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热情, 找到自己的天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人生的幸福,而父母和老师很多时候却做了浇灭孩子心中的热情的灭火器,一方面焦虑孩子对什么都没有热情没有兴趣,一方面却在做着阻碍孩子找到自己兴趣的事情。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三组家庭让我们看到父母是如何一步步浇灭了孩子心中的热情。
方一凡
妈妈要求他放弃艺考, 准备高考
理由:
- 不是那块料, 成不了艺术家。
- 录取率太低, 成功的可能性太小。
爸爸觉得,既然孩子那么喜欢,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一个选择。妈妈的理由是: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
我们一定要给他最保险的一条路
帮他选择一条相对正确,相对大众,相对保险的,
将来不被饿死的一条路。
高考,至少有个专业,我们将来好找工作吧”
是不是喜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保险, 安全。 艺考的路不熟悉, 不确定,风险太大,所以还是放弃吧。
乔英子:
虽然她一再说明自己很喜欢南京大学,想要去南京大学学习天文。妈妈还是要求她放弃南大,选择北京的大学。
理由:
- 北京孩子还是留在北京,考那么远,妈妈想见都太不方便。
- 英子是她唯一的孩子,希望她一直在妈妈身边。
- 又不是成绩不好,为什么要选择北京以外的学校。
乔英子的妈妈是一个掌控型的妈妈, 离异以后,孩子成了她的全部和希望。当孩子的选择和她觉得正确的选择相悖的时候,她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尊重孩子的想法。 她无法承受孩子要离开她到其他城市去生活。 她做了各种分析想要给孩子证明选择北京比南京好, 却唯独没有认真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同时,也是因为一直以来她都想要替孩子安排所有事情,让英子想要挣脱她的束缚,考到离她远一点的地方。
季扬扬
爸爸希望季扬扬专心准备高考,不要总想着开车。
理由:
- 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正事, 总不能像舅舅那样整天开卡丁车。
剧中季扬扬的爸爸是一个政府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原因,6年都在外地,儿子是姥姥姥爷和舅舅带大的。 在高考这一年调回北京,但是因为和儿子分离时间太久, 与儿子的关系很僵。 虽然为了了解儿子, 他也跑去体验卡丁车, 但是在内心中,他一直觉得这不是什么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正经事情。 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在片中他有一句话:“如果考不上大学他就完了。”
三个家庭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孩子着想,想要给孩子“正确的”“安全的”, 然而,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渴望的。家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家长自己本身的不安全感, 担心、害怕, 自己小时候就没有机会去选择,首先要考虑做什么好找工作,当自己成为家长,还是遵循旧有的模式。
比浇灭孩子的热情更可怕的是家长给孩子植入的思维模式。经过一次次沟通之后, 方一凡跟妈妈沟通决定放弃艺考。当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一凡和妈妈的沟通,能够看到家长是如何一步步的浇灭孩子的热情,让孩子相信,就是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妈妈不仅让孩子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也让他相信: 工作就是不能跟兴趣挂勾的。 这个思维模式,会影响孩子将来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由思维模式决定的,想一下身边那些找到自己方向,目标,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的人,不仅仅是他们比较幸运,他们比较努力,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信念,相信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只有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考不上好大学,人生就完了” 这些是剧中家长的思维模式,也是因为这样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如此的焦虑担心,把重重压力给到孩子, 而不去关注孩子真正喜欢什么。
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一看上面三位家长的想法、做法,和我们自己小时候很多家长的想法差不多。那个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很希望家长能够理解支持自己, 而等到了自己当家长, 又回到了旧有的模式。
时代改变了,过去拿着大学文凭,还可以说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未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有更多渠道和机会去学习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一定需要通过上大学。 上了大学,也不等于就能找到好工作。 如果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愿意投入其中,会有更大的内在动力去做好这件事,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比坚持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更加幸福。 不仅是孩子,即使是家长,现在也有更多机会去学习,不管是网络课程,还是社会的各种课程,都给大家更多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身边40多岁的家长,谈起自己的生活,最苦恼的往往不是没工作,挣钱不够多,而且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人生活了半辈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在物质条件贫乏的年代,我们需要先解决求生存问题,而现在,孩子的生存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应该给孩子更多机会求发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剧中支持孩子的方一凡的爸爸方圆, 自己当年为了找个好工作,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法律,做了二十几年都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40几岁被裁员之后, 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 因此,当他看到儿子喜欢唱歌跳舞,平时都听老婆的他选择偷偷的支持儿子,帮儿子找专业的老师指导。
作为家长, 如何成为孩子梦想热情的加油站?
首先, 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 通过自我成长和学习,看到人生不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就圆满了,而是先找到自己的天赋热情,然后为了这个热情而努力。 陪伴孩子找到他喜欢的事情,给孩子支持。如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面的爸爸马皓文,告诉儿子: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目的。大学毕业了,你想做什么才是重要的。 人生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给孩子空间去尝试,去体验,而不是给他一个安全的,不会犯错的路。 也许这个过程会有失败、会有犯错, 但是从人生的角度来说,真正的失败是从来没有去尝试过就放弃了。
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体会,是在帮助孩子点燃他内心的热情,还是在浇灭孩子的热情。 成为家长之后,已经很难去体会孩子的心情感受, 电视剧中的情节,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看见孩子的感受。 如果在生活中,也带着这份觉知,能够觉察到自己和孩子的状态,就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敢于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最后, 做一个点燃自己内心热情的人。家长怎么做比怎么说更重要。常常听说“我都40多岁了,我现在还来得及吗?”任何时候开始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来得及。 如果在陪伴孩子找到他们的热情的时候,家长能够同时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对于孩子是最好的影响。同时,也是孩子送给家长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