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章将会探讨下列问题:
运气是什么?怎么转运?
在全球人类文化中广泛存在的咒语文化,它的奥秘是什么?
《心经》的咒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我们的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是否会因咒语而改变?
咒语能否用于心理调节和治疗?
这篇文,没有什么鸡汤和干货。但是肯定比那些东西有用!
1.我的运气怎么这么背!运气是什么?
先来看两个例子:
本来,小明的条件是可以报考三级心理咨询师的。但是,新政策一出来,小明就得从四级心理咨询师开始考。
——“我的运气怎么这么背!”小明咆哮。
同寝室的撸瑟逃课,一直没遇到点名。我一逃课,老师就点名了。偏偏那节课撸瑟破天荒去上课了。
——“我的运气怎么这么背!”我在咆哮。
事实上,许多人的心理困境,都伴随着这样一声咆哮:“我的运气怎么这么背!”
那么,本文的讨论,结合哲学和心理学,说明用《心经》的智慧走出心理困境,就必须面对“运气”这个问题。
在上一章,本文完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融合,来阐释抄写《心经》对走出心理困境的意义。
在这一章,本文将融入自然科学,来解释《心经》的智慧与人的运势的科学关系。
那么,运气的自然科学的理解是什么?
是概率?这是最为普遍的被大众接受的理解。
但是,这是错误的理解!
就“我偶尔逃课遇到老师偶尔点名”这件事而论,这确实是个概率问题。
但是,老师点名是有其必然原因的,我逃课也有我的必然原因,否则二者都不会发生。二者同时发生,也就是佛学所说“因缘际会”。那么,这件事对于我来说的运气问题,就是一个必然的问题。
用高中政治课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就是:必然是绝对的,偶然是相对的。
乱入一只薛定谔的猫说:量子力学就是偶然性和不可知性的证明。但是,运气是对人而言的概念。人难道能触摸到一颗量子级的物质并清晰的感知到它吗?在这里,上帝掷不掷骰子的问题,与本文讨论的运气问题无关。
所以,所有的运气,都是有必然的原因。
2.怎样转运:咒语的奥秘是什么?
这样说,人的努力还有什么用?
在运气是必然而不可改变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困境的情结,在于他一直认为自己运气背,那么,我讲用《心经》的智慧走出心理困境,对他也就没用了。
然而,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我们看到,面对必然性的“运气”,仍然有方法可以改变它!
这个方法,就是“巫术”!这里的巫术,不是迷信,是一种文化现象。
咒语是浩瀚巫术中的重要部分。咒语的真实有效性,在文化人类学的资料中广泛存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些关于咒语的材料:
密宗的修行追求“即身成佛”,而法门就是三密合一,其中的口密就是“口诵真言”,“真言”被视为“咒语”。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载: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引文中“祝由”,就是“巫祝”,包含有念诵咒语的部分。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后,附有《禁经》两卷,里面是科仪、修行、咒语一类的记录。
由上述记载,可以得知,咒语可以治疗疾病,并且,咒语对疾病的治疗,是通过从心理到生理的机制发生的作用。
再看现代心理学的催眠术治疗的案例,有许多用心理暗示治愈一些身体不适症状的记载。用于做心理暗示的语言,在一些文化学研究中,就被视为“咒语”。
心理暗示治疗疾病的案例,文化人类学中有丰富记录。萨满教与伏都教的资料相信大家看得比较多,基督教教堂礼拜与集体催眠的关系也被讨论过很多,我在这里就举一个泛生信仰的例子:
英国人类学家马雷特在《宗教的起源》一书中记述的太平洋诸岛土著信奉的“Mana”,是一种无实体的超自然力量,可以被巫术、咒语引导,用于治疗和对运气的干预。
我们注意到,《心经》中有一段咒语。并且,《心经》在一些文化中,本身就被当做咒语。
咒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只是一种心理暗示吗?
