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家长一定要知道的心理抚养

日前,看了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非常震撼!第一次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思考家庭教育。

我们对孩子的抚养是粗线条的,虽然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担忧孩子的未来,甚至整体陷入育儿焦虑中难以自拔,但是我们的抚养并没有精致起来,因为我们做家长的,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

李玫瑾教授说,做犯罪心理分析,最痛苦的是分析完问题的根源了,可是人家的孩子都没了,我还能跟家长说什么?

也有很多人慕名找到李教授,说孩子出现问题了,需要帮助,可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或者说敏感期、关键期)已经过去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所以李玫瑾教授开始推行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


孩子一定要父母亲自带

孩子一定要父母亲自带!!

孩子一定要父母亲自带!!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做幼儿教育这么多年,每当发现孩子的行为异常,我们都会先问一个问题:这孩子小时候谁带的?结果十之八九都是隔代抚养或者保姆带的。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的理论也提到,一些人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他在爱的能力、价值感、安全感等方面会出问题,而他一生都要去寻寻觅觅,寻觅找到除了爸爸妈妈以外的另外的重要他人,来满足缺失的心理营养。

一生都在寻寻觅觅……

李玫瑾教授讲到很多大案,对作案人分析下来结果都指向成长时期。

当年北京大兴六口灭门案,李磊凶残的杀害全家,包括儿子,落网后还说“他们……”。李玫瑾教授调查发现,他从小被爷爷奶奶抚养到九岁。

造成33人死亡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李玫瑾教授分析源于凶手八岁全家移民,完全陌生的环境让他选择性缄默。

……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过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陪伴、亲自抚养比挣钱有价值

一些家长在孩子出现严重问题,请李玫瑾教授帮助教育孩子,她都会说:孩子不用来,家长来就行了。

李玫瑾教授告诉我们,青春期,家长与孩子冲突了,需要调整的是父母。

现在很多家长会通过各种渠道咨询孩子教育的问题,家长的期望是专家给一剂“灵丹妙药”——教育方法,用这个方法孩子瞬间秒变听话。而当了解到孩子的问题来源于家长,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做出很大的改变之后,家长的反应大多是转身走掉,继续回到他们的舒适区去“享受”那个痛苦。

做了多年家庭心理教育的沈家宏老师也说到,很多父母求助意愿高,可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就不来了。

所以,家庭教育的信息铺天盖地,课程理念不胜枚举,可是,家长除了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以缓解焦虑之外,还不能静下心来做教育,更没有从心理抚养的角度思考过。

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成年人造就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李玫瑾教授谈到一个青少年跳楼的案件,痛心于孩子用生命的代价也没有换来家长的觉醒。这种不自知,这种执着地不肯改变是非常可怕的。据说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死因。老师说两句,跳楼;家长不给买手机,跳楼;高考完成绩可能还不错,也跳下去了……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李玫瑾教授说问题在于家长没有自我反思的意识。

所以,该问问:我们的家长怎么了?我们的家庭怎么了?孩子就真的感觉这个世界毫无希望,置父母于不顾,坚决的要离开?他们的内心经历了什么样的绝望啊???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李玫瑾老师告诉你“变态”、“孤狼”怎么养。那就是喂饱了不管,让他眼前无人,耳边无声,无亲情无同伴。

我们有爱,我们都在用爱滋养孩子的童年。可是怎么养呢?不要等到性格形成再来管。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6岁之前。

性格教育比能力更重要,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更重要。

名牌大学,投毒杀人

政法大学,前排砍死老师

生命科学,锤杀四人

他们能力强不强?智力高不高?可他们没有人性!他们的性格呢?

决定一个人成功更重要的是性格。

性格培养怎么做?

三岁前给足心理营养,关注情感教育,无条件的爱。

三岁上下对孩子说不行,不打、不骂、不讲道理、不走开。

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有话好好说。

克制冲动,让孩子学会等待,延迟满足。

抵制诱惑,做游戏让孩子自我权衡、自我选择,学会慎独。

学会分享,培养感恩心态。

4岁开始练就坚强的意志,加强锻炼,强化体质,苦着养。

(详见李玫瑾教授讲座视频)


以上的方法12岁之前性格养成都可以借鉴。当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方法只是一个指向性的建议。对孩子,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感受、思考,站在生命的角度去尊重他的差异性、独特性。有了理念,开始实践就是了,父母给孩子的,一定是当下能给他的最好的。

教育,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成人尚且都可以矫治,何况是我们的孩子呢。

爱他,就开始行动吧!

用你的爱去滋养他的生命。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她经常作客于央视今日说法等媒体,解析犯罪心理问题。她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

她提出“心理抚养”的概念,包括情感、性格观念,家教决定人一生的品格。甚至决定一个民族的素养。

她呼吁:母亲要亲自抚养,6岁前对孩子说“不行!”青春期要以尊重教育为主。

她为家庭中的心理抚养提出许多建议。

(68)家长一定要知道的心理抚养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68)家长一定要知道的心理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