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奇谈:爱的炮灰——澳大利亚

最不受宠的孩子,往往将来是家里最孝顺的孩子。

其中的原理就是孩子渴求父母的关注,所以会讨好他们。于澳大利亚而言英国就是它的心理妈妈,为什么呢?讲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他们的那段历史了。

1789年,英国第一批囚犯登陆澳大利亚悉尼,之后陆续有十几万囚犯被送到澳大利亚。再后来,堪培拉地区发现了黄金,在淘金热的驱使下,又有很多白人平民、中国人、东南亚人来到澳大利亚。这两股人潮(囚犯和平民)构成了现在的澳大利亚的主要人口。

在大英帝国时期,澳大利亚是英国的白人邻属地,后来通过外交手段取得独立,但依旧承认皇冠的权威。以这种外交手段取得独立的白人邻属地同样还有加拿大、南非、爱尔兰、新西兰,他们通过承认皇冠的权威换取了一个当地独立自治的议会,所以我们时不时可以看到英国女王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新闻。现在这些国家依旧可以统称为英联邦,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有着共同的君主——伊丽莎白,但只是一个便于经济、文化交流的松散组织。

澳大利亚和其他几个国家的不同在于,其他国家独立后,都急于撇清那段殖民历史,加拿大最近甚至在全民公投准备否认女王的权威,可澳大利亚却把英国视为心理妈妈。除了和英国的“血亲”关系之外,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地处偏远的南半球,容易被世界遗忘,所以想挨着英国来吸引世界的注意力。澳大利亚不仅把被殖民日设立为国庆日,还跟着英美参加了一战至今的每一场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他是第九国,刚好在1901年独立了),二战,越战、阿富汗战争…….在遥远的大洋洲,他急着向英国和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

晓松奇谈:爱的炮灰——澳大利亚_第1张图片

但就像《追风筝的人》里的哈桑一样,一味的奉献只能做爱的炮灰,最后彻底献身。

在二战的战场上,虽然澳大利亚根本没有被牵扯进来,但还是派出了最尖锐的军团追随英国走向前线。结果日本炮轰珍珠港,接下来眼看着就要进攻澳大利亚本土了,这下还了得,澳大利亚立马向英国请求把自己的军队撤回来对抗日军。而英国,怎么会同意,那边前线正需要人,谁还管你死活。这就是炮灰的结局。幡然醒悟的澳大利亚,最后调转旗帜,靠向了美国。

有时候觉得国家这个概念很大,但了解得越多越觉得国家的特性和人的性格一样的。别看着是精英政治,做出的决定有时候也像小孩一样,讨要糖果的小孩。

你可能感兴趣的:(晓松奇谈:爱的炮灰——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