如果咒语真实有效,可以治疗身心疾病,可以让人时来运转,那么,《心经》中的这段咒语就需要被心理学的治疗所重视,也需要被哲学的认识论研究所重视。而社会科学在人类学的引向下,就得以和自然科学汇流。
在此,我将把咒语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用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养生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来对咒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以考察。结论会撼动一些国内传统哲学观念。
正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把实验和内省结合一样,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需要“参与观察”。很难想象,国内学术界某些泰斗翻着道藏就把科仪的著作写好了。探讨咒语,是需要严肃修习,再做论述的。哲学,需要兼收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3.你的“气场”关系到你的运气
心理问题转化为生理病变,早已是学术界不争的世事。
人的心理活动,是心理能量的流动。心理能量的基础,是人体的生理能量。因此,人的心理和生理才能有机统一。
人的心理活动会造成人体脑电波的改变。例如人做梦和不做梦,脑电波的波长就不同。
脑电波改变的时候,人的生物电和生物场会发生改变。中医经络学证明了穴位对外界刺激产生应激性的时候,循经感传的经络会有生物电和生物场的变化。
有研究认为,宇宙波的频率为7.5赫兹,胎儿与婴儿的脑波都是7.5赫兹,可见胎儿、婴儿的脑波与宇宙的能量是“天人相应”的。
当人的心理-生理活动处于养生的最佳状态,人也就处于《内经•素问》所说的上古天真的状态。这时,人的生物场波动与宇宙的辐射背景的波动一致。
世间的事物的运动,受到宇宙中的场的干扰。
人的行为,来源于人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受到个体自身生物场波动和外界的场的波动影响。人有时采取的行为,并非是自己理性思考的结果。
不仅自己的行为如此,与自己相关的他人的行为也是如此。
所以,人的运气,与个体生物场和外界的场的相互作用有关。
当人做出决定,进而采取行为时,又有多少行为来自于个体理智的思考呢?
很不幸的是,不论行为心理学,还是精神分析学派,都有足够充足的案例与实验,来证明人的行为的动机与人的个体的意识层面的想法没有必然直接的对应关系。
行为的动机,很多时候受无意识领域的影响。人的无意识领域的活动,是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本能和类本能活动。
如果,人的生物场被外界的场的波动干扰,那么,个体的生物场会反作用于个体的无意识领域,使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受到干预。
如果外界的场的波动,被人的个体的生物场影响,那么,人就与环境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这时,人才真正支配着自己,支配着自己的运气。
许多时候,人不是运气背!运气是一种时机,时机本身是没有善恶好坏之分。人不该把自己的“自我利益判断”投射于客观的运气。
佛学所谓“诸法无我”,首要的就是这个意思。
运气是时机,但时机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住,能引导事情的发展趋利避害。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没有采取正确的行为,不是因为人不想,也不是因为人不知,而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根本就不能!
为什么?因为人的心理活动这时受无意识影响。
所以,人通过自我提升开发无意识领域,通过心理-生理活动统一的养生,改变自己的生物场,进而影响周围的场,就能一定程度上,支配自己的运气!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
(1)身体健康,心理才可能健康;心理健康,身体才可能健康。 生理和心理活动是统一的整体。身心健康,人才可能有好运气!
