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情感经历。通篇写了他在《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没有在荣耀面前沾沾自喜,而是自勉自励,相信自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相信《人生》不是自己难以逾越的横杆,继而萌生了创作鸿篇巨著的伟大设想,那就是后来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
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肉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
01
一口气读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又让我回想起当初读《平凡的世界》那段时光,纯粹极致的青春,浪漫悲壮的理想,恍然如昨。
《早晨从中午开始》记录了他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点点滴滴,我只知道这部著作的伟大,不知道这部著作诞生的艰辛,只知道这部著作前后花去路遥近十年的光阴,不知道那是路遥整个人生最璀璨也最悲壮的一段岁月。
我不想去记述这部随笔里面的内容,这部随笔最打动我的,就是路遥对待写作的态度。那种朝圣般的心态,让人敬畏。写作之前疯狂阅读,甚至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基本上算是完成了,也阅读各种其他书籍,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还有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养鱼,养蜂、连施肥、财务、立法、造林、不明飞行物都读上了,我甚至觉得有点滑稽,不就写一部长篇小说吗,读这些枯燥的劳什子作甚,不过路遥是这样说的: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到老吃到老,直到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桑叶变成茧。他这种对待写作的虔诚态度,让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写作不是完成一部作品,写作只是劳动的一种,这种劳动,来不得任何捷径,此时此地需要付出一切,需要拿出整个生命与之撕搏。需要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然后又是读报纸,找来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一页一页地读,借此深入了解这十年间中国到底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他用几个月时间才完成,手指头被纸张磨成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然后又是带着装满书籍和资料的大箱子到处奔波,体验生活,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甚至连特定区域农作物和野生植物从播种出土到结子收获全过程都要详细记录下来。
我们且不管路遥能否写出《平凡的世界》,或是写出的是否成功,单是他在写作之前的这些准备工作,就远远超出了写作的本身,他是一个劳动者,一个卓尔不凡的劳动者,而这种理念,正是现今我们极度缺乏的。
02
大量的烟、咖啡、冷馒头、紧张的劳作、体力的透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长时间无人说话、孤独、没有娱乐、无星期、无假日,他就像一个朝拜者,在向心中的圣地跪拜。他是在写作,也是在消耗最华美的生命,他不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幸好他把握住了,他也不知道这部作品的结果如何,无疑他是幸运的,这部作品受到了极大的礼赞,但极有可能的是,这部书送给了他生命,也夺走了他的生命。
霍达说在写完《穆斯林的葬礼后》,死也不怕了!路遥呢,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随时都有可能死去。这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了写作,也让我走进了那些用灵魂写作的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他们写作,所写为何,写给谁看?他们在写些什么,他们是因此获得,还是因此失去?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凭什么操持人类和天国的事业?他们有何不同,值得人们一再为之树碑立传?为什么他们显得博大、崇高、美好、光明,为什么他们在奉献,在燃烧?为何有的背负骂名,被驱逐,满世界流亡,为何又死在剁刀之下?因言获罪,被打被关被杀,为什么还在写?穷困潦倒,似一只流浪狗,为什么还在写?透支生命,死亡边缘,为什么还在写?一朝成名,为什么后来不写了,坐享其成,吃一辈子?勤奋写作,写作一生,为何只有死后才被人识,开始大红大紫?写作一生,勤奋写作,默默无闻,是否就是失败,毫无价值?
古往今来,文学的天空,群星璀璨,那些文豪的随便几个短篇小说的力度,一般作家用尽一生才力未必就赶的上。那么那些拼尽全力写作的人,写出的作品意义何在?无论我们怎么写,前面都有无数的高峰挡在面前,我们写出的作品价值何在,意义何在?世上书籍多如云海,你写进去的一本,又有几人读呢,还是看一眼封面就被遗忘,甚或连封面也没机会看到。著书立说?任何狂妄的文人,只要他站在图书馆的书架面前,置身于书的海洋之中,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和可笑。是的,即便你著作等身,往里面一扔,也是一钱不值。但是细细想来,有了《俄狄浦斯王》又怎么样,还有《哈姆雷特》,有了莫里哀又怎么样,还有萧伯纳,有了荷马又怎么样,还有但丁,法国有了巴尔扎克、雨果之后,罗曼罗兰就不写了?俄国有了普希金,莱蒙托夫之后,托尔斯泰就不写了?歌德、席勒之后德国文学就亡了?狄更斯之后英国再无小说吗?显然不是。这就增强了我们写作的信心,我们并不因为有人在天上飞翔,就停止在地上奔跑。纵然有无数高峰,但每座高峰都不尽相同,即便你低人一截,你也能自成一峰,屹立在你曾付出辛劳的大地上。
03
还需要写。写给谁看?显然,为了一本读不到的书半夜睡不着觉的时代已经过去,为写一本书献出生命的时代也已过去,出好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读好书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没有优秀的作者,没有优秀的批评家、评论家,没有优秀的读者,大家都在苟延残喘,时不时搞出点名堂,证明自己还是作家,还是文化人。纵观年年出书千千万,没一本可看真操蛋。曾经我们是被诗歌,是被优秀的小说,各种文艺思潮滋养着的民族,曾经我们以诗会友,见面就讨论萨特和弗洛伊德,曾经我们浪漫,曾经我们愤怒,曾经我们说阅读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现在生命的质量就是:出门还步行,实在没法救。自行车?我操!我们一边远离崇高,一边呼唤崇高,一边想亲近伟大,一边亲手制造垃圾。即便是有一个伟大的作家,为中国这些所谓的读者写作又有什么意思?他们是远不配做读者的,特别是不配做那些付出整个生命去写作的伟大作家的读者。
应当回归。重新认识作者,重新认识写作,现在那些封面上要配二十个名人做推荐的书,全然是一场笑话,想想都有点恶心,我们已经肤浅到这个地步了,实在没有想到。我们置身书旁,又离书籍何其遥远,我们自认为读懂了一个作家,其实已是背道而驰!我们说文化大国,但一个略萨就足以把我们成筐地打败。我们说什么矛盾文学奖,我看除了《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外,其它的作品真能担得起这个奖项吗,它们现在的生命力在哪里?写作不再神圣,阅读只为消遣,捧起一部作品和扼杀一部作品同样吹灰不费。一片荒漠,寸草不生。这是一种境地。
人在退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精神生活的匮乏,需精神食粮来补给,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阅读伟大作品就是一条最好的捷径。整个社会从上到下,把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这种病态思想,一方面让我们极力去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把我们带入灭亡。阅读伟大作品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还有比金钱更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那就是丰富、美好、宁静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内心的焦灼,空虚,也需书来润滑和抚慰。一个远离阅读的民族现在正是需要把书给拾起来的时候了。
04
兜了一大圈,还是回到路遥身上。建议现今的写作者都能读读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创作手记,读了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能创造出《平凡的世界》这部伟大作品,也能对现今的文坛现状做出深刻的反思。有了伟大的作品,我们要努力去读,有了伟大的作者,我们要懂得去热爱,去汲取营养。不求去改变世界,但求去改变自己和身边的人,以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的心态去做好自己的事情。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我们没有三头六臂,但就是用这双手,在大地上辛勤耕织,也能造出一片花园。日子灰暗,但我心怀相信,道路险难,但我永往直前。
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那些作者和作品也是一样,他们是美丽的星辰,会在我们的头顶一直闪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