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法王噶玛巴纽约「佛子行」课程_系列五之五

主讲上师: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18年5月31日(三)上午10:30-12:30

地点:美国纽约河滨大教堂(The Riverside Church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藏译中:堪布罗卓丹杰

首先和大家说早安,今天是我们课程最后一天,早上会圆满课程。延续昨天讲到佛子学处的六度学处,接下来继续谈到大乘经典中所谈的四法、四种学处(后两种):

33. 不贪亲友

贪图利敬互争执,闻思修业将退失,

故于亲友施主家,离贪著是佛子行。(33)

四法当中第三法,要断除对于亲友、施主家的各种贪著。为贪图从施主、亲友身上得到各种供养恭敬,许多大乘行者不仅会相互争执,也会造成闻思修三者的退失,因此一个佛子要断除对于施主、亲友家的贪著。

此处在教导要断除对利养的执著,换句话说,就是要少欲知足,因此噶当派口诀说:「知足者最富有,无贪者最喜乐」,不然坐拥世间财富也不会满意,心中仍会不安,知足者一点点食物就很满足,而无贪者没有焦虑,因此是最快乐的,因此也说:「无贪最自在」。

34. 不说恶语

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欲,绝恶言是佛子行。(34)

接着第34偈文提醒:一个菩萨要断除各种恶言。这并不是太难理解,如果带着贪嗔痴三毒而说粗话或恶语,是不好的,无论是不是真话,不论是自己说或唆使他人说,粗言恶语都要断除,因为会恼怒人心,同时也毁坏菩萨该有的行谊,一位佛子讲话要说「柔和语」,而不是粗言恶语。

■菩提心第三学处:断除烦恼

35. 烦恼顿舍

烦恼串习则难治,勇士明持正念器,

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35)

以上谈到菩萨该有的学处第一大学处「六度」,以及第二学处「经中四法」,现在要教授的是菩萨的第三学处:要学习如何断除烦恼。

■修行像演习,平常多练实战才有效

我们逐句解释来看,当我们生起各种贪心烦恼时,若没有即刻对治而放任它,养起了这种不断生起烦恼的习惯,而不去对治时,真要断除烦恼时,会非常困难,因此随时要保持正念正知。「正念」就是「不忘取舍」,「正知」是「随时觉知到自己身口意状态」,也就是一种觉知力,就像一个勇者随时拿着宝剑一样,随时保持警觉,贪心等烦恼一生起时,就能立刻用正知、正念的宝剑将它斩断,这就是佛子该有的行为。

因此过去噶当派祖师都在教授一个道理:「当烦恼得到对治时,就是佛法」,反之,放任烦恼就不是佛法、就不是修行,因此噶当派祖师说:「当你做任何修持时,都要把它作为对治烦恼的方法,要成为调伏自心的助缘。」

因此,什么是「法」?什么是「dhrama」?「法」有不同很多解释,其中一个就是「降伏自心」,佛法就是一个调伏己心的工具,意思是说,工具就是要拿来用,而不是供起来,要用所当用,要用来调伏己心,这样修行才会起到作用,佛法才会有意义,修行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修行佛法是不能轻忽、要认真去做的,往昔噶当教法教导说,心里一生起烦恼、恶念,就放一颗黑石子,生起善念就放白石子,他们是每天这样如此仔细地观察起心动念。而我们不要说「观察」烦恼或善念了,到底每天生起多少恶念善念,都不知道,反正就让念头生起,因此修行半天,都没有进展。

这就是为何我们每天都要做一些课诵和本尊仪轨的念诵、观修,目的都是在提醒自己:修行要有一步一步的计画、目标,不仅是一种「没做完不行」、充满压力的功课,而是你很清楚原因、知道这目的是为了每天养成一个习惯,去引导自心,而不要放任各种妄念生起。太久的放任会让心野了,就和孩子一样会被惯坏,往后调伏就很困难,每天功课就是导引自心,就如同把孩子带回家,让他感受到家中的温暖和悦,他就自然愿意回家了,心也容易柔顺下来。

很多人会以为修行就是一种喜悦、放松、平和的状态,有人想到禅修时,就想到这样的画面:放松的坐在舒服的坐垫上,面带微笑……其实修行佛法不仅如此,相对的,其实并不见得舒服,是你需要去努力、去面对很多问题的。

真正修行如同军事演习一样,多演习,遇到战争时,自然用得上,如果能将演练当成实战,遇到真正实战时,就能轻松应付。换句话说,修行并不轻松愉快,有时还满不舒服的,因为实际的生活就并非一片坦途,会有很多挑战、痛苦,因此修行并不是要你自我逃避,把头埋在一种舒服愉悦状态中,这并不是修行。

■菩提心第四学处:守护自心

36.正念正知

随于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何相状,

恒系正念与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36)

这个偈文在说,要保持正念、正知而利益他人。

■一切行住坐卧,不离正念正知

前面说了这么多菩萨应有的行持、修行次第,总结而言,就是这一句:「菩萨在一切行住坐卧中,都要能保持正念与觉知」,知道自己心的状态到底是善是恶,首先要不失觉知,其次除了正念与觉知,还要带着利他的心,随时行持利众事业,这就是佛子的学处要点。

