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静
今年5月,在“爱奇艺世界·大会”上,马东曾说“对于《奇葩说》的问题,我们从没打算‘装聋作哑’。《奇葩说》第五季,要大刀阔斧的革新,要革自己的命。”
雄心壮志犹在耳,9月21日,《奇葩说5》迎来首播,全新的节目形式符合马东“大刀阔斧”的设定,节目呈现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现场是热热闹闹声嘶力竭的60名奇葩1V1 Battle战,现场之外,是豆瓣网友打出刷历史新低的7.2分。网友评价两极化严重,有追了四季的老粉们觉得“聒噪”、“毫无逻辑的撒泼打滚”、“辩论变抬杠”、“《中国新吵架》”,也有人觉得“这一季更年轻,更接地气”。
往前追溯几个月,《奇葩说》曾发布一个视频,在视频里,《奇葩说》化身成一位需要抢救的男病人,面临着IP老化、选手抱团、流量骤减、评分逐季下降等多个“生死难题”,“亲妈”爱奇艺、“女友”赞助商均劝他签下“放弃治疗协议书”,最终是追随了他多年的观众流着眼泪要救他的命。
任何经典都经不住井喷式的自我消耗,马东和《奇葩说》内容制作团队米未一早就知道这个走过了四年风雨、斩获了无数荣誉的超级IP面临的症疾在哪里。第五季的一开始,“要做改变”就是这个年轻团队对外宣传的一致口径。
沉寂一年零三个月,《奇葩说》回归之夜的所有尝试,都透露了其IP僵化阶段险地求生的欲望。这一次,它能突围成功、发酵出属于奇葩们的情感烈度么?
老IP续命,《奇葩说》的新玩法
与其说《奇葩说5》是一款改良产品,不如当它是一个新生物种。节目形式上,这个马东曾戏称为“严肃辩论”的节目,逐渐向一场“辩论真人秀”转变。
首先,是前所未有的残酷赛制被引入。
与往年纯线上通道不同,为选拔具个人特色的奇葩选手,导演组今年在上海、南京、成都、广州、武汉五地同时设立了线下报名点,逾万名选手参加了海选,最终选取16人进入新奇葩队伍。前两期呈现的便是52位新奇葩选手和8位老奇葩选手的1V1生存战,辩题内容则包括了“毕业后混的很normal,要不要参加同学会”、“面对女友的求生欲测试,演戏还是做自己”、“男朋友氪金打赏女主播,该不该分手”、“职场菜鸟被前辈压榨,要不要say no”等涉及恋爱观、职场关系的多个热点话题。
新老奇葩同场竞技,50%的超高淘汰率使得节目讯息愈加密集、节奏愈加的快。而被选出的30名奇葩接下来仍需面对淘汰赛,毕竟四大战队只留有24个席位。
节目的新亮点还包括新导师的加入,《奇葩说》第一大黑粉脱口秀演员李诞、知识付费领域知名经济学者薛兆丰以及再次合体的“马晓康”组成了新一季导师天团QPS47。两名新导师加入的背后,是《奇葩说》一直在寻求的圈层突破。无论是薛兆丰的正经知识分子视角、还是李诞脱口秀里带有分寸的冒犯,都将给已经习惯了“马晓康”辩论风格的观众带来新鲜感,圈层差异下的观念碰撞也将给节目带来更加广阔的视角。
新一季节目中老奇葩阵容也被大换血,姜思达、范湉湉两名呼声最高的选手缺席。导演组对老奇葩的去留标准是在其以往的辩论中拉一条播出线,谁发言时播出线掉到节目播出线的中值之下,谁就被OUT。最终,老奇葩在新一季中只剩8个席位。前四季BBKing得主马薇薇、肖骁、邱晨、黄执中将分别担任四个战队队长,带领战队争夺年度BBTeam,不再下场辩论。
在已播出的两期节目中,新奇葩中也诞生了一些话题选手。八倍语速落败后抱住马东大哭的村花赵美蓉、与颜如晶抬杠的野红梅、耶鲁辩论大神庞颖、谈判专家熊浩……综艺咖多,思辨者少。
目前看来,《奇葩说5》整体构架改动太大,已经不能用前四季的视角一脉相承地去评断。节目内容里加入了开杠时间、选手采访、外场互动,同时效仿其他网综加入了末尾悬念,另引入了24小时台前幕后全纪录的真人秀机制,这档以思辨能力著称的节目综艺化氛围越来越重。《奇葩说》新玩法带来的后续效果仍有待观望,但毋庸置疑的是,《奇葩说》已经离曾经的它越来越远。
“重塑金身”还是“自我迷失”?《奇葩说》的新问题
《奇葩说》总制片人牟頔曾提出一个观点:内容制作和输出的行业,没有轰然倒塌的内容制作方。说的就是当一个节目的内容远远大于它的形式时,能拥有更长更旺盛的生命力。
《奇葩说》系列攻占语言类综艺节目高地,成为网综鼻祖,收割无数忠实观众并获取高达15亿元的广告收入,靠的就是娱乐化包装下的强大内容生产能力。
观众看《奇葩说》的时候是在看什么?他们是被“马晓康”温暖善意的娓娓道来圈粉,还是被罗振宇强大凶悍的知识体系圈粉,亦或是被场上那些或妖孽或癫狂的奇葩们圈了粉?