(2)人的身心状况会改变人的生物场。人的生物场的改变会反作用于人的身心状况。人的生物场会受到外界的场的干扰。引发人的心理反应的外界刺激可以是超出人体感官应激阈值的场。 场的波动与人的运气相关。
这一观点,也是我讨论哲学认识论的理论基础。从来不相信有谁可以在没有心理学和养生学的科学资料的支持下,讨论出可信的认识论的哲学原理。
4.全息与振动:咒语的第一层谜底
咒语,不论怎样定义和阐释,咒语是一种语言,这是不争的事实。
咒语的声音载体,是一种波动,声音通过震动传播。
咒语的念诵需要人体发声系统的震动。
人的运气和人自身的生物场、和外界的场有关。场就是一种波动。
咒语的内容,如果能够连接并影响场的波动,那么,咒语就能影响个体的生物场和和外界的场。这样,咒语能影响运气甚至影响世界的作用,就是真实的。
对此,我的论证如下:
宇宙中,自相似是宇宙系统的普遍规律。
在人的生理构造中,全息是普遍规律。
中医的诊治,以全息理论为基础。
发声系统关系到心、肺、脑的功能,是与个体的身体系统接近的全息元。
咒语的语言,在人类语言系统中的位置,与宇宙中的一种活跃的波动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一致的,是自相似的。
念诵咒语,会让发声系统的振动模仿上述波动,出现发声系统的振动与身体的生物场的波动的关系,同构于前述的自相似关系。
由于全息性,身体的生物场的波动向发声系统的振动的结构趋同。
由于生物场的波动,人的脑电波受到影响。人的脑电波的改变,带来深层心理活动的变化。深层心理活动的变化,通过生理-心理能量合一的机制,反过来强化生物场的波动。
这时,咒语使得人体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有机的、高度的协调起来。生命的全息一致使得生命的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的、改善健康的、提升智慧的作用。
所以,咒语的奥秘,在于振动频率和全息同构!这一层面的咒语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咒语的本真层面的意义。这一层面的咒语具有“模拟巫术”的特点。关于模拟巫术,可以参看弗雷泽的《金枝》。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条改变运气的道路,需要日积月累的漫长修养:从自我人格的完善,但思维方式的提升;从感知能力的磨练,到心理活动的自制;从气血养生,到身心潜能的开发,这样才能具有充分发挥全息同构与生物场波动频率的规律的基础。
上述系统化的自我提升活动的基础,可以参看《素问•上古天真论》。心境的返璞归真,才能有助于人的全面提升。咒语的运用,也需要“天然真挚”的心灵。所谓的运气,不是绝对外在的、孤立的存在。运气很大程度上牵涉着人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振动的频率与全息同构这两条规律,怎样在生活中用于心理学和养生学?它们将为哲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带来怎样的冲击?对于咒语这一文化现象,究竟该怎样阐释?
接下来,我将分析几种类咒语的文化心理现象,在咒语的文化层面的意义中,进一步阐释上述的规律。
5.文化与羁绊:咒语的第二层谜底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中,许多现象背后,都有咒语的实质。详解如下:
(1)咒语是与个人相关的羁绊。
一块石头,可以用于观赏,也可以用作工具,也可以与人毫不相干。
当石头与人毫不相干,从来都毫不相干时,人是不可能把石头当做工具:没有工具,就没有人类的进化的可能性;从来都不相干时,人也不可能观赏石头:人类的审美活动就会有局限性。
石头是客观的,客观的石头存在着,只有当人与石头有所关联,有了“石头”这个“名”,石头就真正与人相干了。
当人需要武器,人抓起石头当武器。这时,石头就是武器。“武器”这个本不属于“石头”的名,就被赋予了石头。
在这个情况下,“武器”就是人在与石头产生关联时,对石头施加的“咒语”。而石头之所以能成为“武器”,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的性质。
但是这些性质是客观的,只有当人把它们利用为武器,它们才能完成石头成为“武器”的“咒”。
以上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日本阴阳道的观点。不过翻开文化人类学关于原始巫术的材料,会发现这一论点存在极为普遍。然而,这种论点本身,却没有错!
所以,咒语,本身是语言,是名称,是符号。这种符号指出了人在与事物的关系中,付予事物或人的意义。这种意义在被符号所指后,意义就成为对人而言的客观存在。
就这样,世界成为了人化的自然。人用语言思考,用符号表达,就必然用自身度量世界。人由此把自己作为万物的尺度。
所以,当人用语言做“咒语”,“束缚”住世界的时候,人就同时用“咒语”羁绊住了人的自我。
人的一切哲思,如果不突破“咒语”语言的羁绊,那么,人永远是在思考人自己虚构的世界。只是,这个虚构借用了客观存在的性质,所以以假乱真,成了难以看破的“颠倒梦想”。
说到人的心理活动上,许多人之所以走不出心理困境,最后,心理困境生理为心理疾病,甚至于有的人出现神经质症,关键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而思想,给他们心中的世界和自我施加了某个“咒语”!
“我的运气不好”——这句话不就是自己对自己施加的一句咒语吗?如果一个人一直相信自己的心理困境和外界困难来自于自己运气不好,那么,他就会一直徘徊在自己的心理困境中!