菩萨佛子学处非常多,要如何不忘失?应该把握的要点,主要就是要守护自心,要如何守护呢?就是不离正念觉知,努力随时保持正念觉知,这就是一个菩萨佛子最重要的事。

什么叫做「正念」?就是不忘失取舍之力,不忘失何者该做、何者不该做的道理。

什么叫「正知」?就是随时觉知你身、口、意的任何状态,现在是善是恶?是对是错?而不是糊里糊涂地恍神,这就是保持觉知。

因此可以归纳的要点就是:你要保持正念和觉知,若不具备正念觉知,就很难对治烦恼,而很容易有烦恼的话,菩萨的学处也很容易坏失。

因此,过去噶当派善知识说:你要「随时以正念做观察,随时以正知做呵护,随时保持不放逸」来警惕自己,正知、正念、不放逸各有其功能,然而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随时觉察「烦恼是否生起」。因为烦恼是唯一要对治的敌人,唯有如此,烦恼才能被调伏,才有可能达到佛子的行持。因此要保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去调伏烦恼,唯有如此,才可能调伏烦恼,达成佛子行。

■真实回向,是放下贪著、全然付出

接下来第37偈,是将所有的善回向佛果:

37. 回向菩提

勤修诸行所生善,为除众生无边苦,

咸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这个偈文在教导,为何我们要做回向?就是将努力欢喜而做的各种佛子行持所积聚的一切善,都要回向给所有众生,希望他们离开各种苦难;同时,我们是带着三轮体空的了悟,将功德回向众生证得菩提,目的是希望让佛子行的功德不坏失,这是一种极为善巧之法。

一个菩萨的回向,在这个偈文当中说得很清楚,一个菩萨会将一切善行,全然的回向给众生,希望消除众生痛苦,当这样全然回向时,本身就是一种善行,又可以将此善回向,因此全然的回向善根是无尽的,如同蕴藏的地下宝藏、永远没有完尽的一天,因此菩萨的回向,是全然给予、全然奉献付出,不会完尽。

因此回向绝对不是口上念念而已,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大悲心,这是回向的根本,而且要有具备「完全放下、全然布施」的大悲心,同时还要具备无我的智慧,这样的回向,就真的能够如同虚空一般无尽,就如同取之不竭的宝藏一样,这样的善是源源不绝的,这就是菩萨应有的回向方式。

举例来说,一般世间人的遗产分配,如果没有交代清楚,结果会造成一些纷争,因此常常会说要立好遗嘱、分配好财产才走,遗产留给谁?要指定清楚,一般都会给最亲的亲友。回向有点类似把财产给人,但这种的善是更加广大,要给的是谁?总之不会再属于你而已,要将此善回向给遍虚空一切众生,毫无保留的给予一切众生,你如此想一下,会发现并不容易做到,一个人辛勤一辈子,要裸捐出去并不容易。很多人认为回向只是想想而已,不用真的给出去,嘴中念念就好,手中还是抓得非常紧。

接下来讲一个故事,这故事是西藏牧民故事:牧民有时常被认为比较傻、比较钝,常被看不起,但其实有些也是很精明的。有一次,一位藏区的上师给予灌顶时说:「各位弟子,你们要观想得到转轮胜王功德、得到佛果、得到功德」等等。等到灌顶结束前进行供养时,一个牧民也有样学样,将怀中仅有的酥油拿得高高的,向上师说:「上师呀,现在也请您观想,您已经得到这供养了」,接着他将酥油又收回去了。

我们常将口中念念有词的回向文,当成只是想想,其实不仅是想想而已,要真正回向并不容易,要无贪无执才是真正回向。因此偈文中提到「三轮清净慧」,意思是回向时要观修「三轮体空」,记得回向者、回向对象及回向之事都是空性的,这就在告诉我们无贪无执的道理,不然有人不了解,会想为何要做回向?「三轮体空」的智慧就是在教导我们:真正的回向,是一念心不再贪著,这很重要。

想想我们的修行有时真的很奇怪,我们假修、假回向,却想得到真功德,这真的不合理,不是吗?就如同这个故事一样,上师假灌顶就想得到真酥油,弟子也要上师观想得到酥油,上师说不定还会生气、从法座上跳下去抢酥油呢!同样的,如果我们不真修持,怎么可能得到真功德呢?重点在于自己要真实做回向,如同此偈所说,要具备三轮体空的清净认知去回向,这是很重要的。

我最好赶快讲完,恐怖的KDT喇嘛们在排队要上来(献感谢曼达)了!

■结语

接下来我们到第三纲要,也就是作者的结语部分,当中又分为五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是交代「这部论释是为谁而写」:

我依经续诸论典,及众贤圣所说义,

为欲修学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颂。

第二部分是说明「因为依经教和圣者言教而说,这样的佛子行是毫无谬误的」:

才浅学疏文不精,硕学阅之难生喜,

然依经教圣者故,佛子行颂应无误。

第三部分,是作者「为消除骄慢、请求宽恕」:

然佛子行诸巨浪,愚钝如我难尽测,

故祈智者慈宽恕,违理无关诸过失。

第四部分,是「将著作此论的善根,回向菩提」:

吾以此善愿众生,皆发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咸成怙主观世音!

再来是结语第五部分,「四种圆满」的跋文:

为利益自他故,宣说教理之沙门无著,写于水银宝窟。

意思是这部论著具备四种圆满:

第一种:论释是圆满的(法圆满,指《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种:听法者是圆满的(弟子圆满,指闻思修此论者);

第三种:作者是圆满的(大师圆满,指作者沙门无著);

第四种:著作地点是圆满的(地圆满,指著作地水银宝窟)。

这次课程讲到这里,接下来献供曼达,之后请一起念诵一遍《佛子行三十七颂》。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年法王噶玛巴纽约「佛子行」课程_系列五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