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被消费的情怀——写于《我的诗篇》观影后

致我们被消费的情怀——写于《我的诗篇》观影后_第1张图片
我的诗篇,图片源自网络

2016年5月22日通过参与吴晓波无锡书友会的众筹活动观影了这部声名在外的《我的诗篇》。按说,这样的纪录片电影票房肯定不会高,原因大家都懂的,但这类电影质量一般都不差,因为这类纪录片因其取材真实性往往更容易引发观影者的共鸣,看过《天注定》的人大抵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愤怒,这就是纪录片的力量。可我没想到的是——竟然真的有人能把这种题材的电影拍成这样。(不说他烂是因为不管怎样情怀摆在那,人家难度系数确实比商业大片高)

接下来,我没什么真切的观影感受,也谈不上什么情感共鸣,就是想吐槽一下这部片子。

一、我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鸡零狗碎的!究其本质电影实际上是在讲故事(我一直这么认为不服欢迎打脸),哪怕你故事讲的再怎么不好,你至少给我把故事讲完整啊!让我知道这事最后到底怎么样了是不,你不能说因为为了尊重生活的真实性就给观众们看些没头没尾的片段是不?你是在拍电影!拍电影!麻烦遵守点电影的基本规律好吗?我生活里太多的鸡零狗碎了来这看场电影不说是为了消遣(这类电影也没法当消遣看)至少你给我讲个故事成吗?

别鬼扯什么倒叙插叙,这些手法不是这么玩的。六个故事里真正能说讲完的也就是老井的故事,让我明白清楚他的故事讲完了,其他的,突然终结怎么回事?然后在影片后半部又没头没脑的冒出来算怎么回事呢?

翻看了下导演履历,看完之后只能说,就不能好好找个导演来做这部片子吗?挺好的题材,可惜了

二、你的语气真的很浮夸你知道吗?我不知道导演是一种怎样的考虑,请来了几位诗人现场朗诵他们的诗。你是想强调这些诗歌,这些诗人的真实性吗?可导演你真的懂什么叫朗诵吗?你是觉得朗诵只要有情绪就可以的是么!看着几位诗人所谓的“朗诵”我浑身都有种不适应感,小鸡皮一粒粒的往外蹦跶,略带木讷的表情和时不时情绪的突然爆发,我靠,这哪里真实了,这明显就是帮演技不到位的演员。你难道没发现,他们不会控制情绪吗?情绪过度表达就变成自嗨了啊!

致我们被消费的情怀——写于《我的诗篇》观影后_第2张图片

其实几位诗人只要安安静静的念诗就挺好,为何?因为诗歌的锋利从来不是来自朗诵者的情绪,是来自诗句本身的锋利,你那么浮夸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觉得你对自己诗的不自信,仔细听听人家专业的朗诵,你才知道什么叫差距。

最真实的诗人来自煤矿工人老井(咦?怎么又是他),我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老井念他的诗的时候没有太多情绪的表露或者说我这人比较迟钝感受不到他的情绪,但是他传达出来的情绪恰如他的人,他的诗,看似稳重如山,你却不知道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一种怎样的火光炸裂,这种外冷内热的情绪恰如诗歌本身,看似轻飘飘几句话没什么份量,却不经意间就扎中你内心深处最软弱的位置。

最后,配乐你真的有看完电影吗?我N次因为配乐而调动起来的情绪因为接下来的场面对不上配乐而感到泄气,内心最真实的呼喊就是:“我××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感受,讲真,这电影需要用情绪高昂的配乐的地方真不多,配乐师确定不是刻意刷存在感而做的配乐?

致我们被消费的情怀——写于《我的诗篇》观影后_第3张图片

这部电影,吐槽完做个总结: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需要听到来自每一个阶层的声音,这样在前行的路上才不会因为消息闭塞而一意孤行,也一定有人愿意掏钱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可是….你不能因为这样就随意消费着我们的情怀,是不?

吐槽了这么多,有必要回到诗歌的本身聊一聊,我不说几位诗人们写的好不好,只说一句:措辞本身的华丽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有没有力量瞬间扎进人心让人对你难以忘怀,王国维老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往往你呐喊了半天,也不及别人轻描淡写的一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的力量,在这十个字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我们被消费的情怀——写于《我的诗篇》观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