归根究底,是被知识圈粉。表面的轻松,背后的深刻,是这档长寿综艺最核心的竞争力。
《奇葩说》前两季口碑和收视的双向滑铁卢,很大部分都集中在这样几个矛盾上:综艺咖和辩论咖的矛盾,新奇葩和老奇葩的矛盾,深刻辩题和口水话题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很可能不是一次赛制变化、一次概念换新、一次导师群体阵容变更就能解决的。
形式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奇葩说》确实需要改变,但这改变,并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大刀阔斧,更应该是内容层面的推翻和重建。前两季中,当辩论咖开始抖段子、综艺咖开始聊深度、当老奇葩场外抱团互撕带来巨大非议、当为适当规避政策压力只能挑选一些口水话题时,场上参与辩论的所有人界限都越来越模糊,他们不再是带着“奇葩”标签的焦灼人类,也很难再带来值得传播的价值内容。
第二季时,网上流传着一份根据收视数据整理出的观众群体画像,《奇葩说》观众以18-24岁的年轻人为主。几年过去,这一批观众或从校园走入社会、或从社会融入职场、或从单身进入婚姻。他们面临更多疑惑,更多难解的焦虑,更多难以厘清的人情关系。他们比以往更需要《奇葩说》,更需要一档思辨节目辅助自己知识体系的建立。他们不仅仅要看一场热闹的“真人秀”,他们还需要消化知识,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希望《奇葩说》的这次改变,是一次有野心的运筹帷幄,而不是流量和金主要挟下失去根基的“自我迷失”。
“一股匠心”,语言类综艺节目的存活逻辑
《奇葩说》背后有一条值得关注的爆款逻辑:语言类综艺往往能够通过简单形式的搭建,宽泛地讨论社会、政治、经济、娱乐议题,直抒胸臆地进行观点表达,在得体的理念包装下,能迅速引发关注和传递价值。
图为姜文参加《圆桌派》
也正是因为《奇葩说》的巨大成功,坐了许久冷板凳的谈话类综艺突然成为了风口,呈指数增长。近两年来优酷、腾讯、爱奇艺以及各家卫视,在丰富自己节目矩阵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将谈话类综艺确定为头部项目之一。《圆桌派》《非正式会谈》《心动的信号》《恕我直言》《真相吧花花万物》《朗读者》《十三邀》……等等节目搭建了不同领域的信息场,也拿下了不同的垂直受众市场。
图为《十三邀》中许志远采访导演李安
再看大环境,今年以来,从街舞、偶像到机甲,从音乐、游戏再到二次元,综艺节目经历了快速的更新换代和轮番对垒,市场综艺类型越来越多,差异化也越来越大。但截至目前,今年的综艺圈依旧没有全民爆款出现,以往屡试不爽的爆款方法论——“流量明星+话题发酵”已经不再奏效,所谓的“爆”,都止步于圈层间的狂欢,而如果无法将核心内容下沉,传播给目标受众,一档节目也就根本无法在信息大流之中留下水花。
如何在语言类综艺中分得“蛋糕”,实现口碑和流量双收?靠的就是匠心之下精益求精的内容创作。随着监管趋严,舆论环境变窄,自带流量和热度的敏感话题将逐渐消失,当一切作品离开繁琐的形式设置,留下纯粹的语言力量时,用心做好原创内容,才是语言类综艺能长久存活的唯一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