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上一直有个热搜叫“王凯 乾隆”。一直以为是王凯又拍了新的影视剧,就没怎么关注,直到昨天才得知,他是去了央视,在节目《国家宝藏》里扮起了乾隆,讲起了关于瓷器的故事。
本来是冲着王凯才去看的节目,没想到最后却被他旁边的小哥哥给圈粉了。据说这是很多路人粉的直观感受,那就先来看看这个小哥哥到底做了什么吧!
什么?这个站在王凯身边高大魁梧的小哥哥,竟然是故宫博物馆里的讲解员?怎么觉得像是说相声的呢,对眼前这个大瓶子其实并不感兴趣,却在他的讲解下,居然认真的从头到尾听完了,而且还有种不得不为他鼓掌的冲动。又回头看了看他的名字:张甡(shēn)。看到这两个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如果不是在节目中听到国立老师叫他的名字,真的是不知道这两个“生”字合在一起要念什么。
1
张甡,前世今生的生活讲解员
尽管小哥哥的名字还没有熟悉很久,但这不妨碍我们去了解他。
张甡,国外研究生毕业,本职工作企业战略咨询,故宫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号称“陶瓷馆问不到”,已经在故宫志愿服务了5年。
从2013年开始,张甡就开始在故宫做起了志愿讲解者,累计服务次数245次,累计服务时间是490小时,服务观众数千人。他非常自信地说:真的,从来没有观众把我问倒过。
在故宫里的每次讲解,张甡都神采奕奕,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时刻提醒着游客别忘了自己就是个回答问题的。面对瓷器,他的眼神里好像有光,洞悉了这个瓷器的一切,像是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与众多瓷器经历新生、变迁、转移,然后从遥远的古代把它们带给今天的观众。
2
舞台上的张甡自带光环
节目中国立老师让张甡来介绍眼前的这个瓷器,也就是当期节目推选的故宫三大国宝之一“各种釉彩大瓶”,虽然名字通俗,却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故有“瓷母”之称。张甡说要介绍瓷母,就要先来说说故宫陶瓷馆了。从陶瓷馆的地理位置说起,再到瓷母的历史地位,流利的表达一气呵成,却时刻对文物、对历史充满着敬畏之情。
当王凯问道烧制各种釉彩大瓶的难度时,张甡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这件瓷器的烧制工艺、难度、以及瓷器的每一个装饰层都讲解得完美无瑕。整个过程都是惊呆状看完,就像开头说的,以为是看了一出相声,却不知被张甡带到了各种釉彩大瓶的故事里。
讲解完后,国立老师由衷的鼓掌赞叹:他是真爱这个东西,如果你不到一个真爱,你说不到一个这样的程度。
真爱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怎样的程度,张甡用讲解告诉你了,陶瓷以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可贵与难得,值得张甡这么爱。放眼当下文化呢?或许是该感到了羞愧,以至于在别人口若悬河的时候,自己只能瞠目结舌。
3
生活,是传承的吗?
其实生活怎么会是传承的呢?只是在快要被遗忘的某个角落里,在我们听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只能无言以对、瞠目结舌的来面对,生活也就需要我们去传承了。
就像在真正的游山玩水的空闲里,能够被我们口若悬河去描述的,在大多时候是科技力量的推动。它给风景名胜加上了滤镜,给历史名人加上了表情包······也在更多时候,我们不觉是去感受了某些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意境里看了场娱乐流行。
相比之下张甡对于生活的传承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仿佛时刻都与瓷器的烧造者对话,并坚信他们的信念,可以为每一位瓷器的设计者自豪地说出:Yes I can,I can do it and I did it!
而生活需不需要用传承两个字去承接和描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水到渠成,只有真正热爱某些东西,才会不觉生活已然就是日常,怎会有刻意的修饰和传承。
4
我们需要更多的张甡
国立老师说,听张甡的讲解是一种享受,我们也需要像张甡这样的年轻人去让国宝活起来。讲解得到观众们的认可,这是张甡工作的动力,而让更多人去热爱国宝,热爱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张甡的责任。
张甡说:想简单的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事情,不光我自己这么想,我们每一位故宫志愿者都是这么想的。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张甡”。
他们年龄各异,职业不同,讲解领域也有差别,但他们都像张甡一样,在故宫这个大家庭中志愿为每一位游客讲解着。
老一辈人的志愿讲解员,记忆的大部分都留在了故宫,他们想要的更多的是传承: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到故宫六百周年,2020年的时候,我还在故宫做志愿者。”
“我的外岁女今年才四岁多,我希望她将来也能够到故宫当志愿者,继承我的事业。”
像张甡一样,新一代的讲解员,从热爱传统文化开始,就将他们的足迹留在了故宫:
“欢迎大家,特别是年轻的小伙伴们,多来故宫找我们玩,我们一起拍一拍没有滤镜的红墙或者逗一逗我们故宫最可爱的那些御猫······”
“故宫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给您的讲解每一次都是新的,怎么办,常来!”
5
传承,每一天都是新的
故宫博物馆的馆长单霁翔在最初到故宫的时候, 花掉他5个月的时间,磨破20多双老布鞋,老老实实把故宫走了一遍。他足下的每一个脚印,是热爱的本心,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故宫六百年的风雨,烙印在了本色的一砖一瓦上,融进了坚实的寸土里。它将博大精深的传承写进故宫厚重的城墙上,写在那些伟大的国宝里,更写在每一个故宫志愿者的日常里。
传承,每一天都是新的。当我们站在未来,回看历史,不止有流行娱乐,更要有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