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杯和奖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曾经是非常圣洁的东西,嗯,曾经。最近两个月百花奖和金鹤奖的卖力演出,算是让大家真正认识了什么叫公信力与风骨。
时代不同了,演技差并不是一个演员的硬伤,没粉丝才是。于是,新时代的某些评奖委员会与时俱进,更多营利为目的、来者有份的评奖活动也犹雨后春笋般萌芽,直到今天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一个演员演砸一次并不难,难得的是一直演不好。然而像什么东京电影节中国电影周“金鹤奖”、柏林华语电影节、国际华语电影节、华鼎奖、中美电影节、澳门电影节、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英国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澳洲国际华语电影节、中澳国际电影节……这种看上去很牛逼,实际上很野鸡的电影奖基本不在乎演技和质量,影帝、影后的门槛从专业角度讲,简直降到了无限低。
城市套路如此之深,难道真的要回农村?可是农村道路也滑,套路可能更复杂。那么学会如何鉴别奖项成色,一眼认出野鸡影帝影后变得十分重要起来。
世界上现有的电影评奖体系大致分为国际评奖和地区评奖,相当于足球界世界杯和各国联赛的区别。国际评奖是有组织的,就像足球有FIFA(国际足球联合会),赛车有FIA(国际汽车联合会)一样,电影界也有FIAPF(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
粗略说来,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电影评奖有10000多个,如果只算举办过两届以上的,那这个数字大概在2000多个,但是经过FIAPF批准认可、并有着较高质量的国际性电影节大约有55个左右。所以说,含金量高的电影节可以说是一眼就能认出来,如果你的爱豆得了这些电影节的演技奖,那可是要昭告天下的大喜事。
张曼玉,戛纳、柏林双料影后
廖凡,柏林影帝
叶德娴,金狮影后
但是由于某些国家的电影工业太牛逼,导致它的地区评奖认可度甚至比国际评奖还要出名,没错,我说的就是美国的奥斯卡。就好像人们都知道拿个美国NBA总冠军的才算登上世界巅峰,而拿个奥运会冠军虽然也很牛,但是没有前者厉害一样。或者——某些国内乒乓球选手拿完世界冠军的下一个目标是拿个全国冠军……
接下来,我大致按照含金量把我们华人演员们能拿的奖排一遍,当然,这并不严密,因为每个圈层总有bug级别的评奖,没法儿严丝合缝。好了,开始掰扯。
站在鄙视链顶端的国际电影节
国际电影节通常参照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标准将分为以下四类: A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B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C非竞赛型电影节、D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
A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
这幅图是FIAPF官网上仅有的15个A类电影节,跟中国关系比较大的有:东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这15个当中最出名的当然就是在柏林、戛纳、威尼斯举办的这三个了,最高奖项分别是金熊奖、金棕榈奖、金狮奖。柏林电影节最为关注政治性和社会性,外号“政治教管所”;戛纳电影节偏重商业与艺术结合电影,人们戏称为“噱头拍卖行”;威尼斯电影节偏重艺术与先锋电影,所以被叫做“先锋茶话会”。鉴于这仨奖实在太出名,我就不多介绍了。目前,中国演员在这三个电影节上拿下影帝影后桂冠的只有下面几个:
So,好像跟小鲜肉什么的没什么关系。对了,这几年很多明星越来越喜欢去这仨电影节刷脸,蹭曝光量,然而并没有带作品……另外,人家评委会成员基本也不认识几个华人演员,所以得不得奖跟这个演员有没有人气也没太大关系。
B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
这类奖项属于一些细分类型的电影的评奖,比如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专评科幻电影,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专评独立制作电影。和A类电影节相比就像雨果奖或者行云奖之于诺贝尔文学奖。
别小瞧这些电影节,举个例子,我们熟知的昆汀•塔伦蒂诺、史蒂文•索德伯格、托德•海因斯都是从圣丹斯电影节开始步入事业巅峰。
C非竞赛型电影节
此类电影节不设评奖,主要展映入选的各国影片,从电影节的性质来讲可以说是电影大卖场。虽然没有评奖,但是这种电影节对评奖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我拿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举个例子,由于展出影片多,电影的分销渠道相当发达,有些电影为了卖个好价钱都不去威尼斯了,把将同期举行的金狮奖挤兑得够呛。这还不算完,有些志在奥斯卡的影片也选择不去角逐金狮奖,而是在多伦多混个脸熟,准备搭奥斯卡的顺风车,直接导致金狮奖成了三大电影奖中最瘸腿的一个。
D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
这些相当细分的电影节,对我们大部分观众来讲有些太高冷了,而且里面没明星,关注度就更少了。
稍微接点地气的地区评奖
英语类
