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也许快乐的过程就意味着悲伤的结果

文/阿止DORA

读完撒哈拉的故事至今已经大概过了半月,仔细想想,这篇书评我可能真的还写不出什么故事,记忆的短暂,使我无法控制的。

这本书身边的几个朋友给我推荐过,说写的很欢乐,语言也诙谐幽默。细细读来,这本书整体却是透着一股轻松愉快的氛围,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似乎在我眼前一一浮现着。

她和荷西为结婚屡次奔走于大使馆和邮局之间,在教堂举办着最平凡却最受祝福的婚礼,同当地撒哈拉威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有趣,无奈,又爱又恨的事。当然还有荷西的工作,她和荷西的婚后生活,他们的旅游,与朋友间的交往,这些都是十分欢乐有趣的事。

她写的最多的应当是撒哈拉带给她的震撼吧!虽未直接描写,但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旅游记事,她字里行间无一不透漏出对这个沙漠的热爱与赞叹。

这些欢乐几乎让我忘乎所以,迷失在这本书里,但快乐的事不会长久,悲伤总会来临。不只是因为前面的节奏太过欢乐轻快,还是我本身就是个脆弱的人,当这些悲伤来临的时候,我几乎被击溃,伏在桌子上一边呜咽着流泪,一边继续往下看。

沙巴军曹

沙巴军曹开始让我情绪翻涌,那样多的悲伤,那样深的痛恨,却在最后一刻化作了无怨无悔的牺牲。谁能说这个军曹是真的痛恨撒哈拉威呢?

也许那浓烈的恨意,在时光的打磨,与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已经变成了爱,只是自己无法接受他爱着这个毁灭他亲友的民族。如果不是爱,怎么会有勇气牺牲呢?

最后看到军曹扑向炸弹的那一幕,我感觉自己呼出来的气都是带着痛楚的。被炸弹炸死,炸成碎肉,那一瞬间,有多痛呢?那些消失在时间洪流里的恨有多少,那些慢慢衍生的爱有多少,那一刻,军曹就该有多痛吧!

哑奴

三毛对于撒哈拉的描写一直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虽有少数负面的东西,但也被这基本的旋律化解了,所以看到哑奴这一章时,我觉得整个胸腔都是闷闷的痛。

想要瞬间化作超人,飞去那个年代,飞去哑奴的身边,去拯救他和他的家人,保护他们的想法也一再出现,但还是理智地明白,这不可能。

有多无奈呢?我不太清楚,奴隶制这个东西,在我的时代已经消失太久了,也许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那种难过的吧!

一个年幼却做工的孩子,一家睡在沙子上的困苦的人,一个老实勤劳却被卖走的奴隶,这些画面总不自觉浮现在我眼前。

眼泪下来的时候是看到哑奴被卖走,从车上逃下来,努力奔回家却被捉到带走的场景,我不自觉将自己的家庭代入,如果是爸爸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做工,可能永远见不到他的话,就算我已经二十多岁了,但恐怕还是会崩溃吧!

这种事,怎么能想得出?怎么能发生?

哭泣的骆驼

这一章是这本书的结尾,也是最悲剧的地方,更是我最深切地感到悲伤,感到生命的无常的地方。

最年轻的美丽的女子,最聪敏果敢的男子,最关系密切的好友,一夕之间全部死亡。嫂嫂和弟弟死在了我面前,死在了一群人的凌辱之下,我却在一旁动弹都很难。

那一幕直击心脏,如果拿听诊器来听,我想那一刻我的心脏停了一瞬才又继续起跳。就算是在寂静的图书管里,就算身边坐着满是自习的人,我还是哭的不能自已。

我可以感受到不停有人朝着我张望,却始终止不住奔涌的情绪,悲伤已至顶峰,那种哀恸,是看任何一本书都未曾有过的。

做个人,活在世上很艰难,这我知道。我们要生活,要物质富足,要精神不匮乏,这些都是活着艰难的理由。但我们有亲人朋友的相伴,有自由无拘的生活,有健康的生命和光明的未来,还有什么比拥有这些更艰难,更让人快乐的呢?大概没了吧!

感受不多,仅此而已。但我明白了,悲伤都隐藏在快乐下,过程快乐,结局未必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撒哈拉的故事》:也许快乐的过程就意味着悲伤的结果)