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小时定律是怎么来的

1万小时定律是怎么来的_第1张图片

1973年,即将在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与合作者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他们发现,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通过长期训练,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与5.3。

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学习的十年定律(10 years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当时间来到1976年,一位瑞典心理学家艾利克森移民美国。艾利克森参考西蒙论文的十年定律,两人在国际象棋的专业技能习得领域再次合作发表论文。

随着西蒙老去,艾利克森在专业技能习得领域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1993年,他发表论文,阐释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称为世界极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1万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4000小时。

这个研究成果被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2009,P26)中引用。书中原文是这么说的: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平,他的练习时间就必须超过10000个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Daniel Levitin)写道,“无论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演奏家、棋手,还是作案屡屡得手的惯犯,对他们的练习时间进行统计的结果,一次次毫不例外地都得到10000这同一个数字。10000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或者一周练习20个小时,10年的练习时间。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的练习时间远远超过其他人。然而,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练习,一个人的技能就达到世界水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桉例。可以看出,长时间的练习能让人脑吸取各种技能信息,保证一个人成为专家。”

1万小时定律是怎么来的_第2张图片

《异类》演绎出的1万小时定律,从此1万小时定律一举成名。

人名卡


  • 人名: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6.15-2001.2.9),汉名为司马贺(他1980年做为美国心理学代表团成员第二次访华时所起,其本人70多岁的年龄开始学习汉语)。
  • 印象:美国著名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方向。
    为1975年图灵奖得主,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例子:司马贺作为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与A.纽威尔等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类思维,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 出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 人名: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1947.9.3—)
  • 印象:心理学家。
  • 例子:著有《刻意练习》一书。
  • 出处:维基百科

  • 人名: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1963.9.3—)
  • 印象:《纽约客》杂志撰稿人及畅销作家。
  • 例子:他自1996年起为纽约客杂志执笔。他最为人所知的著作包括2000年出版的《引爆趋势》(The Tipping Point)、2005年《决断2秒间》(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2008年《异类》(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以及2009年的《大开眼界 : 格拉德威尔奇想》(What the Dog Saw)。2011年,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被授予加拿大最高荣誉的《加拿大勋章》(Order of Canada)。
  • 出处: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1万小时定律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