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堂第二届师资班主题讲座
主题十五:读经教育下的尊师重道及严格管理的意义
主讲:道中书院 王欢锋
时间:2017.11.13
录入:金谦学堂 杨黎姿
·与明德堂的缘分。12年在北京读经推广中心有一段工作经历,那时作为岭南“论语一百”的一名志愿者,参访过明德堂。彼时,明德堂名声在外,如今已更是名扬四海。
·16年正式开始走向外界,进行读经宣导,前几年都在探索研究、沉潜自修。
·首次讲这样的主题,从一线读经教学出来,有3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尊师重道和严格管理有略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尊师重道的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季谦先生:尊师的意义在于重道。
世界上真正提倡尊师重道的民族:中华民族和印度。因为这两大民族都特别注重道统的传承。
·当代新儒家三大志业:道统的继承、学统的开出、政统的完成。
㈠尊师重道在道统文化传承当中的特殊意义
⒈康德将人类理性分为两类
⑴实践理性,通过生命的心灵的实践,将道德伦理生命的学问展现出来;
⑵思辨理性,人除了对内在生命、精神的向往,还有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人类运用思辨能力去研究自身以外的世界于是产生数学、逻辑等方面的学问。人类还向外探索社会,产生了民主政治的架构。
⒉中西方学问系统差异
·道统跟生命直接相关,靠感通,由一个生命传递到另一个生命,因此必须强调尊师重道。
⑴西方强调学统,提倡师生间平起平坐。
⑵东方强调道统,学习智慧和生命的学问,受教者需要与师者发生感通。学生只有尊师重道,才能从老师那里传承到真正的本领。
㈡如何亲近圣贤经典
⒈读经契入经典智慧
⑴如何契入经典
问:怎样去亲近圣贤经典,把圣人智慧接续过来,与自己生命产生联系?
答: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读书要体悟文字背后的智慧,领受圣人智慧的言语,只有通过老实大量熏习才能契入经典。是故王教授提倡“老实大量读经”。
⑵《论语》的智慧
·《论语》当中详细记录孔夫子的言行举止,生活中一点一滴、一颦一笑都是文章,举手投足都是如如朗现的天道,是生命细致入微的体贴与观照。
⒉中国文化与尊师重道
⑴禅宗强调师承,学生将全身心交付给老师,对老师产生无限的恭敬。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老师身上领受到生命的智慧与境界。以心传心,谓之“心传”,谓之“道统”,即从一个生命直接传到另一个生命。
另外,一个人只有对老师充满敬意,才能把老师对圣人的领悟以及老师生命的体会领受过来。
⑵儒家亦强调师门关系的一脉相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凡是对师父信心十足的弟子,才能真正得到师父的道。孔门弟子与夫子朝夕相处,直接体悟圣人生命的境界。孔子去世后,众弟子都为孔子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夫子庐墓六年。
⑶东方血统传承
·中国人强调血统,强调孝道。通过对父母的体贴,父亲的生命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代代流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形成厚重的家风。中华民族才有根。重续家风家规,重续师道尊严,意义深远。
㈢与圣人生命感通的方式
⒈老实大量读经;
⒉尊师重道。
⑴尊师重道的两种方式
①把生命交付给老师,直接跟老师学习;
②老实大量读经,破掉文字相,通过经典与圣贤心灵相感应。
⑵东西方差异
①学统盛行的民族,老师仅传授知识,不负责传道。若只有学统,没有道统,这个人可能很有学问,但人格修养不一定高。
②道统传承的民族,首先注重德性生命,其次才是知识技能。
⒊老实大量读经即是尊师重道
·这个时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道统沦丧,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只有学统,即知识类的学问。老实大量读经,就是直接感悟、体贴圣人的心灵,与圣人生命感通,所以老实大量读经就是尊师重道。
㈣读经老师的意义:仙人指路
·当今时代,尊师固然在于重道,然读经老师不一定有道,但老师背后的圣人是有道。老师将学生指引向学习圣人,这样的老师就值得尊重。
·读经老师最占便宜,随时在道中,随时在明德。倡导别人读经,最有功德,一本万利。人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向往、追求。
二、严格管理的意义
㈠严格尺度如何拿捏
问:管教孩子,应如何拿捏宽严?
答:关键在于对人性的善的体贴,性善论的学习是打开读经教育的一把钥匙,乃至于是进入儒家学问的关键所在。
㈡性善论与性恶论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的讨论,千古以来,争论不休。
⒈从认知心理、逻辑思考来说
⑴判断事物对错只有四种可能:
A.两者都对 B.两者都不对
C.甲对乙不对 D.乙对甲错
·孟子探讨人性善恶,“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详见《孟子·告子上》
⑵牟宗三先生把人性划分为两个方面:
·天地创生之初,谓之无极,无极就是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创化,产生万物天道创生万物的过程,造化的作用谓之至善,无善相无恶相。“无善无恶心之体”。人除了现实性,还有超越性。
①天命之谓性(超越的人性),从超越层面上说,人是至善的;
②生之谓性(现实的人性),落到现实层面,人有清浊二气,人性驳杂。
·儒家讲如何变化气质。曾国藩家书,言“唯读书能变换骨相”。
㈢为什么孟子的性善论不能反驳?