这个“咒语”,正是束缚他们的不良心理活动的根由之一,也是许多心理治疗不能改善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的祸根。破除这个“咒语”,就需要一个新的“咒语”。
这个导致心理问题的咒语,在有些个体的个案中,就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但是,这个咒语在心理的产生,却有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交互作用的机制伴随它,并强化它,然后纵容它。
这个机制,简述为:心理能量爆发的表达。
(2)咒语是心理能量爆发的表达。
人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就会有心理反应产生。有心理反应,就意味着有心理能量的活动。
当外界刺激足够强,让个体的心理反应引发强烈的生理反应时,心理能量就会与本能、类本能等心理活动结合。
这时,人的心理就可能产生压抑或沉溺,心理能量就会得不到疏通流动,就会积压。
当心理能量积压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陷入心理困境。
以上就是人的心理困境在心理能量视阈下的发生机制解读。
而当心理能量自行积压到一定程度后,人的心理会产生宣泄心理能量的自我调节。
原始巫术的案例中,证明了,人的情绪和思想极端化的时候,就会用语言去“诅咒”,并且自己坚信自己的“咒语”能改变客观世界!
所以,心理能量爆发出来时,人会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达这种爆发。这时,语言会强化心理能量爆发时的内心感受,进而为人的精神世界塑形。
历史上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正是被压抑或沉溺的心理能量的表达。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中,大量的对艺术文学作品的精神分析解读,就是最好的例证。
文学艺术家借助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学艺术的创作需要灵感。当灵感激发创作的时候,创作者的心理活动,不是刻意的表达,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时,文学创作者会有这样的体验:语言一出,仿佛自己的心灵震撼,仿佛天地动容,自己的心境由此提升,世界由此清晰。
这种语言,在个体主观感受上,就是“咒语”,因为它改造了所谓的“世界”。在这里,世界,人认知的世界,人的语言表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人,究竟活在哪个世界里?这是个哲学问题。因此,心理学在这一路径上,将追溯至哲学。
(3)咒语是无意识领域的思考符号。
人类文化具有传承性。文化的一些核心要素在历史的传承中保留下来。一代一代的文化传承有线索可循。咒语的形式、内核,以及咒语的文化结构,在文化的迭代传承中一定程度地保留下来。
人类各人种各文化的语言的最基础的特征具有共通性。语言的物种共通性犹如物种的基因共通性。人类的集体无意识领域蕴藏着人类文化共享的内核。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能在人类个体无意识领域的深处被触及。
咒语的创生根植于人类早期语言,源出于人类原始思维,所以,传承下来的咒语,一如咒语元初的效用,能在一定条件下带给人深及心灵的震撼。
人的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在心理活动中得以统一,是因为人类文化诞生初期,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气”,引发的应激感在人体结构造成的经络流注中,带来了心理活动,使精微物质的存在被感知。
这种对精微物质的感知被延展到外界的精妙变化中。
只要有人体的经络与气的流注,人就具有唤醒沉睡于无意识领域的咒语的能力。咒语的唤醒,本质上是个体作为人,必然具有的感悟出咒语的能力。
咒语的传承,比起文化系统的宏大传承,更为简洁,也更能充分阐释文化的宏大内涵。
咒语的唤醒,是文化与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统一结合的契机。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论点:
(4)咒语是文化对个体的深层教化。
文化具有教化功能。文化的教化功能的实现,只有当文化彻底支配社会个体的意识,才真正发到了价值的最大化。文化通过咒语化的语言左右社会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就能实现文化教化功能的价值最大化。
咒语融入人类的思维工具——语言,进而约束了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咒语融入人类心理爆发出的表达形式——符号,进而统束了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为人造就的世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引诱着人的心理活动,使咒语在心田里根深蒂固。
这时,心理能量归附于生理能量,生物场的效用在得以激发后,为咒语化的文化性质的语言带来如同本真层面的咒语的功能。以上,就是咒语在文化层面的意义。
综观上述文化层面的咒语现象,我们得出如下对“咒语”性语言的利用方法,能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
a.时常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心理能量爆发时,需要预见自己将要用以表达自己精神状态的语言,并对其加以判断。如果这种语言会作为咒语对自己的心理活动造成负面伤害,那么,就 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性语言作为“咒语”,替换本应在心中喊出的消极语言。
b.不要用自己的定势思维,在语言中拿外界困难束缚自己的心灵。对语言背后的意义保持敏感,别让语言这一用以思考的工具,如同“咒语”一般,禁锢自己的自由活跃的思考。客观独立的分析自己所面临的外界环境,不要在心中带入其他人的思维模式。 用自己的语言,用客观的描述,而不是用别人口中的话,来思考自己的生活。
这一过程中,对积极性的语言的选择十分重要,对用于思考的语言的反思也十分重要。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语言,才算得上“积极的咒语”?
