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的七个习惯

习惯是什么

习惯到底是什么?我们似乎都心知肚明,却很难下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

百度百科说,习惯是一种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互动百科说,习惯是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Wikipedia说,A habit (or wont) is a routine of behavior that is repeated regularly and tends to occur subconsciously.

"达尔文"说,习惯是漫长生物进化过程中,大脑发展出来的一种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简单来说,习惯就是大脑的“省电”模式。(好吧“达尔文”纯属捏造,是指从生物进化论角度来看)

而史蒂芬说,习惯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告诉我们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技巧告诉我们怎么做;而意愿促使我们想要做。要培养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Steven的七个习惯_第1张图片
习惯的内在原则和行为模式

识别正向习惯

精英之所以为精英,无非是不间断的正向行为习惯的驱使。

识别并理解史蒂芬模型中的七个正向习惯的最好方法,是观察他们的对立面。

Steven的七个习惯_第2张图片
七个习惯的正向和反向对比

正向习惯产生效能

七个正向习惯中,达成其中任何一个,都能产生高效能,那么“效能”如何定义?

七个习惯,都符合一个自然法则,即“产出/产能平衡”(P/PC Balance)法则。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鹅生金蛋的故事。一个穷困的农夫养了一只鹅,有一天他的鹅下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金蛋,并且从此以后每天都下一只金蛋,这个穷困的农夫没用多久时间,就从怀疑好运只是恶作剧,变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然而突如其来的财富使他变得贪婪而又急躁,他不满足于一天只有一只金蛋,于是把鹅杀死,想从鹅肚子一次取出所有金蛋。然而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也死了,农夫再也无法得到金蛋。

这个故事里的金蛋和鹅,就是“效能”的两个要素:产出( Product )——金蛋,产能( Product Capacity )——下金蛋的鹅。效能在于产出和产能的平衡,重鹅轻蛋的人,最终会因为没有产出而被饿死,而重蛋轻鹅的人,最终将失去支持持续产出的产能。

开启007写作之旅,就是在培养我们写作的习惯。文字就是我们的产出,写作能力就是我们的产能。为了培养写作习惯,达到产出/产能平衡,我们既需要笔耕不辍,保持持续的文字输出,同时为了保持文字输出能力,需要倒逼输入,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产能提高,刺激产出,产出倒逼,提高产能,从而不断相互促进,不断迭代,达到动态平衡。

七个正向习惯的三个阶段

成熟模式图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期(Independency)“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帮助我,你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

成年之前的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依赖期。生理上需要父母家人的照顾,无法自食其力;智力上处于成长时期,无法完全独立思考并为思考所带来的行为后果全部负责;情感上依赖于亲人和朋友,他人的行为和评价容易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

独立期(Dependency)“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依靠自己,我为自己负责,我有权选择。

进入独立期的我们,生理上可以自食其力;智力上兼具思考、想象、创造、组织和表达的能力;情感上开始实现自我管理,充满信心,不因他人的好恶而影响自我价值评价。处于独立期的我们,在个人领域开始取得成功。

互赖期(Interdependency)“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互赖时期是经历过独立期之后,生理、智力和情感各方面的进一步的成熟和发展。进入互赖期的我们,生理上可以自力更生,但也同时明白互相合作比单打独斗更有成效;智力上懂得取人所长,补己之短,懂得合作双赢甚至多赢;情感上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懂得给他人以关爱和付出的必要性,并且能够与他人达成高效的沟通。进入互赖期的我们,开始在公众领域取得成功。

这三个时期并不是需要严格层层递进的,在依赖时期,可以开始培养独立期和互赖期的正向习惯。而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是在塑造三个时期习惯的同时,不断打磨更新自己,从而不断提高塑造和实践其他六个习惯的能力。

Steven的七个习惯_第3张图片
持续成熟模型图

打破逆向习惯,重塑正向习惯

习惯是可以被打破并重塑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打破习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宇宙飞船在刚发射的几分钟内,为了摆脱地球引力而消耗的巨大能量,比在进入太空轨道之后几天内的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习惯就像地球引力,而我们如宇宙飞船,要摆脱习惯的巨大引力束缚,也需要付出极大的能耗。

史蒂芬提出的七个习惯,是总结之后的抽象习惯。史蒂芬认为,要打破这些习惯,需要在知识、技巧和意愿三方面努力,从而突破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式的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反复循环并且螺旋上升的成长过程。

抽象的习惯,往往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习惯中。积极主动落实到具体习惯中,可以是主动发掘和参加有意义的线下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和陌生人聊天,建立物理连接,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改变一个习惯是否有意义,取决两点。一是这个习惯是否是逆向习惯,即不能带来效能,甚至降低效能,而改变之后的习惯是否是正向习惯,即是否能带来效能的提升;二是你是否给改变这个习惯赋予意义。例如将右手刷牙的习惯改成左手刷牙,直观来看似乎并不能带来效能的提升(至于锻炼左手可以开发右脑的说法,还有待更科学权威的解释,即使说法成立,可以从更加锻炼左手灵活性的抓筷子、写字等方面入手),但是如果你认同“向左而生”,那你就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

如果真的需要打破右手刷牙的习惯,培养左手刷牙的习惯,应该怎么做,相信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要做到并不难。从看到007“不出局”的“向左而生”这条习惯到现在,我已经每天都用左手刷牙了,做到这一点,其实只是在右手拿起刷牙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个习惯,然后换成了左手(意愿很强),从那天以后,每天刷牙都会想到左手刷牙,无他,仅此而已。

假设左手刷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右脑,以改变刷牙用手习惯为例,可以想到以下几点来对标知识、技巧和意愿(这里是假设,因此对标知识部分可能略牵强)。

1. 对左手刷牙锻炼右脑有正确深刻的认识。(知识)

2. 不断给自己心里暗示。(意愿)

3. 改变外部环境,把牙刷从洗手台右边挪到左边,或者直接在镜子前贴张纸条,“左手刷牙”。(技巧)

4. 和家人朋友建立监督提醒。(意愿+技巧)


P.S.

以上是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二章——“七个习惯的概论”的总结。书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很多理论观点进行了生动讲解,读完大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理论观点,未经实例阐述,很难深刻理解。推荐阅读原著,加深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Steven的七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