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知,长相望~当东方遇到西方

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1889年8月,调署湖广总督。 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19 世纪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到了 19 世纪末 ,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 ,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 ,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 ,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 ,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早年张之洞担任学政时 ,他主要是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强调以通读史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举措主要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机构 ,以湖北的经心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为代表。

张之洞开始重视引导书院讲求实学 ,于1869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设立经心书院“, 拔其优秀者 ,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 ,标榜实学 ,注重经世致用。

1873年 ,张之洞又奉旨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宫 ,9月任四川学政 ,入川后他发现四川的科场作弊、“士风”日下现象严重 ,便采取措施 ,清除科场积弊 ,整顿士林风气。他认为“欲治川省之民 ,必先治川省之士“。1874年 ,薛焕等15人上书张之洞 ,指出学习制艺领八股已不符时代要求 ,请求再创书院一座 ,以“通经学吾课蜀士”为宗旨 ,得到张的重视和支持。1875年春 ,这座新建的书院在成都南门石犀寺附近落成 ,取名“尊经书院”。张亲自撰写了《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提倡人才之兴在于办书院 ,他说“: 古来世运之明晦 ,人才之盛衰 ,其表在政 ,其里在学。“希望通过书院培养一批“通博之士 ,致用之才“,然后学成而归 ,纠正学风 ,化民成俗 ,达到“一人学成 ,教成十人 ,万人学 成 ,教成三军”的效果。张之洞一反旧式办学方针 ,对书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加以改革 ,严格考试制度和考试程序 ,使书院处于一种竞争奋进的学习环境。在督学四川 ,创办尊经书院时期 ,张提出了他的治学思想 ———“通经致用”,要求学生精研儒家经典 ,要让中国知识分子所提倡的道德文章集于一身的传统文化在学者身上“有品有用“。

1890年 ,张之洞在都司湖经心书院旧址 ,创办了两湖书院。书院学生定额240人 ,湖南、湖北各100人 ,特定商藉40人 ,开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宗旨是培养“出为名臣 ,处为名儒“之才。

张之洞在1898年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改为学堂时虽提出“两院分习之大旨 ,皆以中国(学)为体 ,西学为用 ,既免迂陋无用之讥 ,亦杜离经叛道之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相知,长相望~当东方遇到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