美国的学院奖(奥斯卡)评的是在美国上映过的电影,国籍不限。乍一看上去有些国际化,但由于评委构成过于单一,学院奖基本成了英语电影的评奖,胸怀相当不大,而且从艺术性讲远远不如三大电影节。但是人家是奥斯卡啊,一登龙门声价十倍,不光是演员,全剧组所有人的职业生涯都会因为得到甚至提名过奥斯卡而发生巨大的转折。
目前,拿过奥斯卡奖的华人仅有黄宗沾(两次最佳摄影奖)、李安(两次最佳导演奖)、成龙(终身成就奖)、吴汉(最佳男配角)、苏聪(最佳电影配乐奖)、虞琳敏(最佳记录短片)、谭盾(最佳原创音乐奖)、叶锦添(最佳艺术指导奖)、鲍德熹(最佳摄影奖)、杨紫烨(最佳纪录短片),整10位,其中演技奖只有1位。现在的行情来看,华人想拿演技奖,难度是相当大。虽然奥斯卡并不是专业和艺术性最强的奖,但是影响力实在巨大,把三大电影节都快比下去了,这是个美国式的bug。
华语类
终于说到跟大部分华人影星有关的奖项了。由于篇幅问题,我就简单说了。
台湾电影金马奖:金马奖是台湾地区主办的电影奖项,在华语圈中它历史最为悠久,并且评选条件中不设地域限制、评选对象面向所有华语电影和华语影人。可以说,这是华语电影的最高奖项。以下是最近20年的影帝影后们:
中国电影金鸡奖:金鸡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评奖委员会相当权威,因此又被称为“专家奖”,是中国内地电影界最权威和最专业的电影奖。由于评选范围圈定在了中国内地,所以居于金马之下。如果有一天国内电影崛起为世界第一,金鸡奖的意识形态松松绑,是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奥斯卡的,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脑子抽了一下,但确实有这种可能。
香港电影金像奖:金像奖旨在鼓励优秀香港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奖项,视野相当闭塞,只关注港片。当年港片正在风头之上那几年风光过,但随着香港电影的式微,金像奖也变成了鸡肋,所以这就是华语电影界的一个地区奖,而且还不是什么拔尖儿的地区奖。比鸡肋强。
中国电影华表奖:简称华表奖,又称“政府奖”。面向中国内地评奖,参选影片大多都跟主旋律沾边,比鸡肋强。
大众电影百花奖:主办单位和金鸡奖一样,简称百花奖。百花奖只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并由观众投票产生奖项,与“专家奖”相比被称为“观众奖”。所以这么多年在业内看来也属于鸡肋,没什么意思。结果,人家今年放了个大招,把影帝影后给了毫无演技的李易峰和杨颖,搞了个大新闻。其实人家的路数就是这样,只不过今年过于明显了,露怯而已。鸡肋!
华语奖已经这样了,正常的就只有一个,金马奖,除了我提到的这几个奖,其他的诸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什么的连鸡肋都不如。接下来,我们看看国内举办的国际奖。
刘烨,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
国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只有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一个A类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前三届都没有评奖,只有展映。2014年正式设立了竞赛单元,奖项为天坛奖,在争取申请A类电影节,不开玩笑地讲,略难。除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其他的节们现阶段还仅仅只能依靠国内明星的知名度博得一些关注,还处于尴尬求存的地步,总而言之,比鸡肋强点儿。
王千源,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
一般来说,国际一流电影节都具有非常悠久和专业的评奖传统,每年都会聚集世界顶级的电影人,按照严格又符合各个电影节特色和精神的标准,在众多参展电影中选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奖项是具有极高公信力,无疑会对获奖影片的宣发和交易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电影人来说也是具有极高的吸引力。而中国国内的电影节通常没有这样严肃的评奖环节。当评奖仅仅变成了走过场,所颁发的奖项也就没法为参评影片增值,故吸引力也就不强了,最后只能矬子里拔将军。
相当接地气的野鸡奖
先别笑话金像奖、华表奖鸡肋,毕竟还有“野鸡奖”,接下来,我们看看都谁得过:
唐嫣,第三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女配角,电影《露水红颜》
刘亦菲,第五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电影《铜雀台》
赵又廷,第七届英国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电影《九层妖塔》
黄晓明,第二届中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电影《何以笙箫默》
吴亦凡,首届东京电影节中国电影周“金鹤奖”最佳男主角,电影《夏有乔木 雅望天涯》
大家的共同点是,尴尬或者面瘫,总之就是演技太差。
不止上边这几位,还有很多人得过这些所谓的“国际”电影节的野鸡奖,基本上没公信力可言,得奖的一般也不去,另一种结果是去了就有奖。这种电影节名字的共同点是:一定掺杂一些和国家或者城市无关的词语或者后缀,比如柏林华语电影节这种的,又或者东京电影节中国电影周“金鹤奖”这种的,野鸡奖无疑!
评委都是谁?有本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