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_第1张图片
文博园里鲜花盛开

我是个不记事的人,看了微信,才知道201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

     也因此,记忆里的一些点滴,浮上心头。

                          一

    读了一些名家的纪念文章。

   对他的敬意有增无减。

   说实话,我对他的了解,是浮光掠影的。

    初次看到他的书,大约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在邻家的炕头,放着一本《呐喊》。

    那是个缺少书籍的年代。

   兴冲冲地拿起来看,但是看不大懂。

    字是认识的,意思不明白。

    比起,浅显的小人书,课本,太深了。

    孩子的心中,更倾向于自然。

    翻一翻,也就放一边了。

    再见到先生的文章,是在初中的课本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老师的讲解,个人理解,想象,那就是一副副的画,有动有静,有光有影,文字勾勒的图画,美而稀少。

    影响深刻的是先生的头像,立体,严肃,透着岁月刻痕。

                         二

    一转眼,又到了高中。语文课本中,先后有了《狂人日记》,《药》,《祝福》,《纪念刘和珍君》以及杂文了。

     记得那时候,对班里的两个男同学,印象特别深刻。

      一个是蔡金泉,活跃的小个子男生,作文《我们的校园》被当作范文来读,我纳闷,都熟悉的地方,我咋就不知道这样写呢。

    另一个胡军,是个五项全能,各科都好,作文写的是《碧绿的菜畦》,题目就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被当作范文来读,其中,写他家的小菜地里,霜打后的茄子树,是光杆儿司令,老师还特地表扬了一番。

     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小学,初中,我习惯了自己的被表扬,他俩的出现,让我看到差距,也受到威胁,好多天,都是闷闷不乐的。

     现在想,肯定有嫉妒的成分在里面。

    直到后来,他俩双双转入市里的敦煌中学,我才暗暗的松了一口气。

    整个高中时期,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我心里,有很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救救孩子!”,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手一摸,硬硬的还在?”这些句子,一直印在脑海里。

     对年轻的革命者刘和珍的尊敬,充溢字里行间,令我折服。

   老师说,他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想改动任何一句,都是不妥的。

    在文字的天空里,他呈现的是,简约和美丽;在思想的领域中,他是严肃而深邃的。

                    .     三

    步入社会,我也看先生的作品,很喜欢他的杂文,《且介亭杂文》,反复看,为他的机敏、辛辣,为他的沉着、冷静,成熟的思想和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光芒在里面。

    我和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时有联系,谈到先生的杂文的力量,讽刺意味以及文笔,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老师说,你还年轻,不要愤世嫉俗,正面的东西还是很多,你应该多看到这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美好的句子,如冰山雪莲,如空谷幽兰,他们对我,具备长久的吸引力,他的正义感,立场,爱心,让人心动。

    青春期的女子,可读的书多了,更多的时间,去看那些易懂、感性的文字,琼瑶的,张扬的,张抗抗的,被情感纠葛的书读到脸红心跳,被古龙金庸的武打系列,看到神魂颠倒。

    书多了,反而看先生的书,少了。

    那是需要静静的,慢慢地阅读,体会的书,心浮气躁的我,是读不下去的。

    当然,后来也知道了,先生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朱安,许广平,他们和先生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注定顾此失彼。

     他对文学青年的扶持,爱护,在家族中,担当的责任,义务,他的孝道,坚韧,都让我感佩不已。

     动荡的社会,生存的环境,追寻意义的过程。

    一代大师,在学习、思考、研究中度过他的一生。

    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的丰碑。

    他是一座高山,我只能仰视。

    至今,没有人越过。

   80年过去了,新中国成立,发展,壮大。

    如今,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富饶强大。

    先生,如您所愿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中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