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的梦想家

网购了一个蓝牙音箱。不过七八公分的小物件,胡桃木包裹的迷你机身,连上手机,听听在线音乐和调频广播,如厕冲凉逍遥自在。谁曾想被女儿入了眼,几句好话,便把“小王子”捯饬去寄宿学校了。

空中的梦想家_第1张图片
“小王子”蓝牙音箱

年轻孩子,对新鲜玩意儿总觉新奇,我也是这般走来。七四年生人,物质匮乏、政治烙印尚未褪去的年代。母亲在银行工作,早晨五点多去早市开门,晚上政治学习洗脑,回来还要合计一家子的吃喝拉撒,没有闲暇和心情陪我们玩。电视电影是稀罕物,看部《姿三四郎》得跑到县委大院。大年三十的春晚更了不得,百十号人围在会议室抢位置。记事起,家家户户像样的家当里,除了缝纫机自行车,就是收音机了。话匣子成了孩子们的大玩具,我也一样守着台红灯牌收音机。

从中央台的《星星火炬》到上海台的《百灵鸟》、《小喇叭》,从孙敬修老爷爷的童话故事到袁阔成的烟嗓评书,串起整个童年时光。盛夏的夜晚酷热难当,家里呆不住,集结一帮娃在院里消暑。一张竹榻,几把蒲扇,谁把话匣子也带来了,《纳凉晚会》播得正欢。江浙沪地区,独角戏滑稽戏是晚会的绝对主角,老戏骨姚慕双周柏春、新谐星王汝刚毛猛达轮番上场,再听那黄永生手持三巧板,来段上海说唱《金陵塔》,嘻笑怒骂蛙叫蝉鸣,好不闹猛!

打小喜欢音乐。现在想来,这一爱好也许是在每天的午饭时间,不知不觉培养起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十一点半,有档节目叫《外国音乐》,主要介绍西方严肃音乐、器乐、经典电影音乐等。几年听下来,对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创作背景、发展历程、音乐家作品风格,悉数有了一定了解。也就在那个时期,广播作为媒介,不断推送由古典音乐派生出的轻音乐,克莱德曼、曼陀凡尼、卡拉扬、保尔•莫利亚、喜多郎等名字逐渐被中国老百姓所熟知和喜爱。

进入少年时期,兴趣点扩大到更食人间烟火的流行音乐。1984年,上海成立了第一个音乐电台“东广音乐台”,后更名为“动感101”(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流行音乐广播fm101.7),以及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loveradio103.7(上海电台流行金曲广播)。《东方风云榜》、《上录音乐万花筒》、《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等一系列节目,让十岁的我,从此徜徉在多彩的音乐世界。最难忘的不是记住了多少歌星的名字,而是通过收听广播,速记了上百首歌曲。每句记录下关键词,而后补充。最初心慌慌总记不全,时间久了,反倒练就了类似钢琴视奏提前的本领,龙飞凤舞地记这句,耳朵听下句,再把整首工工整整誊写到歌本上。如有幸搞到该歌手的贴画纸相配,简直太有优越感,小伙伴们竞相翻阅传唱。

空中的梦想家_第2张图片
歌词手稿

母亲爱看书。图书馆借,家中也订阅了不少文学期刊。受之熏陶,母亲读过的一字一页,又被我囫囵吞枣地消化掉。依稀记得有本月刊叫《电影文学剧本》,里面读到的许多电影剧本改编自文学作品,如《城南旧事》、《红衣少女》等。这是一段有趣的链接过程:某本看过的书编成了剧本,剧本拍成电影,电影又被改为广播剧。如此循环复始,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最大提升。

都说舞台剧演员功底深厚,直面受众,是“立体的形象的艺术”。其实,演绎广播剧更难,是“线性的想像的艺术”。佩服译制片配音演员,如童自荣的《佐罗》、乔臻的《魂断蓝桥》、刘广宁的《叶塞尼亚》、丁建华的《苔丝》、毕克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完全依靠声音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体现情节,展开想像。把原本晦涩难懂的译制片介绍给听众,并为之一颦一笑波澜起伏,这是何等的职业水准!还记得《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赤名莉香吗?那明眸皓齿浅笑若兮的女孩儿,悸动了几多少男的心。后来才得知,莉香的配音者,竟然就是当年《百灵鸟》的主持人梅梅姐姐。更佩服那些幕后工作人员:编剧、音效师、场记……一台精品广播剧需要通力合作,他们称得上是电波那头的无名英雄。