·孟子从超越层看人性,超越和现实是不矛盾的。
⒉从智慧方面、指点性语言来说
·孟子所谓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韩愈评价孟子:“功不在禹下”。
·陆象山:“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从性善扩充开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⑴存有与活动
·仁义礼智四性是存有,恻隐、羞恶、辞让、四端是活动,四端之心的背后是仁义礼智四性的存有在做支撑。四性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此天之所予我也。
⑵尽心知性以知天,天人本一。
·孟子这种推理是由情说心,由心说性,从性说天。尽心知性以知天,天人本一。
·逆觉体证,自己去证明、体贴自己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无四端之心,非人也。人心通于天心,人德通于天德。所以中华民族是真正的自信!
儒家学问的每一个下学就是上达,儒家永远有一颗求圆满、求超越的心。儒家好学不已,“学”贯穿《论语》整部书,乃至于贯穿整个儒家思想。
㈣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
⒈荀孟思想辨析
①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存养扩充,扩充良知。兴《诗》《书》。1%—100%
善是人性的本源,扩充到最后就与圣人的心灵浑然一体。
②荀子:说性恶,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化性起伪,隆礼仪,重法制。
杀《诗》《书》,兴《礼》《乐》。99%—0%
礼乐背后应有仁德做支撑,荀子提倡的礼乐,没有内在的仁德做兴发,容易落入外在的形式。
⒉荀孟思想比较:
①孟子的学说是源头,荀子的学说是支流。
②孟子法先王,直接从尧舜继承下来;荀子法后王。
③孟子学说,谓之“自律道德”。道德的自发,其因来自超越界;
荀子学说,谓之“他律道德”。道德的约束,其因来自现实界。
·欲知详细内容,可参阅牟宗三先生著作《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霵山》
㈤读经教学当中的实践应用
⒈超越性与现实性
·人有超越性,也有现实性。儒家既有超越的理想,又有对现实的体贴,将理想照进现实。不要期待现实中人人都能尽我的意,感通操之在我,不管别人是否包容我,先去包容别人。以十足的诚意待人,化解矛盾,以光明启发光明,用光明性去化掉现实性。
⒉读经老师应有的态度
·鼓之舞之以尽神。严格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现实层面上,孩子有他的动物性,越严格越有效。假如严格管理是出于对人性的信任与体贴,乃是一种大慈悲。老师心正了,严格就是最有效的。
⒊中西方教育原则
①中国几千年来教育一直提倡严格,对孩子有所惩戒;
②西方教育流派
·夸美纽斯四大原则:适应性原则、实用原则,类化原则,兴趣原则。
·卢梭:自然主义,即散养式教育
·斯宾塞:快乐主义
⒋王教授对使用体罚的两个标准
·前提是真爱这个孩子:孩子故意为恶;孩子故意怠惰。
·老师体罚孩子的当下的心念很重要,是出于爱孩子还是出于发泄情绪。体罚如果是基于对人性善的体贴,体贴得越好,拿捏得越得当。
·老师德性高,“不大声以色”,不怒而威。学习王教授《教育的智慧》、《滴水不漏教学法》、《读经教师的特质》,体会读经心法。
⒌家长信任配合学堂
·于此同时家长需十足信任学堂。家长越信任,老师越容易发挥出心法。严格管理的背后也是尊师重道,尊师重道也是严格管理。
·一个学生要教育好,堂主、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家长越能够尊师重道,越能够体贴到堂主的不容易,孩子越能够受教。
⒍办学与推广
①办学的心态:内修,愿者上钩。
·学堂堂主修好心性,为书院输送读书苗子。
②推广的心态:外放,找共同点。
·道中书院的管理相当严格,既有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不容易的体贴。
a.对于体制学校的推广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包容,面对不同的群体,要有一定的策略。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方式。
·对体制内学校,有读经的,应当为之鼓舞。河南春华小学读经时间达到4个小时,包本成绩斐然。体贴时代的艰难,体贴老师的不容易。顺着时代的发展,一步一步引领体制读经。
·道中书院为应对体制宣导,新开四本书:《逻辑新引》、《教育学》、《语文教学概论》、《传统语文教学初探》。
b.对于学院派的推广
·成为读经教育的宣导员是容易的,但成为读经教育理论的建构家是不容易的。
·学院派普遍反对大量读经,遇到专家学者,用专用的术语跟对方讲读经,缓和读经界与学术界的关系。
(根据现场分享笔录,王欢锋老师略有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