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天地┃这世上竟有这样的美食——薄如纸的干豆腐

      豆腐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发明很早。据说汉淮南王刘安,为求长寿,用大豆磨制豆腐,以备食用,滋补身体。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豆制品花样不断翻新,而干豆腐,尤其是葫芦岛市南票区虹螺岘镇的干豆腐在国内堪称一绝。据当地上年纪的人讲:虹螺岘干豆腐从清朝嘉庆年间的1804年开始生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美食天地┃这世上竟有这样的美食——薄如纸的干豆腐_第1张图片

“干豆腐,薄如纸。放书上,可观字。辽宁省,一绝品。味道鲜,献盛世。”这是当地群众对虹螺岘干豆腐的最好评价。其发源地在该镇的靠山屯村。这个位于虹螺山脚下的小山村,就是虹螺岘干豆腐的摇篮。

美食天地┃这世上竟有这样的美食——薄如纸的干豆腐_第2张图片

由于年代久远,靠山村第一个做干豆腐成名的是谁,以难以查询。现在村中年纪较高、技艺出众的,要算是蒋宝庆了。他的产品代表了虹螺岘干豆腐的最高水平。蒋宝庆20岁就开始继承父业做干豆腐。蒋宝庆说,从他爷爷那辈起,蒋家就开始做干豆腐,靠人工推磨磨豆腐,每天只能磨10公斤大豆,做成9公斤左右的干豆腐,还得起大早,特别辛苦。

美食天地┃这世上竟有这样的美食——薄如纸的干豆腐_第3张图片

到了蒋宝庆这辈做干豆腐,生活条件好了,他买了头小毛驴,上套磨豆腐,代替了人工拉磨。又买了吹风机代替了拉风匣。有人编顺口溜说:“豆腐磨,呼呼转,小毛驴,跑的欢,电机吹风灶火旺,锅熬豆腐味道鲜。”为不断提高工效,蒋宝庆又购置了磨豆机,与妻子一起,每天磨60公斤大豆,做50多公斤的干豆腐,年获利2万多元,成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

在蒋家的带动下,靠山屯村现在有50多户农民做干豆腐,成为专业村。豆腐匠运用传统的技艺,加上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生产。做豆腐前先用大缸把大豆浸泡好,倒入磨里粉碎,然手下锅熬熟,过包清渣,在卤水的作用下豆浆形成豆腐脑,最后压成干豆腐。生产过程是半手工、半机械化。每户日产量在50-80公斤之间。以蒋宝庆为首的干豆腐生产者,每天骑车到市场去卖。虹螺岘干豆腐最突出的特点是,干、薄、细、香、净。“干”是指压豆腐时压得实,挤掉水分,相当干爽;“薄”是指压干豆腐时铺一层包,泼一层豆腐脑,特别均匀,压成的干豆腐精薄如纸,一公斤可称36张;“细”是指滤得细,不含豆腐渣,豆质细腻,所以又有香和净之说。

美食天地┃这世上竟有这样的美食——薄如纸的干豆腐_第4张图片

20年前《锦州日报》上发表文章《虹螺岘一绝》这样评价虹螺岘干豆腐:“干豆腐圈大葱最有名,尖椒炒干豆腐最有味,干豆腐炖猪肉最解馋,干豆腐拌凉菜特适口。谁要是头一次品尝这四道菜,保准吃个撑肚皮、松裤带、脑门冒汗不可。”

正因为干豆腐老少皆宜,食用方便又好吃,所以备受人们青睐。家里来了客人,餐桌上摆一盘干豆腐,颇具风味。本地人喜欢吃,外地人喜欢吃,外国人也不例外。曾有美国客商来葫芦岛办事,回国前什么东西也没买,专门托人买一大包虹螺岘干豆腐背回家品尝。

在靠山屯村带动下,现在虹螺岘镇的16个村,村村都有做干豆腐的农户。据统计,全镇共有干豆腐坊246个,日产量在6吨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美食天地┃这世上竟有这样的美食——薄如纸的干豆腐_第5张图片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虹螺岘干豆腐这一辽西特产已经走上产业化经营轨道。实现这一飞跃的是市人大代表张瑞栋。他历尽艰辛,反复试验,精心研究,终于摸索出一套较为科学的加工工艺,2000年创建辽西第一家大型豆制品公司,并将产品注册了“虹豆香”品牌。如今的干豆腐生产技术先进,并于传统技术相结合,保持“干、薄、细”的特色和传统风味。随着“虹豆香”豆制品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干豆腐日产量已达5000公斤左右。2001年,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组专题报道了虹螺岘靠山屯干豆腐传统工艺。在2004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博览会上,虹螺岘干豆腐一举夺得金奖。从此,“虹豆香”干豆腐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到不少国家和地区。2013年还打入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食天地┃这世上竟有这样的美食——薄如纸的干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