《心经》中有一段咒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直接用佛经中的一些咒语,替代心理能量爆发时的消极语言表达,对个体走出心理困境具有非常良好的治愈效果。
让我们回到《心经》的那段咒语和我们的心理困境的问题上来。
我先说明几个关于《心经》的问题。
6.作为神咒的《心经》与咒语的读写
这一章,我们讨论关于《心经》的咒语的问题。从《心经》的咒语的角度,引出一系列相关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
首先,我们谈及《心经》,多指现在流传最广的玄奘译本。玄奘译本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但是,历史上的简称,不是《心经》,而是《多心经》。
玄奘译本所依据的梵文本,是现存的梵文本中的一种略本。这个版本,与日本《大藏经》本音译《心经》、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完全一致。
唐玄奘翻译的《不空羂索神咒心经》和唐菩提流支翻译的《不空羂索咒心经》,是咒语类。佛经咒语的译经规则,是音译,不可意译。
为示区别,往往把上述二经省称为《咒心经》,而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省称为《多心经》。
《心经》原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由此可见,《心经》原初为咒语,所以很短,便于记忆朗诵。后演化为咒经,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已佚的吴支谦译本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日本《大藏经》本《梵语心经》和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想恢复《心经》咒语的本来面貌,都是音译。
在略本《心经》中,有一段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段咒语的汉语拼音是:
jiēdì, jiēdì, bōluó jiēdì, bōluósēng jiēdì, pútí suōpóhē。
梵文写作:
गते गते पारगते पारसंगते बोधि स्वाहा
梵文IAST(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的拼写是: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用国际音标注音就是:
ɡəteː ɡəteː paːɾəɡəteː paːɾəsəŋɡəte boːdʱɪ sʋaːɦaː
咒语的梵文含义,不必要去刻意理解。所以,对于这句咒语的意思,本文引用一段来自Edward Conze的英文翻译:
Gone gone, gone beyond, gone altogether beyond, O what an awakening, all hail.
7.空性与无我:咒语的第三层谜底
在这段咒语之前,《心经》有一段文字对这段咒语做出定性描述:“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段被称作“般若波罗蜜多咒”的咒语,能除一切苦。真的可以吗?
就好比问:读书有用吗?有用!但要看怎么读书!
念咒语有用吗?要看怎么用咒语!
如果就是嘴上念叨,这样念咒语还不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嘴上念佛能往生成佛吗?让我们看看六祖慧能给出的答案: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倦……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六祖坛经•决疑•第一节》
这番话,有没有让您想起见到过的一些学佛之人?任性的砸着功德钱:卖药的祈人得病,做棺材的祈人办丧。
没有善心,念佛和念魔,又有何区别?没有善心,真不知念佛的是人还是魔!
时下密宗密教风头正盛。口诵真言,心作观想,身结契印,是密宗讲的三密合一,可以即身成佛。
藏传佛教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士曾说:“于铁翼行空之时,我所传的教法将广弘世界,但同时,这亦正是教法毁灭的时候,正法只像一丝金线那样地保存下来。”
认识某国际酒店品牌在中华西南区的总,笃信密宗,得上师灌顶,虔诚之至。然而对待员工刻薄至极。员工干不满一年就会辞职。这种人,若是成佛,他就是古往今来第一尊了!
