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哥的桶

昨日循环了一天的桶哥(Buckethead),又重温了一遍Frank。

3号晚上误打误撞闯进了一个神圣的黑弥撒现场,整个观感是震撼。Hyde不插电现场真的是amazing,之前在网易音乐上断断续续为这场黑弥撒做准备,但是当时并没有很喜欢,滤去人声,曲风和桶哥的曲风非常的相似,但是哥特味又不及Sopor Aeternus。然而,现场真的是出乎意料地让我沉浸到其中。浓浓的独处意味。

他们的音乐,都属于不宜多听系列。因为有叩问灵魂的声音,因为是时间在流失的声音。

不管身处在哪里,当耳机里传来桶哥的乐声,周遭就安静了下来。眼前出现了一片海,而你站在海中央。

14年看Frank,就想到了桶哥,虽然这个片子是致敬Chris Sievey,在片中,有人问Frank:这样戴着头套会不会有点吓人?“我其实是在对你微笑”。Frank回答说。故事的最后,Frank脱下了他的面具。而桶哥,永远都是面具加肯德基桶出现在众人面前。没有人知道他的长相。桶是他的本体,音乐是他的载体。

所有关于交流不能的电影,总让我想起桶哥;所有让我掉入深渊的音乐,都会让我想起桶哥。昨日在读《超现实主义宣言》,里面谈到automatic writing,我想桶哥也是如此,曾经把他推荐给斯基医,她说羡慕你们有这样的idol,天天都有新歌听。桶哥,作为音乐的native speaker,平均3天出一张30min的专辑,在肯德基桶里是源源不断地孤独,他将孤独弹奏了出来, 音乐于他就是自动地流出来。桶哥--automatic guitar。不管是出专的速度,还是拨动吉他的手速,都不是“深思熟虑”的后果,就是这样,音乐流淌出来,如果这部分不满意,希望在后面的旋律上,不去琢磨,不去思索,因为激情会在多虑中消失殆尽,对于桶哥来说,丧志激情才是致命的。所以他的专辑名随意到叫做《22222222》,在293张专辑里,有约240张以“pike”标识为名。

我不是他的忠实粉,知乎上有很多完整听过他歌的人,甚至还对他的所有专辑中的音乐、封面图进行了文化分析。我听完的专辑不多,在有限之中最爱的一张是他98年出的《Colma》,这张专里有明显地似水柔情,不管是for mom,还是watching the boats with my dad,听里面的歌就感觉被人塞进了海绵里,听完后海绵里能挤出水。

墓地、鸡舍、过山车、机器人,这些元素都被他拼贴在音乐之中,我不知道他戴面具的原因,也不知道他的童年是如何度过,我也不想去了解,那些关于他的都市传说真的太多太多了,何不戴上耳机去音乐中听他讲诉他的一生呢?跟随着他的扫弦,进入到他打造的Bucketheadland之中。

他头顶的桶,伴随着他的速弹,在舞台上幻变成闹钟的正面,每分钟转60秒。

Welcome to Bucketheadland
Buckethead was raised in a chicken coop by chickens?

你可能感兴趣的:(桶哥的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