空中的梦想家_第3张图片
配音群像

诚如古话所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迷音乐看闲书听广播,虽因此荒废了不少学业,但也让我们对周遭对人生衍生出观察与思考,影响莫大而深远。仿若无以计量的碎石,投入阴晴不定的青春湖面,激起涟漪。成年后有了经济基础,黑胶唱片、卡带、CD置了一大摞,却少了许多当初的乐趣和劲头,有时也只是为收藏而集之。

空中的梦想家_第4张图片
收集的部分黑胶唱片
空中的梦想家_第5张图片
收集的部分卡带

空中的梦想家_第6张图片
收集的部分CD

时间来到九零年代,经济改革让国人在文化领域的追求不断提升,广播事业随之得到迅猛发展,愈发贴近大众生活,彰显出娱乐精神。比如下午档学习英语、沪语、粤语的《听听讲讲》,短小精悍轻松活泼。节目类型个性化多样化,晚间能清晰地收听到香港电台的基督福音类节目,已不足为奇。其间,各个地方台相继开办了一些社交类节目,说起这,还有段趣事。我们的小城里,有两位年轻姑娘客串了点歌台的主持。正是花样的年纪,悦耳的声音时常引得中老年男听众,操着“狼山”牌普通话拨打热线。主持人的话,他们听不懂;他们的乡音,主持人闹不太明白。小姑娘涵养耐性再好,难免有鸡同鸭讲哭笑不得的感觉。虽是说笑,这段经历倒也磨炼了她们的口才和能力。一位成长为资深的职业主持人,另一位从政,仕途坦荡。

声音是语言的艺术,好比现在的歌唱比赛盲选一样,完全倚仗实实在在的内力。印象最深并让我数年坚持收听的,是三位女性主持人的节目。淳子,作家,一级文艺编辑,著有散文体学术论文《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等,在上海东方人民广播电台主持深夜谈话节目《相伴到黎明》;陈丹燕,作家,致力于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并作为旅欧访问学者,写作发表了诸多反应欧洲生活的采访记。在东方台开设了青少年专栏节目《十二种颜色的彩虹》,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上海儿科医院儿童白血病区,发起建立了无菌层流室“十二色彩虹屋”,用于救助白血病患儿研究;张培,最让人唏嘘扼腕的一位,2011年患肺癌英年早逝。曾主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星期广播音乐会》、《知心话》,转会东方台后,主持《半个月亮》、《常青树》等,其圆润纯正的嗓音,端庄大气的风格,被誉为“上海之声”,获得全国主持人“金话筒”奖殊荣。

三位主持人,有兼职有专职,有的字正腔圆有的带地方口音,但共同的特点都知性优雅,底蕴醇厚,心存博爱。“我们说的话都在撒着不同的种子,善良的语言成就一生。”这段刚在网络上读到的箴言,用来形容她们最合适不过了。

空中的梦想家_第7张图片
伊人走远声犹在

工作后搬离了父母家,与“大玩具”的告别也意味着青少年时代的结束。偶然回去,见收音机被搁置在厨房一角,父母也只是在做饭时听听新闻而已。如今,除了困在方寸之地的出租车司机,恐怕鲜有人再关注调频广播。电视、镭射影碟、游戏机、MP4、手机,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件工业化革命的产物,都有其存在和更迭的现实意义,它们的兴衰史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值得细细玩味。然而,听觉是人类与世界交流的原始载体,听叶落虫鸣秋凉如水,草莽牧野大雨滂沱。听最本真的万物生灵,方能聆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若失去这个本能,是遗憾的。

此刻,张惠妹的这首老歌,台湾飞碟电台主题曲,你不妨一听,或许会从中找到些共鸣。

晚安,2017.2.20草。

空中的梦想家_第8张图片
《空中的梦想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中的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