关于密宗的咒语修行,有诸多条件限制,也有诸多潜在风险。翻阅中华书局2014年出的《蒋维乔日记》,能读到因是子先生晚年接触密宗修行走火入魔的相关自述。
对于《心经》的咒语,密宗学者的普遍观点是:没有实际操作的意义。
所以,《心经》虽然在密宗有所传承,《心经》虽然有咒语记述,但是,我在这里不提倡用密宗的方法来阐释《心经》的咒语,更不提倡用密宗咒语来帮助人走出心理困境!本文并非否定密宗。密宗的问题,以及本文对佛学的基本论调,我会在下一章详细阐述。我的说法,纯属哲学和文化人类学范畴,与宗教无关。
那么,般若波罗蜜多咒这个咒语,该怎么念?念咒,要用嘴念,发出声音念,是念诵。也要用心念,是念想。
《心经》的咒语,会在对个体日常语言的替换中,扫除日常语言所伴生的不良情绪。咒语的念,本身就是个体身心合一的调养过程,由此带来意识所映刻的不同以往的明媚世界。没有不良情绪,也就没有相对于不良情绪而言的任何情绪。人的情绪得以抚平。这时,人的意识,被咒语拭去情绪的无明,思考由此得以澄澈而不染尘埃。人以这样的思考,才能更加真实的认识客观存在,理解外界环境,发掘自我内在。在这个环节,咒语抽离了心理困境所强加于人的臃肿,把本不该有的虚妄剥离出心理,还认知以本来的面貌。
这时,咒语印证了诸行无常,咒语护住了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世事因缘际会,方得始终。人心执着于世事,就会因世事的变迁而心生烦恼。人若一昧念叨什么随缘,反而为缘这个外因所困。无常变迁的世事,本来就不是它自己,那么,人的自我又何必为这个“不是”而固执?
《心经》的咒语,由是与人智慧,帮人走出心理困境。这一步,迈向了“空性”。咒语的效用,由是如《心经》所述。
但是,这只是第一层。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心理困境更深层次的机制后,会发现《心经》的咒语,还能有其他心理调节的作用。
8.心理困境与精神交互作用
心理困境的产生,首先由外界困难的刺激,引发个体心理反应,使个体的生理能量转化为心理能量。这一环节,个体本能在发挥作用。
当外界困难得不到解决的办法,个体就有可能承受外界困难带来的不良结果。外界困难与由此带来的负面心理能量相互作用,使个体处于心理困境。
当个体的本能引发情绪波动,心理能量就具有了载体。心理能量,在定势效应的影响下,依照个体人格类型特点,来流动,进而使个体的心理活动走不出心理困境。
这时,精神交互作用开始影响个体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神经质的恶性循环:
人开始对外界困难的程度,对客观环境的不利因素心存普遍的、都定性的怀疑;
人开始对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对自己把控自己的思想、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产生怀疑;
甚至,人开始怀疑世界是否是恶意的,怀疑生命是否是永恒苦难的!
这种怀疑,会造成人的注意力过份集中在负面感觉上,由负面感觉对应的外界刺激就会被放大,进而又增加负面感觉的程度。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人的心变了。
心理困境在这个环节,真正形成。人的心理活动,被心理活动本身,给困住了。
在定势效应的影响下,心理活动还在外界困难的刺激的影响下进行,但在精神交互作用的阶段,心理活动可以在外界刺激不存在的前提下,制造心理困境。
既然心理困境在这个阶段,可以用森田疗法的理论加以解释,是否可以用森田疗法加以治疗?
