台、花台至老虎洞的石级道,开通了九华山旅游环线,沿途经罗汉墩、莲台峰、天门峰、大小花台、文殊洞等处,花台索道也已经运行。自然景观与寺庙景点相互映衬,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升”。站在花台的顶端,看着远方的群山,仿佛听见隐隐约约的钟声,阵阵思绪涌上心头。借同乡前辈周赟雅韵,和七绝一首,《游九华》:欲上巅崖拜法莲,循阶骋目万山妍;同乡远祖遗风问,梵字云心续永篇。

九华听梵音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华听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