事实是,森田疗法对此有疗效,但不能治本。
森田疗法,又称禅疗法,与本文结合《心经》的智慧,探讨走出心理困境的方法,有着天然的契合。看一下森田教授的一些观点,就不难得出这一结论。例如:
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惘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所谓迷惘,就是执着于自己,不能正确地进行观察思维。
但是,森田疗法对于走出心理困境的心理调节,能用到的有两点:
(1)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2)如果有健康人的举止,心理自然健康起来。
故本文不提倡用森田疗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来走出心理困境。有下列三个原因:
(1)模仿健康人的举止行为,不仅为森田疗法所用,也被 行为疗法奉行。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并非针对本文所讨论的心理困境。
(2)其次,心理困境与心理活动相关,与认知方式相关。如果一个有心理困境的人模仿正常行为,他的心理疑问依然存在,那么,当他的行为正常的时候,他的心理疑问会更加深化。他的心理困境会因为疑问被压抑而加重。心理困境需要 认知疗法介入。
(3)与佛学相关的心理治疗方法,除了森田疗法,还有同样来自日本,但源于净土真宗的 内观疗法。森田疗法与内观疗法用于帮助患者重构认知的理论都具有局限性,其观念会被处于心理困境的人在苏格拉底式的自问自答中驳倒。
鉴于上述原因,一些心理疗法对于心理困境的一些阶段是收效甚微的。接下来,本文将讨论《心经》的咒语怎样用以化解精神交互作用对心理困境的不良影响。
9.《心经》的咒语对心理困境的自我调节
(1)认知疗法与对偏执、固执的消除
个体由外界刺激引发的心理反应具有生理活动的基础,所以,心理困境中的消极情绪以及其他种种心理不良状态,对于个体而言,都是真实不虚的。
有了外界困难的刺激,人的本能会开启人的认知,人会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个体的认知发展遇到阻碍,又会引发心理不良状态。这时,人的心理自我调节的功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不良状态上。而伴随这一过程的,人的认知过程就受到了心理调节活动的干扰。受到干扰的认知的对象不再是外界,而是心理不良状态衍生出的精神世界。
又有多少人,包括一些学者在内,敢说自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内心活动,保证自己的认知是纯粹的认知呢?
在精神交互作用中,负面的感觉之所以得到个体的过份关注,往往是因为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某些要素的偏差。由于个体针对外界困难的认知目的,被个体的本能(如求生本能、攻击本能、自卫本能等)付予了极大的期许,并且这种期许被牵涉进个体的整体人生观之中;因此,认识过程中的要素的偏颇会使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用的语言这一思考工具具有了塑造个体精神世界的“咒语”性的功能。
为了防止语言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消极负面的“咒语”而强加给心理以不良的暗示,并让心理困境强化,人在不良情绪产生的时候,就需要一种中立性质的“咒语”来对认知要素的偏颇途径加以堵塞。这种“咒语”为了不引导认知的结论,就必须本身不具有和认知过程同一层面的意义。
《心经》的咒语是蕴藏空性的咒语。空性是超越上述认知过程的。空性本不可思议。所以,空性的咒语,比森田疗法的“自然”与内观疗法的“内观”更加适合帮助人做自我调节,走出心理困境。
《心经》中的咒语是咒语,《心经》的经文本身又何尝不是咒语?并非像“真言”那样让人听不懂的才叫咒语。咒语是特殊的语言,语言可以化为咒语。诵读《心经》,可以在心理困境时诵读,如同念咒一般诵读,会有收效。
(2)自我与精神世界的重构和自由
人生总会因那么一些事而改变。这些事,是所谓的运气给予人的际遇。心灵可以因此而升华,生活也可能因此而堕落。运气本身只是一种机遇,无关乎人的利害,所以不带自我纤杂牵扯的客观审视,才能将机遇把握成好运。如果心理的困境让自我节外生枝,那么《心经》的咒语可以消解心理活动中的认知的岔路。《心经》的咒语由是带来好运。
自我是永远不可能迷失的心理属性,只是有时,它会被压抑或是沉溺在我们不易觉察的领域,有时,它会因过多的附加限制而被包裹的如若它物。《心经》的咒语,正是在念诵中改造人们习以为常的用语言工具思考的认知模式,让思考摆脱本不该有的束缚。没有束缚的思考,不需要工具,才能得以真实。
活着的是谁?是“我”!念诵《心经》的是谁?是“我”!那么,拖着尸体的又是谁?当这个“自我”被彰显、观照时,所有心理困境的迷宫之路才会不攻自破。心理困境的出路本来就在自我中,因为心理困境本就不是真实之境。《心经》的咒语,在此帮助人踏出心理困境。
于是,这个“自我”重新面对一番混沌,期待重构一方精神世界。这时,“我”还会再用到以往的语言吗?自我在升华后的心灵中,已不愿有来自文化层面的咒语羁绊住自我之外的虚假世界了。当我要用语言描述世界事物,要让这种描述成为咒语、因而成为我构建自己精神世界的质料时,“我”念诵《心经》的咒语来替代我自己说出的来自文化层面的语言。
重构之后,外界的沉甸在“自我”的肩头消失。而我的精神世界又在哪里?这时,会发现根本没有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的“我”!因为我的心理活动中的“自我”与“世界”,都自然而然的见空性而无碍圆融,进而不存在心理困境了。
以上,就是《心经》的咒语中蕴涵的关于“空性”的一个方面的智慧。这些智慧可以针对心理困境的一些具体情况,用于个体心理自我调节。
10.结论
人的心理困境深化后,会带给人以运气不好、诸事不顺的感觉。这种负面感觉会在心理困境中的精神交互作用影响下被强化,进而加深心理困境。这时,人会真正的诸事不顺。
人的运气不是概率问题。运气背后自有其因缘际会,所以运气是一种必然的事件,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运气是一种机遇,本身无关人的利益。但是人把握机遇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往往会受到潜意识的干预,最终事与愿违。这就是运气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根源,也是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提升来改变自身运气的原因所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信息交流的工具。咒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社会文化中的个体与外界事物的关系通过语言在心理形成强有力的羁绊,进而改变精神世界的面貌、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文化积淀在集体无意识领域的符号会浮升作个体意识中的语言,让个体的自我心理活动迷失在文化的干预中。当个体心理能量爆发时,用于表达的语言重构了个体的精神世界。上述的语言就是咒语在文化层面的意义。
个体的心理困境,在咒语的文化层面的意义下,得到强化。所以,要走出心理困境,改变自身运气,需要摆脱文化语言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咒语性质的束缚。
文化中的咒语现象背后的依据,在于咒语是一种声音和人的生物场的波动,这种波动在生物全息同构的作用下,一定程度改变外界的场。这是咒语本真层面的意义。改变运气走出心理困境,需要关注身心合一的健康,需要在健康养生的基础上让心性返本溯源。念咒语,要用声音,也要用“心念”。
《心经》的经文本身就是咒语。念诵《心经》的咒语,需要注意:
《心经》的咒语要用以替代文化层面的咒语,用《心经》的咒语作为表达爆发的心理困境中的能量的语言;用《心经》的咒语化解文化中的语言承载的固有观念对个体心理制造的困境。
用《心经》的咒语调整注意力集中的方向,化解精神交互作用中的负面感觉。并对负面感觉消失的“空性”加以感悟。
在心理困境的以初步消解的时候,关注念诵咒语的“自我”,用《心经》的咒语加入到自我与精神世界的重构中,进而获得真正自主、自由的自我,让心理活动中的空性激发出来,使“我”不再被执着而得以安然自若。
精神世界中的世界,也就是真正与心理困境相关、将人的心理活动困住的世界,本就是心理活动的产物,是认知的错误,是虚妄不真的幻象。对空性的证与悟,在借助《心经》的咒语扫除幻象的过程中,虽不够彻底,但也以萌发。
在哲学认识论中,必须注意的前提是,哲学家或哲学研究者需要有心理上的自我提升,需要解除文化层面的咒语性质的语言对自己思维的束缚,否则,所谓的世界和真理等概念就是不可能被认知的。哲学所研究的世界,需要立足于思考中的生命个体的心身统一的活动,也需要关注个体的生物场的意义,否则所谓的世界将只是一个学科概念,而不具有对人而言的任何意义。
如果说历史上认知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认识论,那么认知心理学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对哲学认识论的俄狄浦斯情结。如果说历史上哲学认识论孕育了认知心理学,那么认知心理学便在人们心中保留着返回母体的冲动。下下章,本文将讨论哲学,心理学等诸多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交叉研究,然后结束《心经》的智慧的基础讲解,进去《心经》的核心内容解析。
下一章,我将把这种跨学科分析进行下去,结合中国古代房中术来重构“无意识”与“本我”的理论,分析“开天辟地”神话在意识世界演进历程中的原型,讲述“颠倒梦想”与释梦。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